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族与藏族中学生自尊和孤独感差异性及其与被嘲笑的相关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族与藏族中学生自尊和孤独感差异性及其与被嘲笑的相关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汉族藏族中学生自尊和孤独的差异,探讨中学生被嘲笑与自尊、孤独的关系。方法 整群随机选取四川、青海地区4所中学786名学生,以中文TQ-R嘲笑量表、自尊调查表(SEI)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测试。结果 汉族中学生的社会自我和家庭自我得分显著低于藏族中学生(P值均

【关键词】 羞耻;自我概念;孤独;回归分析;学生;少数民族,藏族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32-03

Difference Between Han and Tibetan Students' Being Teased and the Correlation to Their Self-esteem and Loneliness in Middle Schools/ZHOU Tian-mei*, CHEN Jie-wei.*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eijiang Normal College, Neijiang(641112), Sichu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e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an and Tibetan students' being teased and their self-esteem & loneliness in middle schools. MethodsA cluster random sample of 786 students was chosen from Sichuan and Qinghai. It was processed by means of TQ-R, SEI and UCLA. ResultsHan students had lower scores in social and familial selfness of self-esteem (0.58±0.21/0.63±0.19,P

【Key words】 Shame;Self concept;Loneliness;Regression analysis;Students;Minority groups,Zang nationality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项目(编号:CSXL-092003)。

【作者简介】 周天梅(1965- ),女,四川威远人,教授,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 1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报编辑部,四川 641112;2 内江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

“嘲笑(teasing)”就是指个体因外貌、行为、能力方面受到他人言语的辱骂、奚落的消极评价经历[1]。它让被嘲笑者感到鄙视、降格和轻谩而无法获得某种程度的认同,具有伤害性,但被嘲笑者对嘲笑的看法和反应常常取决于他的自尊[2]。具备积极、健康自尊的被嘲笑者,通常会显示出更加圆熟的应对技巧,而具有消极或低自尊者对嘲笑,经常性的反应是痛苦、哭泣、恼怒、恐惧或者无助[2],进而产生不愉快的体验――孤独,从而感到被疏远和轻视[3]。

近年来,国外心理学工作者对青少年嘲笑研究发现,受嘲笑程度与儿童及其成年后的社会活动和身心适应有着密切的关系[4]。有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受欺负或嘲笑是饮食混乱、身体意象、自我评价、身体自尊、抑郁、社会焦虑的重要预测因素[5-7]。本研究以我国的汉族和藏族中学生为对象,揭示中国文化背景下汉族和藏族中学生自尊、孤独的差异性,探讨汉族和藏族中学生被嘲笑、自尊、孤独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从自尊的角度为嘲笑和孤独的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选取四川省资阳市的1所中学,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各1个班,共6个教学班;选取四川省凉山州的1所初级中学和阿坝州1所高中,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各1个班,共6个教学班;选取青海省互助县的1所中学,从高一到高三每个年级各1个班,共3个教学班。3个地区抽取初一至高三6个年级共15个教学班学生786名为调查对象,获得有效问卷738份,有效率为93.89%。其中汉族中学生518名,藏族中学生218名;男生345名,女生392名;城市中学生322名,农村中学生411名;初中学生280名,高中学生457名;年龄为12~20岁,平均年龄15.96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 工具

1.2.1 中文TQ-R嘲笑问卷[8] 该量表是Storch等人编制的[9],由周天梅翻译为中文。量表采用5点记分法(1表示“从来没有”、2表示“很少”、3表示“有时”、4表示“经常”、5表示“总是”),由行为举止、学业成绩、社会行为、家庭背景和身体外貌5个分量表组成,总量表和分量表都具有很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

1.2.2 自尊调查表[10] Coopersmith编的自尊调查表共包括58个题目,由一般自我(GEN)、社会自我(SOC)、家庭自我(H)、学校自我(SCH)和测谎(L)5个分量表构成,采用“是”与“否”的二择一判断,正向题与反向题各约50%,分数越高,自尊越高。本研究中该调查表分半信度为0.72,α系数为0.76,一般自我、社会自我、家庭自我、学校自我分量表的分半信度(r)和α系数分别为:r=0.57,α=0.61;r=0.70,α=0.71;r=0.71,α=0.70;r=0.62,α=0.51。该量表和孤独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38。

1.2.3 UCLA孤独量表[10] Russell等人的孤独量表(第3版),适用年龄范围为16~99岁,由10个正向措辞和10个负向措辞的句子组成,该量表是一维的,其评定方法为1(从不)到4(经常),分数越高,孤独感就越强。

1.3 调查方法与统计处理 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调查人员由培训过的教师承担,现场发卷并回收。本研究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中学生自尊和孤独的差异性 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学生自尊和孤独量表得分比较(x±s)

