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有效课堂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现行教学体系阻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主体地位,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新课程更有效地实施两个方面,对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有效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

学生 主体地位 有效课堂教学

一、现行教学体系阻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表现

1.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的整体缺失

现行教学体系在教学目的上是直接实现教学的外在社会目的,即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技术能力和品德修养的人,而不是实现学生主动的学习和自觉地建构主体的这种内在的教学目的。因而教学的外在目的代替了教学的内在目的,从而导致了教师教的活动掩盖了学生学习的活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等都是按照教师如何教来设计,其结果一般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师的教来适应学生的学、配合学生的学,是所有的学生一起跟着教师的教学步骤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被教师牵着走,学习似乎成了他人的事情,学生好像是给别人学的,是被动的,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影响到学生主动地自主活动的发展。

2.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偏重了知识的掌握,从而导致学生主体性其他方面的缺失

现行教学体系主要以学生主体反映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程度活动为主,而道德活动、审美活动、交往活动和实践活动缺乏。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学理解成学生特殊的认识活动,并狭隘的理解成课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而在教学实践重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学习的效果以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甚至把学生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交往教育等简单的套用知识教育方法和形式。其结果是仅仅重视学生的认知主体性,严重压抑了学生其他方面的的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而实际上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关注不仅包括认知的主体性,还应关注包括道德的主体性、实践的的主体性、审美的主体性等。

3.学生主体间的交往活动的缺失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在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中成长和提高的。而现有教学空间上一般的桌椅摆放多适宜教师和学生全体(即学生整体)之间的单向交往,不适合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班集体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交流与合作,会强化学生的自我封闭意识,不利于合作意思的培养。而在学习时间的分配方面存在着教师主宰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实践安排完全受教师的控制,学生主动获取、形成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被忽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的状态。同时千差万别的学生和教学内容被按照固定的时间机械的分配进课堂,既缺乏灵活性,又不利于根据不同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整。尤其是师生间的课堂交流与合作,往往是少数学生回答出问题的答案,教师适当总结。这种状况固然有利于节省时间达到预定教学目标,但同时压抑住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与培养,也不利于大多数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与真正的交流。同时,现有评价制度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业分数,而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关注,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大,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新课程更有效地实施

1.教师应实现教学指导思想的真正转变,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根本出发点的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教师之所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摆脱教师的“教”,学会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从而走向独立、自主的获取知识的自由王国。教师实施主体性教育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包括新科预习、学习新知、合作讨论、巩固提升和达标检测及复习与检测等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应把学生的学放在主体地位上,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只有这样,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成功。

2.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学生个体的发展受到诸如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多种发展潜能和环境、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都不过是实现学生成长的外因而已,只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的多种可能。而要想把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则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学生个体的各种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并且通过活动而实现发展的。教育只有重视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的自发性活动,学生才会在活动中具有主动性,才会使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只是的积极活动。这从而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指明了方向,即:教师必须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并加以有效的规范、科学的组织和正确的指导,从而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恰当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关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既应关注优等生让其“吃得饱”,又得关注后进生让其“吃得了”。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应关注科学的深度。理论和时间均证明,只有学生处于一种困惑而自己又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解决困惑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才最高,兴趣也最大。因此,教师要多多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的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从而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性。

3.教师的教育教学应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来源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即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情况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把所学内容与生活经验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而促使学生学习。教师也可通过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现实生活中相联系,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密切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教师应通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所见所闻、喜怒哀乐等结合起来,体验生活的丰富性、多面性,同时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的生命活动不断得以提升,主体性得到全面的建构。

参考文献:

[1]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丁振刚.教师应具备的评价理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