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陶瓷的“蜗居”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陶瓷的“蜗居”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类的定居生活经历了由“洞穴”到盖房,到高楼大厦的过程。人类创造的窑,是陶瓷“诞生”地,它也经历了一场场革命。在陶瓷的“家乡”,如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福建德化、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山东淄博……在吐出一车车精美陶瓷的自动化隧道窑旁边,还可以看到少数保存下来的蛋形窑、龙窑、馒头窑或阶梯窑等,大部分已成为历史遗迹的它们,记述着陶瓷的“身世”。

随处流浪到“穴居”生活

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景洪县曼斗寨,傣族人民烧制陶器的办法,是在平地铺长方形柴堆,斜放上烘干的陶胚,盖上稻草,然后在稻草周围涂上一层薄稀泥,看上去就是个可怜的小土堆。土堆下扒几个小洞烧柴,上面戳几个小洞出烟,一把火烧了。第二天,扒开灰就可以取出烧好的陶器了,这些陶器耍/p>作者: 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 2014年1期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_first + prnhtml; window.print();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bdhtml; }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 ContentBigImageControl('zoom', 650); })

可以想象,原始祖先制陶也是经历这样一段历程。长江下游四千多前的良渚文化时期,考古发现黑陶常常是成堆集中出土,而且和木炭堆积在一起,在附近可以找到烧得通红的泥土。不过,这至少比最原始“篝火式”烧进步多了。

但这样毕竟太不方便,烧完一次,“窑”都没了。经过长期摸索,人们开始“挖坑”作为窑床,在旁边挖个更深的坑作为火膛,再挖几条沟连通,让火和烟可以进入窑床。这样“窑”就可以保存下来反复利用,虽然很原始,却是“窑”的老祖宗。

为啥要有个烟囱?

在烧制陶瓷的产业区,总能看到烟囱林立的壮观场面。很多人以为,烟囱是排放废气的设备,这没有错,然而它的作用却远远没那么简单。

在本刊上期《陶瓷是“蛋”生的?》一文中谈到,烧成温度的提高对瓷器至为关键。温度的提高依赖燃烧,但空气不够就不能提高焰火温度,但空气过多又会把热量带走,另一方面,对于窑炉来说,空气过量有利于烧氧化气氛,空气不足会造成还原气氛,都不利于提高温度。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烧成技术和完善的窑炉,这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设置烟囱。烟囱的作用是利用自然的抽风力使新鲜的空气不断流入火膛帮助燃烧,再将未燃烧完的高温烟气带入窑室加热陶胚,最后将燃烧后的废气经过它排到空中。根据原始陶瓷出现的这一点判断,烟囱的出现应该在商周时期。

河北武安县午汲古城遗址中发现的东周陶窑,后窑墙已经设有烟囱了。因为像一个馒头,所以被称为馒头窑。馒头窑发明后,由于使用的原料和产品种类的不同,以及南北方地形和燃料不同,先民发挥智慧因地制宜,创造了各种各样的陶瓷窑。如我国北方多平原又盛产煤,用煤作原料则火焰较短,所以窑不能太大,使馒头窑在我国北方继续发展,到后来发展成了比较先进的倒焰式煤窑。我国南方多山地又多森林,木柴作原料火焰较长,我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等省就逐渐发展出龙窑。

但无一例外的,这些古老的窑口都设有烟囱。烟囱出现是一个重大突破,不然后来千峰翠色的越窑瓷器和青莹如玉的龙泉青瓷和中国传统的白里泛青的景德镇陶瓷和绚丽多彩的各种铜红色釉彩烧成都无法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