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师生冲突:从权力失衡到权力平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师生冲突:从权力失衡到权力平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 013年9月14日,江西抚州临川二中,高三学生雷某上课玩手机,因不满班主任孙老师的批评,将其刺死。

2013年9月13日,河南省商丘柘城县二高学生对学校封闭管理、学校后勤服务、饭菜质量和价格等问题有意见,情绪激动之下,学生当场掀翻餐厅桌椅,发生打砸食堂事件。

2013年10月24日,河北省廊坊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3000多名学生抗议学校封闭管理、出售高价饭菜、不许从外面订饭、热水收费等校规,发生了打砸学校大门及食堂桌椅的事件。

一段时期以来,类似的校园冲突案例不断见诸媒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师生冲突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师爱生、生尊师的美谈不胜枚举。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一切教育活动得以发生和进行的基础。作为两个活生生的人,互动是必然的,产生一些不和谐、不一致,甚至是小的冲突也是难免的、正常的。然而,上述案例中的一些情形已经不是正常的师生关系,而是严重的师生冲突。

学校师生冲突的成因分析

本文以微观政治社会学中有关权力研究的理论为基础,把师生冲突放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下,挖掘师生冲突产生的深层原因。

首先,师生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

自古以来,权力就是中西方政治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法国当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提出并建构了一套全新的、解读微观权力的理论框架。与传统的权力观相比,福柯的微观权力观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传统权力强调实体,微观权力强调关系;第二,传统权力只看到了权力的压制的一面,微观权力挖掘出权力具有的生产;第三,传统权力是线性的,微观权力明确了权力的网状形态。

权力是一种关系,这种思考方式充分考虑到个体在权力关系中的位置,点明了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权力的端点。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权力的端点,师生关系具有权力关系的性质,师生双方同时具有权力行使者与被行使者的双重身份。学生不仅仅是权力的被行使者,需要服从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指挥,也是权力的行使者,他们有权力参与学校管理,监督教师言行,质疑学校规则。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权力关系是依据传统权力模式构建的,自上而下运作,关注中心权力,忽略边缘权力。相对而言,学校和教师的权力受到保护,得到了落实,学生的权力则受到排挤或忽视,造成学校与学生权力的不对等,教师与学生权力的不匹配。其现实表现是:学校出台五花八门的管理措施、滴水不漏的纪律规则、严惩不贷的处罚办法,教师凭借这些“尚方宝剑”,对学生看管检查、批评处罚。学生不但很少知道这些条条框框出自何处,依据何方,甚至在遭受指责、接受处罚的时候,无从解释,无处申诉。长此以往,学生积蓄了大量的不满与愤怒,常常通过顶撞教师、违反纪律、消极抵抗等方式表达情绪,相当多的师生冲突都是这样引发的。

其次,过度规训导致师生权力失衡

福柯使用“规训”概念,用以概括近代以来一种新型的管理权力,即对人的生产与组织实行精确的计算与控制。他认为,现代学校是一个典型的规训机构,规训权力是学校用以推行各种管理措施的基本手法。学校通过各种规训的组织和运作,实现和完成对学生的精确计算与严格控制,教育过程成为实实在在的规训过程,我们称其为“规训教育”。

当代普遍的价值追求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学校效益的最大化意味着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多出人才。衡量学校效益的标准是什么呢?现实早已回答:升学率、重点率、优秀率、获奖率,这些量化的、客观的、具体的数字成为评价学校效益最有力的证据。

人本不可以数字化,也很难以量化,但为了形成清晰明了的评价指标,必须改造人,重塑人,使人具有物的属性。当人像物一样可以被分割、组合、搭配、交换、类别化、实体化、形式化的时候,就可以遵照物质世界的规则进行安排与处置。如何使人物化呢?最先进的技术是:规训。

