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双切口直视下皮下修剪法腋臭根治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双切口直视下皮下修剪法腋臭根治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双切口直视皮下修剪腋臭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0月~2013年7月, 本科门诊137例(均为双侧)腋臭患者用平行双切口, 翻转皮瓣直视下修剪大汗腺根治腋臭的疗效观察。结果 137例患者, 274侧腋窝, 治愈, 术后无异味251侧, 显效23侧, 术后所有患者异味均减轻。其中术后皮下血肿9例, 切口愈合不良6例, 经及时清除血肿及换药治疗全部愈合。结论 双切口直视下皮下修剪法治疗腋臭手术效果好, 术后切口无明显瘢痕, 不影响上肢功能。

【关键词】 腋臭;双切口;大汗腺

腋臭俗称狐臭, 是一种常见病, 与遗传因素相关, 大多数有家族史。腋臭患者主要由于大汗腺形态、功能及数量异常。大汗腺分泌物可被腋窝部皮肤表面的球类菌分解产生特殊气味, 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腋臭治疗方法众多, 但手术治疗效果可靠, 值得推荐。手术方式中又以双切口直视下皮下修剪效果确切, 术后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现将第壹伍零中心医院137例采用此种手术方式治疗腋臭的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腋臭患者137例(274侧腋窝), 其中男性53例, 女性84例, 年龄在14~49岁之间, 平均年龄27岁。术前用药物治疗者23例, 激光治疗者7例, 无手术治疗病例。

选择病例的标准[1, 2]:轻度:用棉签擦拭后患者和医生可闻到棉签上臭味。中度:30 cm以内患者及医生可闻到臭味。重度:30 cm以外患者和医生可闻到臭味。

判断疗效标准:治愈:用棉签擦拭后不能闻到棉签上有臭味。显效:臭味明显减轻。无效:术后臭味未减轻。

1. 2 方法

1. 2. 1 术前准备及切口设计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心电图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 血常规及传染相关检查。患者取仰卧位, 双上肢外展抱头暴露术区, 术前即刻将腋毛剃净, 用亚甲蓝标记腋毛外源及其外侧1 cm处, 确定手术剥离范围。沿腋窝皮纹方向标记, 长约2~3 cm横向双切口, 将腋窝部三等分。

1. 2. 2 手术方法 ①肿胀麻醉:2%盐酸利多卡因20 ml+0.9%氯化钠注射液200 ml+盐酸肾上腺素0.5 mg配制麻醉液。切口处用0.5%盐酸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将肿胀麻醉液注入真皮下稍下方, 浅筋膜浅层, 使手术时层次清楚易于剥离。②手术步骤:沿亚甲蓝标记的横向切口切开皮肤全层至浅筋膜浅层, 带皮下脂肪约0.5 cm。用组织剪在皮下沿肿胀麻醉液平面潜行分离, 分离范围为腋毛外缘1 cm, 形成带皮下脂肪层的皮瓣。翻转皮瓣用眼科剪在直视下剪除皮下脂肪组织, 汗腺及毛囊。但要注意保护真皮层乳突样突起, 即浅部毛囊, 以保护真皮下血管网。彻底止血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去除修剪的毛囊及汗腺碎屑。观察无出血点后用5-0丝线间断缝合切口, 放置橡皮引流片。切口及剥离区域纱布团及棉垫压迫, 自粘性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再用弹性绷带8字包扎。③术后告知患者及家属双侧肩关节制动, 防止皮下血肿或血清肿。术后1~3 d换药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换药时拔出引流片继续加压包扎及制动。术后7~12 d拆线, 拆线后一周肩关节可自由活动。

2 结果

本组共137例患者, 274侧腋窝, 术后共发现皮下血肿9例, 发生在术后首次换药时, 在术后24~72 h内。发现血肿及时清除, 有活动性出血点则再次拆开止血缝合, 加压包扎。切口愈合不良6例, 其中2例伤口对合差重新缝合。余4例患者切口裂开, 切口周边表皮坏死, 经换药治疗愈合。根据上述标准术后6~12个月电话或门诊随访, 治愈251侧腋窝, 显效23侧。

3 讨论

人类汗腺分为两类:小汗腺及大汗腺。小汗腺布于全身皮肤, 分泌汗液与腋臭无关。大汗腺又被称为顶泌汗腺, 分布于腋窝、腹股沟、足部、乳晕及会阴等部位与腋臭密切相关。腋臭是一种遗传相关的皮肤病, 有明显家族史, 青壮年常见, 女性多见, 发病率达6.41%[3]。腋臭是由于腋窝部大汗腺分泌过度, 其分泌物经细菌作用产生难闻气味。气味主要成分包括(E)-3-甲基-2-乙烯酸(E-3M2H)和挥发性硫化合物[4]. E-3M2H分泌需要载脂蛋白D(APOD)的参与, APOD是特异大汗腺分泌物偶联蛋白 [5, 6]。大汗腺刚排出的汗液是无味的乳白色液体, 受皮肤表面棒状杆菌等作用产生难闻的臭味。腋臭在青春期多见, 老年人则臭味减轻或消失, 提示与青春期性激素相关。有研究表明大汗腺细胞核中又雌激素及雄激素的受体[7]。腋臭患者多数有家族史与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相关。