人口统计学特征人数统计值一般自我社会自我学校自我家庭自我孤独

民族 汉518 0.60±0.190.58±0.210.41±0.230.64±0.272.35±0.50

藏218 0.61±0.180.63±0.190.43±0.240.69±0.252.18±0.48

t值-0.84-2.58*-1.23-2.71**2.95**

性别 男345 0.62±0.190.62±0.210.42±0.240.65±0.292.28±0.50

女392 0.59±0.180.57±0.210.41±0.230.65±0.252.27±0.51

t值2.48*3.27**0.14-0.360.18

城乡 城市322 0.61±0.190.57±0.210.43±0.230.59±0.302.32±0.50

农村411 0.60±0.090.61±0.200.41±0.230.70±0.232.26±0.50

t值0.76-2.65**0.89-5.15**0.86

年级 初一100 0.66±0.160.69±0.190.50±0.230.73±0.23-

初二92 0.62±0.190.66±0.200.44±0.240.66±0.24-

初三83 0.62±0.170.60±0.200.43±0.240.63±0.28-

高一154 0.59±0.190.59±0.190.37±0.220.68±0.252.27±0.67

高二131 0.60±0.190.52±0.190.40±0.240.61±0.252.30±0.43

高三156 0.57±0.200.57±0.220.41±0.210.61±0.312.27±0.40

F值3.30**10.88**4.53**3.20**0.34

注:*P

总体上看,汉、藏中学生的家庭自我最高,学校自我最低。汉族中学生自尊的4个因子得分均低于藏族中学生,其中社会自我和家庭自我得分显著低于藏族中学生,而其孤独的得分显著高于藏族中学生;男生一般自我和社会自我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农村中学生的社会自我和家庭自我得分显著高于城市中学生。自尊的其他方面和孤独无性别、城乡差异。

从2×2×2(民族×性别×城乡)ANOVA分析发现,家庭自我有性别与民族(F=6.05,P

汉、藏中学生自尊的4个因子在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孤独无显著的年级差异。在随后进行多重比较检验中,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发现: 一般自我得分初一明显高于高一、高二和高三(P

2.2 中学生被嘲笑、自尊和孤独感的相关 中学生被嘲笑与自尊各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孤独呈显著正相关,自尊各因子均与孤独呈显著负相关。同时,从表2可以看出,中学生自尊的各因子和孤独在被嘲笑分数的高、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被嘲笑高分组学生自尊各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被嘲笑低分组中学生,而孤独显著又高于低分组。这说明被嘲笑多的中学生自尊感低而孤独感更强。

2.3 中学生被嘲笑、自尊和孤独的回归分析 表3表明中学生被嘲笑、自尊、孤独间的相关性,为了比较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考虑了3种模式。见表4。汉、藏中学生被嘲笑与自尊和孤独感的联系是极其密切的。自尊的一般自我和孤独对中学生的被嘲笑分别有负向性和正向性的预测作用,孤独、被嘲笑对自尊是负向性预测,自尊的社会自我和被嘲笑也分别对孤独有负向性和正向性的预测作用。

表2 被嘲笑高低分组中学生自尊和孤独得分比较(x±s)

得分一般自我社会自我学校自我家庭自我孤独

低 0.67±0.170.62±0.200.49±0.230.72±0.272.06±0.39

高 0.54±0.190.57±0.210.36±0.230.59±0.262.47±0.39

t值7.79**2.70**6.02**4.65**5.37**

注:**P

表3 中学生被嘲笑、自尊和孤独感的相关矩阵

因子被嘲笑一般自我社会自我学校自我家庭自我

一般自我-0.32

社会自我 -0.120.30

学校自我-0.220.460.33

家庭自我-0.190.320.290.22

孤独0.32-0.31-0.29-0.21-0.2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注:P值均

表4 中学生被嘲笑自尊和孤独的逐步回归分析

模式因变量自变量β值R2值F值t值

1被嘲笑一般自我-0.280.1129.48-4.33**

孤独0.230.1622.213.65**

2一般自我被嘲笑 -0.270.1129.67-4.42**

孤独-0.210.1521.16-3.37**

社会自我孤独-0.310.1026.26-5.13**

学校自我孤独-0.210.0410.51-3.24**

家庭自我孤独-0.230.0720.18-3.57**

被嘲笑-0.160.0813.29-2.45*

3孤独社会自我-0.290.1026.83-4.74**

被嘲笑0.210.1724.274.42**

注:*P

根据多元回归得到的标准回归系数表(β)即路径系数,建立嘲笑、自尊和孤独之间的路径模型,如图1。从该模型看出,被嘲笑与自尊、孤独之间不是呈线性关系。

图1 中学生被嘲笑、自尊和应对方式间的实际路径模型

3 讨论

3.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中学生自尊和孤独得分比较 本研究发现,中学生在自尊的不同因子存在民族、城乡和性别的差异,而孤独只有民族差异。因为个体总是在其所处的环境或文化中来认识自己的,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中学生自尊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出跨文化的差异性。藏族文化强调行善修好、慈悲无争、博爱,以及藏族在宽阔的无拘无束的高原生活,使藏族学生形成了粗犷、不受拘束、热情开朗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这些使得与汉族一起生活、学习的藏族中学生有高自尊、低孤独感。而汉族中学生接受儒家传统文化,强调“大我”的重要,认为“大我幸福”是“小我幸福”的先决条件。这样,就把与自我有关的自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评价都放在了集体意识、集体思想、社会目标等之后[11]。这在一定程度束缚了汉族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使汉族中学生的自尊低于藏族中学生。

