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的发展及其动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的发展及其动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韩国企业对华投资有将近30年历史。据韩方统计,截至2012年底,累计直接投资项目共有22,557件, 投资金额已达到了396.8亿美元。本论文按投资方式和规模的变化将韩国企业对华投资划分了四个阶段并叙述了韩国企业在每个不同阶段的对华投资特点。随后根据韩国的企业团体和研究机构的调查报告讨论了韩国企业对华投资动机的变化。

关键词:韩国企业 对华投资 投资动机

一、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的背景

韩国的经济起飞,主要是得益于其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而出口对韩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背景,从总体来看,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扩大韩国产品的出口和提高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是说,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韩国产品避开贸易壁垒并进行海外扩张,从而扩大韩国的出口。

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全面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随着韩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增加,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开始增加,企业投资环境急剧变化。随着工人薪水和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生产成本急剧增加,而且美元汇率的下跌使韩元升值,企业对外竞争力开始大幅度下降。

为适应这样的变化,原有的出口型企业——从事纤维、服装、缝纫、制鞋、皮革等 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企业开始转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主要集中于薪资低廉的东南亚各国和市场改革中的中国、越南等国家。中国因具备低廉的劳动力、类似的文化背景、庞大的市场规模等优点,跃居了韩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首先。

截止2012年12月末,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项目的数量累计达到22,557件。累计投资金额达到了396.8亿美元。这占到韩国企业在全球累计投资项目的数量(53,977件)的41.8%,相当于全世界累计投资金额(2,151亿美元)的18.4%。

韩国企业对华投资迅速扩大的背景如下;

第一,韩国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韩国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经历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部分韩国企业将它们的生产线转移到中国。

第二,地理上、文化上的邻近性,使得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进行相对容易。再加上中国境内朝鲜族的存在大大减少了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因此,与其他地区相比韩国企业以更积极的姿态进入到中国。

第三,中国成为了全球外资流入国,很多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展开经营活动。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致力于全球化经营,将中国市场当作全球化经营的重要环节。韩国企业认为中国具备了优秀的劳动力和内需市场,全球跨国企业的持续投资,中国市场具有了引领全球市场成功的关键地位。

二、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的发展阶段

韩国企业的对华投资以1985年汉斯物产在中国广东省投资成立的缝纫、玩具工厂为开端。但是直到1988年为止,主要通过日本企业,以间接投资为主。1988年进雄有限公司在厦门投资1万美元,是首次对华进行直接投资的韩国企业。随后,韩国企业的对华投资方式发生了变化,投资规模也急剧增大。按照各时期的对华投资情况,可以分为第一阶段(~1991年)、第二阶段(1992~1997年)、第三阶段(1998~1999年)、第四阶段(2000年~现在)。

第一阶段:韩国企业的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的劳动密集型单纯加工出口行业,投资规模很小,而且投资地区也局限在山东省和吉林省。在这个时期直接投资的中小企业的目的是节约成本。据韩国输出入银行的统计,同期总投资项目为101件,投资额为6500万美元。

第二阶段:1992年6月中韩正式建交后,韩国企业的对华直接投资迅速增加。仅1992年一年的总投资项目就达到170件,投资额为1.41亿美元。以邦交正常化为契机,韩国企业开始全面进行对华投资。从1994年开始,以大企业为中心的对华投资开始增加,资本及技术密集型投资项目大幅度增加。投资地区也扩大到华东地区、华南地区以及以成都、重庆、武汉为中心的中西部地区。(Kim Yeong Sun,2000)1996年,投资项目为738件,投资额为9.4亿美元,出现了第一个对华投资高峰。在这一阶段,对华直接投资激增的原因是国内的房地产及薪水的上涨、劳资纠纷等原因导致的成本增加,从而作为第三国迂回出口的前沿阵地、对中国的投资开始增加。

第三阶段: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体制下韩国经济恶化,导致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减少。1998年投资数量减少至266件,投资额降至最低水平,为3.48亿美元。此时,进入中国和东南亚市场的企业没有充分的准备,错误判断市场需求从而缩小项目规模。从进入中国的韩国企业的情况看,本地法人没有正确判断中国本地的劳动费用,面临进行雇员结构调整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进行高技术产品生产,并了解中国市场的特殊性。

不仅韩国的对华投资,该时期其他外国投资者的对华投资也减少了11.4%。发达国家企业的大规模收购合并(M&A)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相对减少,加上美国经济出现长期的好转,资金开始流入美国。IMF管理下的韩国企业认识到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必须作为生产战略的一环。最近,韩国的对华投资虽然出现恢复趋势,但变得更为审慎和极富战略性。