腋臭的治疗方法众多, 包括外用药物治疗、注射治疗、物理疗法及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抑制皮肤表面细菌, 掩盖臭味等方式治疗, 如3%碘酊涂擦可以治疗腋臭, 但不能破坏大汗腺, 不能根治。局部注射肉毒素、热生理盐水等治疗方法易致皮肤坏死, 且注射层次不容易掌握。应用β射线、激光、微波等物理治疗方法效果不确切, 但无明显并发症。

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腋窝皮肤S形、Z形、梭形切除, 手术简单, 效果好。术后切口瘢痕增生严重, 甚至因瘢痕牵拉使肩关节活动受限, 部分患者可因切除过多致切口难以直接缝合。皮下搔刮及汗腺抽吸术, 手术切口小, 但容易导致皮下血肿、皮肤坏死, 非直视下大汗腺清除不彻底。沿腋窝皮纹方向皮肤切口皮下修剪法, 即通过切口周边潜行分离皮肤、皮下组织, 然后在直视或盲视下修剪皮下组织、汗腺、毛囊根治腋臭。此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好, 术后并发症少, 临床应用广泛。

本科采用双切口直视下皮瓣翻转修剪法, 大汗腺剪除彻底, 直视下可以保留紧贴真皮层的浅层毛囊, 减少皮瓣坏死。其理论依据是毛囊非腋臭形成原因, 保留浅层毛囊不影响手术效果, 可减少真皮下血管网破坏。本科手术中剥离深度为带脂肪组织0.5 cm是由于腋臭症大汗腺位于表皮下1.7~3.7 mm。剥离深度足可以包含所有大汗腺, 不会残留深部大汗腺。术中剥离宽度达腋毛边缘1 cm, 主要理论依据为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 腋窝部大汗腺主要位于腋毛分布区域及其外侧0.5~1 cm范围内, 1 cm以外未见大汗腺。越靠近腋窝中央部大汗腺越密集, 所以腋窝中央部务必修剪彻底, 周边部位稀疏可以适当减少皮瓣修剪。23侧腋窝术后遗留少量异味, 统计病例质料显示患者主要集中在手术开展早期, 与手术熟练程度有关。9例术后血肿患者, 统计质料显示主要为未成年患者, 与患者配合差, 术后肩关节制动不良有关。6例切口愈合差患者与术中修剪过度, 破坏真皮下血管网, 降低局部愈合能力有关。后期总结经验, 保留浅层毛囊, 皮瓣厚度增加, 血运较好, 尤其腋窝周边部位因大汗腺稀疏可适当减少修剪, 而周边又正好是皮瓣蒂部, 可改善局部血运。

总之, 通过本科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开展的腋臭手术病例分析, 发现双切口直视下皮下修剪法手术效果好, 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Tung TC. Endoscopic shaver with liposuction for treatment of axillary osmidrosis. Ann Plast Surg, 2001,46(4):400-404.

[2] Kim IH, Sco SL,Oh CH. Minin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axillary osmidrosis: Combined operation with CO2 Laser and subcutaneous tissue remover. Dermatol Surg , 1999,25(11):875-879.

[3] Natsch A, Schmid J, Flachsmann F. Identication of odoriferous sulfanylalkanols in human axilla secretions and their formation through cleavage of cysteine precursors by a C-S lyase isolated from axilla bacteria. Chem Biodivers, 2004,1(7):1058-1072.

[4] Akutsu T, Sekiguchi K, Ohmori T, et al. Individual comparisons of the levels of (E)-3-methyl-2-hexenoic acid,an axillary odor-related compound inJapanese. ChemSenses, 2006,31(6):557-563.

[5] Spielman AI, Zeng XL, Leyden JJ, et al. Proteinaceous precursors of human axillary odor:isolation of two novel odor-binding proteins.Experientia, 1995,51(1):40-47.

[6] Beier K, Ginez I, Schaller H. Localization of steroid hormone receptors in the apocrine sweat glands of the human axilla .Histochemi Cell Biol, 2005,123(1):61-65.

[7] Motoi Nakano, Nobutomo Miwa Akiyoshi Hirano, et al. A strong association ofaxillary osmidrosis with wet earwax type determined by genotyping of the ABCC11 gene. BMCGenetics, 2009,1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