《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写道:“衡水中学当作一家工厂来看待。流水线从每天清晨5:30开始运作,到每晚上22:10关机停工,其间的每一分钟都被精确管理。拿着衡水中学的作息时间表,你看不到哪怕一分钟,是留给学生们自由支配的。”

如衡水中学一样,许多学校推崇量化管理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质、身体状况全部纳入量化评比。教师担当考核者,监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表现打分,做出评价。学生得分与班级评比挂钩,班级排名与教师业绩挂钩,直接影响教师的升迁晋级、奖金荣誉。教师对学生检查不断,确保学生不违规、不出事、不惹祸,如此才能保证自己的班级不被扣分。

当规训权力以强势的、霸道的、极端的态势进入学校权力运作框架中,参与权力争夺、权力制衡的时候,原本平衡的学校权力关系被打破了。规训权力作为制度化权力的具体化与落实,以它的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巧妙装扮和契合现实,一下子就占据了学校权力关系的上位,表现出明显的强制性、控制性、功利主义和去人性化等特点。

第三,师生权力失衡引发师生冲突。

以下是B市一所中学《初中生成长手册》中的对学生仪表的要求:

一、头发要求:

1.头发符合学生身份和性别特征;

2.学生不允许烫发,不染成除黑发以外的发色;

3.男生头发前不过眉毛,侧不过耳朵,后不过发界;

4.发角要有坡度;

5.不留鬓角;

6.男生不留胡子;

7.男生不理光头;

8.女生不留披肩发;

9.不理学校禁止的其他发型。

二、服装要求:

1.学生在校内必须穿校服,不穿奇装异服,充分展示中学生的精神风貌和风采。

……

学校对学生仪表的要求细致到“发角要有坡度”,“在校内必须穿校服”,活泼、个性的学生被物化为一样的“机器人”。规训教育的目标就是将人数字化、机械化和抽象化,用物与物的关系取代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是物化理论所说的“人的原子化”。人在彼此的眼中和心里不再是具体、有血有肉的人,而是抽象的、规格化和标准化的“原子”。抽离了血肉与情感的“原子”,相互之间冷漠、疏离、孤独,不再有亲密感情,不再有彼此关照,不再有相互感恩。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关系,教育过程就是师生交往过程,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着教育的成败。然而,规训教育将人数字化、客体化和原子化,割裂了师生之间的亲密感情,工具化特征日益凸现。为了升学就业,为了晋级提拔,教师希望学生金榜题名,学生企盼老师点石成金,师生互为工具,交换关系越来越明显,情感关系越来越淡漠。人是情感的动物,人的行为都是情感催化的结果。当师生之间亲情没有了,友情淡漠了,人情污染了,剩下的只有工具性的相互利用。矛盾不断,冲突频繁,相互指责,彼此不满成为近年来师生关系中的突出问题。

消减学校师生冲突的行动策略

学校规训权力的泛滥与过度,使师生权力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失衡状态,当规训权力成为学校权力运作的主导时,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代价。化解师生冲突的出路在于平衡师生权力关系,即使学校权力关系从失衡状态走向平衡状态。

美国行为科学家K・托马斯(Kenneth Thomas)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设计了“冲突管理二维模式”,对于我们协调与均衡师生之间的权力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托马斯将影响人们处理人际冲突的因素区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如何对待自己,一个是如何对待别人。两个维度本身又有由弱到强的程度区分,关心自己呈现由“不武断”到“武断”的变化,关心他人呈现由“不合作”到“合作”的变化。这两个维度表征着权力互动的两种力量,力量运作的结果会出现多种可能,基本可以概括为五种组合:回避策略、强制策略、克制策略、合作策略和妥协策略。

