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东丹霞山风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东丹霞山风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与分析了2010年丹霞山风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10年丹霞山风景区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122hm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117hm2,人均生态赤字达0.0005hm2。提出了丹霞山景区应该注重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因地制宜,实现品牌内化。

关键词:风景园林;丹霞山;旅游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244-04

1 引言

中国作为旅游大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支柱产业,甚至很多地方经济把旅游经济作为地方经济的增长点,但是其发展过程也显露了诸多弊端。因此如何使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如何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众多专家、学者重点研究的热点问题。

生态足迹(ecology footprint,EF)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在1992年提出的,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由其学生Wackernagel于1996年创建,是指一个或一群人所需要的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及吸纳这些消费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面积[1-3]。其理论、方法的创新以及实践的可操作性,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相比于旅游容量(CCC)、环境影响评价(EIA)和“可接受改变的极限”(LAC)等方法,生态足迹法更偏重于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宏观影响,运用土地面积概念来表述的方式,能直观进行比较,计算方法也较为简便[4]。本文基于旅游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广东省韶关市丹霞山风景区进行测度、评价,可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韶关市丹霞山风景区位于东经113°36′25″~113°47′53″,北纬24°51′48″~25°04′12″之间。景区面积约为292km2。该区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红色砂岩经过长久的风化和流水侵蚀,形成特色的地形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便是对丹霞山地质特点的最佳诠释。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地理价值。

2.2 数据与资料来源

丹霞山风景区生态足迹所需数据来源于3个方面。

(1)基础数据。包括各类交通、住宿、餐饮、娱乐、游览、购物等设施的总量及构成,能源消耗总量及构成,游客总量及消费支出等,该数据主要来源于《韶关统计年鉴》、《2010年丹霞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和资源保护状况年度报告》、《丹霞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等。

(2)调查数据。包括各类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娱乐、游览、购物、废弃物等旅游设施的面积、游客的构成、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旅游天数等,调查对象包括游客与当地相关旅游机构、企事业单位等。

(3)标准数据。包括各种交通工具的单位平局距离的能源消耗、世界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均衡因子等,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及相关研究文献。

2.3 计算方法

旅游生态足迹(traveling ecological footprint,TEF)是生态足迹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各种资料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须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其计算模型如公式(1)。

4 结语

(1)通过比较可以发现,2010年丹霞山风景区已经出现生态赤字,生态赤字总量为1589.7812hm2,人均生态赤字为5.2641×10-4hm2/人。说明旅游活动已经超出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呈现不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这也是由于近几年旅游人数激增的原因。

(2)从旅游生态足迹的结构来看,旅游交通、餐饮与购物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旅游餐饮最大,旅游交通次之,三者总占有80.72%;旅游废弃物占18.19%,这是由于丹霞山景区的常住居民人数为11500人,年产生的旅游废弃物量大,这必然对当地生态环境具有直接性影响。

(3)2010年丹霞山风景区旅游收入约为6.14亿元,单位旅游生态足迹产值约为每公顷2001美元,是全球单位生态足迹每公顷1106美元的1.9倍,反应丹霞山旅游经济效益较高。但是相比其他旅游景区,如桂林、苏州、杭州等,经济效益比例并不高,说明丹霞山在今后的旅游发展中,应该注重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

(4)根据研究结果,丹霞山风景区应优化旅游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低碳旅游,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实现品牌内化。

参考文献:

[1] Ree W E.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2,4(2):121~130.

[2] Wackernagel M,Ree W.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

[3] 章锦河,张 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5):763~770.

[4] 杨桂华,李 鹏.旅游生态足迹: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6):1475~1480.

[5] Wackernagel M,Rees W E.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J].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0):3~24.

[6] 陈玲玲,严 伟,陆 鑫.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京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1,247(12):157~174.

[7] 刘建峰,王桂玉,王丽丽.旅游垃圾:旅游研究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梅里雪山风景名胜区雨崩景区为例[J].旅游论坛,2009,2(1):20~25.

[8] 凌 霄,杨细平,陈 满.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调查[J].中国给水排水,2009,25(8):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