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语文课程开放性教学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语文课程开放性教学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为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新理念。笔者认为,这是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开放性教学的问题作一探讨。

一、新课标下语文课程开放性教学的内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可见,新课标视角下的语文课程开放性教学的内涵非常丰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开放性教学的指导思想;多读、多写、多积累、多感悟是开放性教学的主要内容;交叉、渗透、综合、运用是开放性教学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开放性教学遵循的原则;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语文素养是开放性教学的落脚点。

笔者认为,新课标视角下的语文开放性教学,应凸显学生的核心地位,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既向学生生活的外部世界,如现实的社会世界、虚拟的网络世界、浩瀚的阅读世界开放,也向学生内部的精神世界,如生命个性的差异性、心理活动的特异性、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敏锐性开放。即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的生活世界、内心世界和书本世界之间有深入的对话、沟通、交融和整合。

二、语文课程开放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教学预设向学生敞开开放的空间

笔者认为,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教学,必须改变教师一贯采用的闭门造车式的预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做法。备课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教学资料,模式化地预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这种做法,没有顾及学生的意愿,也没有考虑课堂的生成,完全根据教师的经验和感受来设置。课堂上,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势必利用自己的主导优势,根据预设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这种教学开放的程度是有限的,甚至是不可能开放的。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由学生共同参与教学预设。每节课前,先让学生提出一个或两个“困惑最大”或“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依据,确定每节课的一至两个学习重点和难点,再根据大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归纳出二至三个学生认为有难度的问题,在课堂上组织研讨。因为这些问题来自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都很强,这就达到了学习的愉悦性和实效性,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也是深受学生喜欢的。

(二)探索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1.教师要智慧地应对课堂生成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标》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与分析、经验与观念、情感与态度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机智地应对课堂生成,与学生真正地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真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实施有效教学。

2.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体验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笔者在教学中应尽量设计让学生说感悟、谈体验的话题,以便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提供丰富的素材。如学习《石榴》一课时,在“感悟文本”环节中,笔者让学生在听读课文的同时,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用下面的句式谈感受:“由(文中的一个词、句、段或全篇),我觉得石榴的(枝干、叶片、花或果)可爱,我的理解是(请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我认为这体现了石榴的(形态美、色彩美、变化美或精神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再通过同桌交流和选代表全班交流,学生全面地感知了文本。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起组织、引领、点拨的作用。

3.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开放性设计

在教学中,笔者摸索出一条通过“板块”实现开放教学的新路子。“板块教学”注重学习任务的明晰和条理,便于学生自主开放学习。一般每个板块设计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问题,通过组织学生研讨,重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如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时,安排了“踊跃投稿”的板块:假如西双版纳景区准备征集几条解说词,请同学们从下列三张图中(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自选一张,写几句解说词,力求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这样的问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实现了个性化、开放式教学。

4.精心设计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情境

开放的情境能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如学习《蔚蓝的王国》时,笔者受“读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犹如聆听一支优美的乐曲”的启发,设计了通过聆听音乐、想象情境、引入新课的环节,来营造一种宁静舒畅、愉悦放松的心态,学生通过想象漫步在浓郁的森林中的情境,抒发出清静惬意的情感,很快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在听老师配乐示范阅读课文时又要求学生在各自的脑海中想象文本中描述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本次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极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很好地实现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实践开放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让学生融入社会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新课标》明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让学生走进社会去学语文、用语文是课程特点最好的体现。为此,笔者带领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走进苏州,去寻找苏州的人文影子。学生们自愿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拿上摄像机,拍下了许多体现苏州文化的DV,如:到苏州几个有代表性的园林中寻找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采访观前街的几家名店探访苏州商号的渊源;到“七里山塘”拍摄民间工艺;参观苏州大学博物馆……课堂上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成果,师生共享开放学习的实践果实。在这样的开放学习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地提升。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开放的专题教学实践

网络为综合性学习活动创造了广阔、开放的空间,也为开展专题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笔者先后组织了“我爱文学”、“模拟科技新闻会”、“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等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了课内外语文资源的整合。同时在借助网络资源,完成教材规定的专题教学中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八年级上册设有专题教学《长城》,笔者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了解了长城的古今发展变化史,了解了长城不仅具有军事、思想、文化价值,在今天还具有旅游等使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去保护象征我们民族精神的长城的热情与责任感。又如,围绕七年级“狼”的专题教学,笔者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自愿搭配,各小组自主选择研究内容,最后通过制作的PPT展示成果。全班研究的主题有“文学作品中狼”、“歌曲中的狼”、“狼仇恨与狼崇拜”、“狼的精神探究”、“看狼的十大处世哲学”……最后,各组都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交流了自己探究的过程、方法及成果。这样通过“用中学”和“学中用”,很好地实践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理念,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能力,成为学生终身享用的财富。

当我们真正让语文课堂开放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开放的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充满愉悦,学生深爱上语文课的老师,学生更喜欢老师上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洪宗礼.语文读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启泉.现代学科教育论析[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钱亮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西中学 2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