第四阶段:2000年以来韩国企业的对华直接投资数量和投资额呈现出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779件和7.5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21件和52.63亿美元。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韩国和中国的经济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冲击,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各年度投资项目急减至737件、908件、832件、709件。但是,我们仍需要注意在同一段期间,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金额分别达到21.3亿美元、31.7亿美元、36.8 亿美元、33.1 亿美元。这说明,韩国企业对华投资,虽然一方面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导致投资数量上的减少,但另一方面,韩国企业的每件投资项目的平均金额却继续扩大。

三、韩国企业对华投资动机

韩国企业在初期进入中国的投资动机中占主要地位的是通过廉价劳动力削减费用。但是随着大规模投资的逐步增多,中国本地市场的重要性逐渐增加,现今为了开拓中国本地市场而进入中国的韩国企业也变得越来越多。

1995年韩国贸易协会以进入中国的制造企业为对象实施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国的投资动机中大部分是为了‘利用廉价的劳工费(26.8%)’,而‘开拓本地市场(18.7%)’则占据了对中国投资动机中第二的位置。2008年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以592家企业为对象,进行的对中国投资动机问卷调查 (Grand Survey) 结果显示;‘进入中国内需市场’(31.3%)占到最大比重,而‘运用廉价劳动力’(21.9%)则变成了次要的投资动机。KOTRA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进行的两次问卷调查(Grand Survey)结果显示,‘进入中国内需市场’的回答比率继续上升至34.0%和53.1%。这就表明,越来越多的韩国企业进入中国的时候,他们的首要考虑是中国国内市场。

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动机从‘确保廉价的劳动力’逐渐变成‘开拓内需市场’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内需市场规模的扩大。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内需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使大多数跨国企业进入到了中国市场。中国成为跨国企业全球化战略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市场之一。

第二,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逐渐减少。虽然初期进入中国的企业主要是通过廉价的劳动力确保利润,但这种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中国的劳工费比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如越南相比相对较高,而且薪资上升速度也相对较快。

第三,从韩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战略方面可以理解。最近韩资企业的海外投资中占最多部分是中国,而且很多企业将中国市场定位为最重要的战略性市场。因此,在中国内需市场的成功,就成了影响全球经营战略的关键因素。

对中国的投资动机,因企业规模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韩国知识经济部在2009年11月以进入中国的859家制造企业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还是主要考虑,工资等费用削减(37.0%),而大企业则以开拓本地市场(63.6%)为目的的最多。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KIEP)实施的调查(2004)当中也可以看到;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对中国投资动机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在不分企业规模的情况下‘运用廉价劳动力(36.2%)’占到了对中国投资动机中最多的部分。但是以其中34家大企业为对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进入内需市场(45.3%)成为了进入中国市场最主要动机。

将韩资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的业绩以进行动机来区分分析的结果(韩国输出入银行,2004)显示;在世界各地以进入内需市场为目的的投资项目的数量为1,048件(26.8%),投资金额为23.5亿美元(29.6%)占据最大的比重。其次是运用低薪资为目的的投资项目的数量991件(25.4%),投资金额为8.7亿美元(11.0%)。中国的情况虽然在投资金额方面,开拓内需市场以28.7%占据最大的比重。但是投资项目的数量方面,则是运用低薪资为目的的情况以37.6%占据了最大的比重,这表明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型的投资倾向相对明显。

表6 韩资企业在全球投资动机与在中国投资动机比较

资料:韩国输出入银行

参考文献:

[1]柏宝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及对策分析.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

[2]毛蕴诗.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策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朴汉真.十年后的中国.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

[4]王志乐.韩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5]辛德荣.跨国公司的中国之路[M].九州出版社.2O02

[6]薛求知.跨国公司与中国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薛求知.阎海峰.跨国公司全球学习.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2期

[8]张宏.跨国公司发展新趋势与中国引资的对策。山东大学学报.2003.2

[9]Anderson,O.,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Firms:A Cri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4(3), 1993, pp.209~232

[10]Hymer,S,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of National Firsm: A Study of Direct Investm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Massachusette Technology of Institute, 1960.(Published under the same title by the MIT Press in 1976)

[11]Kindleberger,C.P(1969),American Business Abroad:Six Lectures on Direct Investment,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Connecticut

[12]Prahalad,C.K.&Doz,Y.L.,The Multinational Mission:Balancing Local Demands and Global Vision,Free Press,New York.,1987

[13]Westney,D.Eleanor(1993),"Institutionalization Theory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in Ghoshal,Sumantra and D.Eleanor(ed.),Organization Theory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t.Martin's Press. pp.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