回避帮老师赢得机会。采用回避策略并不意味着息事宁人、敷衍了事,巧妙运用回避策略不但为解决冲突争取时间,还可以让教师在突发的、棘手的冲突面前,暂时缓和气氛,冷却事态,使双方以理智的、平和的心态处理冲突。当然,逃避的、拖延的、回避矛盾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冲突是问题的表征,出现冲突一定要解决,可以早点,可以晚点,但回避拖延于事无补,还会为今后的工作埋下陷阱,最终影响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教师面对师生冲突时,下列情况可以使用回避策略:引发冲突的问题微不足道,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解决;教师达到自己愿望的机会微乎其微;需要先使双方冷静下来,重新分析问题;掌握的资料、信息不全面,有待进一步了解;冲突以外的其他人有更有效的办法;处理这个冲突会引发更大的问题,等等。

善意的强制事半功倍。师生关系中,教师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强于学生,使得很多教师习惯于运用强制策略解决师生冲突,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造成了对学生利益、要求的压制与忽视。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矛盾会逐步加深,师生冲突将日益尖锐化。由此看来,强制策略并不单纯取决于权力和地位,要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才能取得恰到好处的功效。教育过程中,维护教师权威是必要的,因为出于教育责任的需要,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贯彻正确的教育规则,维护多数学生的利益和教育秩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面对师生冲突时,以下情况适合使用强制策略:面对紧急事件,必须采取快速的、决定性的行动;教师确信自己是正确的,考虑到多数学生的利益;面对无理取闹、故意挑衅的学生;冲突的影响很大,为减少损失、降低成本等。

克制源于教师广阔的心胸。积极的克制不是胆小怕事,不是因噎废食,而是在通盘考虑教育局势的前提下,及时认清情况的优劣利弊,了解事情的起因原委,迅速调整心态,做出必要的让步。主动克制也是教师心胸的表现。教师敢于承认错误,不把自己视为权威,以平常心态看待自己,意识到教师也会有错误,教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勇于正视错误,接受学生批评的老师不但不会在学生心中失去地位,反而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因为师生是学习同盟,是成长的同行者。健康民主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平等,需要师生相互扶携。

合作是最佳的双赢选择。这种双赢局面的获得必须有赖于冲突双方真诚、主动、平和的交流与沟通。如何才能达到双赢?这要求冲突双方深入了解彼此的想法、感受和动议;不但理解是什么,还能懂得为什么,各自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这不是容易达成的结果,只有冲突双方经过充分沟通,达到感同身受的情势,建立起尊重、宽容、接纳、关怀的师生关系才是可能的。

合作策略是一种最优策略,是最为理想的解决冲突的方案。化解师生冲突时采用合作策略,需要具备下列条件:师生双方能够坐下来沟通、对话;师生双方都有解决问题的态度,对事不对人;尊重差异,愿意分享对方的思考与观点;双方的利益都重要,努力寻求整合的结果;将冲突作为发展的机遇。

妥协是教育民主的体现。长久以来,在对待师生冲突问题上,妥协是教师们最不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因为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妥协就是变节、投降、失败,是放弃原则的表现。教师向学生妥协意味着教师放弃尊严,意味着教师无能,没有教师愿意选择妥协作为解决冲突的方案。实际上,妥协是现代民主社会中一种积极的心态,因为妥协要求人们尊重冲突各方的权利,妥协的达成有赖于各方的积极参与、平等协商、相互对话。正是在冲突各方不断妥协的过程中,民主得以实现,民主制度得以完善,民主政治才具有可操作性。“妥协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没有妥协就没有民主。”(科恩《论民主》)当代教师学会采用妥协策略处理师生冲突,也是教育民主的体现。

教师面对师生冲突时,下列情况可以运用妥协策略:当师生双方各有道理而目标相互排斥时;学生的要求有充分的理由,且符合社会发展方向;过分坚持有可能造成更大损失时;当时间成为强大压力时;专制与合作都不能有效解决问题;问题比较复杂,无法满足任何一方的要求;维护并发展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保护学生的民主意识等。运用妥协策略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态,懂得教育艺术,拥有教育技巧,能够在紧急、复杂的教育情境中灵活应变,应对自如,化干戈为玉帛。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