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骨科卧床病人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总结本院
例骨科卧床病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通过术前宣教、早期功能锻炼、、药物治疗、骨科仪器治疗、保护静脉、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显著成效,无一例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为主;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09-01
血栓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及修补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血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聚集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是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骨科卧床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脑、肺栓塞,是本病死亡的原因,随着医学的发展,深静脉血栓也是我们高度关注的一门课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取本院2012―2013年骨科卧床患者299例。
1.2 结果:无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2 预防为主的护理措施
2.1 术前指导
2.1.1 基础护理:责任护士接到病员后安排骨科床,保持床单元整洁、平整、干燥 ,修指甲、皮肤清洁、更换宽松、柔棉衣裤、,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骨外伤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常见并发症,如:卧床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及重要性,使其引起高度重视并配合护理、治疗。
2.1.2 健康宣教:入院时就开始进行知识宣教,严禁吸烟,避免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及黏稠度增加;避免高胆固醇的饮食,饮食应清淡、多食高纤维、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的食物。每日饮水量达2500ml以上,保持大便通畅,正确指导病员深呼吸训练、护胸运动、有效的咳嗽咳痰、腹部按摩;
2.2 预防措施
2.2.1 患者一般护理:术后回病房抬高下肢20―30度,促进静脉回流,下肢远端高于近端,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曲,影响静脉回流。可在患肢下垫软枕,顺着肢体方向。每班仔细观察术后皮肤色泽、温度、感觉、运动、肿胀及血液循环情况,详细记录。如发现肢体末梢色泽呈暗红、皮肤苍白、皮温较低、肢体麻木、肿胀不适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查明原因和相关处理。
2.2.2 早期功能锻炼:脊柱、骨盆、及下肢手术病人麻醉清醒后,早期鼓励并教会病员患肢主动训练及健肢的全关节运动,患肢进行脚趾屈伸训练、踝泵运动、股四头肌收缩运动、辅以患肢远端肌肉按摩,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血流瘀滞。每次3―5分钟,每天数次,以后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活动量。同时重视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指导,讲解早期功能训练的重要性,让家属给予更多的被动训练项目,如:双下肢肌肉的按摩,髋、膝、踝关节的屈伸运动,病情许可的可练习直腿抬高、同时注意床上翻身2―3小时一次,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我院将功能锻炼作为优质护理的重点工作,,责任护士每天床旁手把手教每一位患者及家属功能锻炼,全科护士已养成了随时督促患者主动训练为主,被动训练为辅的模式,护士长严格管理,我科的骨科卧床病人并发症较少发生,无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2.3 骨科仪器治疗:卧床病人入院后早期介入骨科仪器的使用预防静脉血栓,本院采用射频、下肢静脉泵治疗仪,每天2次,上、下午各30分钟,取得了良好效果。
2.2.4 药物治疗:祛聚药物(我院常用拜阿司匹林、右旋糖酐、丹参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辅助治疗;抗凝(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注射方法不正确、易引起皮下出血、瘀斑、硬结、皮下血肿。可在腹部,脐周5---10cm处皮下或垂直皮熠注射。排空气时防止药液溢出,注射后用干棉签适当压迫,禁止揉搓、热敷注射部位,有效的减轻患者的不适。使用以上药物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向:尤其注意伤口渗血及引流管情况。
2.2.5 静脉保护:长期补液和卧床患者,应避免下肢输液、输注药物浓度高的应充分稀释后注入。上肢静脉输液应避免在同一个肢体,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扎止血带不宜过紧,时间不宜过长,使用静脉留置针,必须用稀释的肝素封管,输液时将留置针管内的封管液抽出,不可推人血管,引起血栓。
2.2.6 心理护理:责任护士深入病房,多安慰患者,鼓励其说出对疼痛的感受解除疑虑,耐心的讲相关疾病知识,及术后早期主动功能训练的重要性。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主张使用镇痛泵,利于患者主动配合功能训练。
3 总结
血栓是骨科卧床和大手术后患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因静脉血管损伤、血液缓慢、血液高凝态下所致。我科对深静脉血栓在临床认识、治疗、护理方面得到了高度关注,以预防为主,通过全程相关知识宣教,强化患者的风险意识,强化功能训练,真正落到实处,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无论是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还是如脊柱骨折、骨盆骨折、髋关节置换术、股骨骨折等大手术患者,均无一例深静脉血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