本研究发现城市中学生的一般自我和学校自我略高于农村中学生,但社会自我和家庭自我低于农村学生,与国内相关研究不一致[12]。这说明,并不是农村学生的自尊比城市低,而是在自尊的不同方面城乡学生各有高低。农村和城镇不同教养方式与文化环境是影响自尊形成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农村学生的家庭、学习条件往往较差,绝大部分中学生远离父母住宿学校,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只有靠自己来解决,家长不能给予他们帮助。艰苦的生活环境练就了农村学生独立处理学习、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城市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明显优于农村学生,他们的每一步都有家长帮助,城镇家长一般也都能辅导孩子学习,或请家庭教师为孩子辅导功课。所以城市学生的知识范围广,学校自我高而社会自我、家庭自我低。

本研究中汉、藏中学生自尊的性别差异这一结果与国外有关研究的结论一致[13],男生的自尊一般高于女生。可能是由于女孩到了青春期,已经获得了性别的刻板观念。在许多文化中,男性是优势性别,女性则是一种劣势性别。因此,中学女生对自己的存在价值、社会交往、学习的判断下降,自信心动摇,从而导致自尊的降低。其二,青春期的女生更注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自我评价,并且要比男孩更多感受到矛盾的品质,更多地报告内部的冲突。

本研究发现,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自尊是不稳定的,且存在年级差异,初一学生的得分极显著地高于高中各年级的学生,即从初中二年级开始,自尊出现了一种下降趋势。与“波动性说”结论相一致[14]。初中二年级学生自尊开始下降,主要与其自我意识的增强、生理的迅速发育和学习的压力增大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相联系。与刚升入中学不久的初一学生相比,高年级学生的身体迅速发育并接近成熟,认知能力逐步提高,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更加关心自己的形象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经常与同学或同伴进行社会性比较。同时,进入高年级之后,学习上的压力更大,同学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家长和教师也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这一切使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各个方面产生怀疑甚至自卑,导致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尊下降。

3.2 中学生被嘲笑、自尊和孤独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表明中学生被嘲笑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与孤独呈显著正相关。这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5-7]。

从被嘲笑、自尊和孤独三者的关系看,这三者之间呈非线性关系,事实上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关系,只是方向不同。一方面被嘲笑者的经历严重摧残了其自尊,降低了他们的自我评价或自我价值感,经常受到嘲笑或羞辱而无力自卫,容易产生对现实社会的不安全感或感到孤独。另一方面,高自尊者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乐观自信,能与他人正常交往,建立起恰当的交往模式,在同伴中确立良好的同伴地位,少有孤独感,也减少了被嘲笑的可能;低自尊者则相反,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和自卑限制了与他人的正常交流和交往,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交往模式,易感到孤独,更易被他人嘲笑。

当然这里考虑的影响因素较少,事实上影响嘲笑的因素很多。对自尊的影响因素还有父母态度、媒体、同伴评价、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综合多因素共同的影响和作用模式。

(志谢:在本研究的问卷收集中,衷心感谢资阳市教科所的徐志兰同志、阿坝州金川县的吴玉桃同志和凉山州木里县的石丹华同志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4 参考文献

[1] 周天梅.青少年被嘲笑的国外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764-766.

[2] FREEDMANJS,著.罗洪燕,译.如何让孩子面对嘲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8-12.

[3] 吴捷.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科学,2008,31(4):984-986.

[4] ROTH DA, COLES ME, HEIMBERG R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mories for childhood teasing and anxiety depression in adulthood. J Anxiety Disord,2002, 16(2): 149-164.

[5] KEERY H, BOUTELLE K, THOMPSON J, et al. The impact of appearance-related teasing by family members. J Adolesc Health, 2005, 37(2): 120-127.

[6] CARLOS M, WILFLEY GDE, KELLY D, et al. Teasing, body image, and self-esteem in a clinical sample of obese women. Addict Behav, 1994, 19(4): 443-450.

[7] EISENBERG ME, NEUMARK-SZTAINER D. Weight-teasing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in young adults: Longitudinal findings from project EAT.J Adolesc Health,2005, 36(2): 100-101.

[8] 周天梅.汉藏中学生被嘲笑的特点及差异性比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3(12):67-71.

[9] STORCH EA,ROTH DA,COLES MA, et al. The measurement and impact of childhood teasing in a sample of young adults. J Anx Disord, 2004,18(5):681-694.

[1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84-324.

[11]王树秀,井卫英.汉藏、维吾尔族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跨文化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1):44-50.

[12]张文新.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1997,20(6):504-508.

[13]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8-49.

[14]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358.

(收稿日期:2009-12-02;修回日期:2010-02-2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