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发挥重点专业龙头作用,集中优势打造重点专业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发挥重点专业龙头作用,集中优势打造重点专业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重点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近两年重点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从专业布局、重点专业选择、专业群组建等各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在重点专业(群)建设上应注重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可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模式,确保重点专业(群)的建设实效,以明显的示范作用带动全校专业的持续发展,从而保证学校专业建设的总体质量。

关键词:重点专业 专业群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22

重点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随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逐步落实和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的实施,近两年重点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所谓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是学校专业发展规划的重点,也是学校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关键。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长期积累和积淀,通过不断强化专业群建设,可以为学校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1 重点专业选择与重点专业群布局

在重点专业的培育与重点专业群布局上,学校应该做好科学的总体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应该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优势,制定重点专业遴选、培育与专业群组建的基本原则。

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中提出“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的建设,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在做好新专业开发和基本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实施重点专业(群)建设战略,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带动了全院专业的持续发展。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优势,“十二五”期间,该校重点建设具有行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示范引领优势的专业,重点建设与江苏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按照校级、省级、国家级重点建设的梯级有计划、有重点、分级、分批重点建设一批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效益和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

1.1 重点专业的选择

学校专业建设应以分类指导,重点扶持、持续推进为原则。在重点专业的选择上,应以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为原则。

该校主要立足于服务信息产业,主动服务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产业,引领学校的专业总体发展方向,并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的发展与建设,形成与产业行业对接的专业链。

重点专业作为专业群的龙头,要求在招生就业、社会影响力、办学规模、师资、实训条件、教学改革等各个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后续发展空间与前景,能够在各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例如,该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和通信技术专业,是学校最具代表性的专业,一方面能够代表学校以电子信息类为主的专业的总体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以其深厚的专业实力,在省内同类专业中也是名列前茅。在省级品牌专业和省示范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始终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升建设层次,2011年,两个专业都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

这两个专业在精品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学生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更打出了响当当的品牌。

1.2 重点专业群的组建

在专业群的组建上,学校应注重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围绕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专业群的布局设计和调整一方面应以服务产业为前提,通过对某个产业链中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构建与该产业发展要求一致的专业群体系,使专业群与产业群相对接;另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岗位的设置背景,针对某行业系列相关的职业岗位设置专业,还要尽可能多地覆盖到行业岗位群,使专业群与行业岗位群对接。

按照上述原则,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对全校专业进行了整合,先后组建了专业群,其中4个专业群省级重点专业群,以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和电子精密模具制造专业群为例,其整合情况如下:

第一,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对应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学校两大优势专业――国家重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融合电气自动化专业,带动汽车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两个新型专业。

第二,电子精密模具制造专业群对应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以省级品牌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核心专业,融合并带动同属制造大类,专业的行业背景相同,技术领域及专业基础学科相近的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三个专业。

2 重点专业(群)的建设

2.1 重点专业建设

“十二五”之前,重点专业建设集中在品牌特色专业和省示范性重点专业建设等方面,进入“十二五”,随着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启动,高职院校如何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心。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两个重点专业在原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及省示范性专业建设期间,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和改革,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专业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硬件与内涵建设、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以通信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近年来,在工信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平台上,整合华为技术资源,将华为培训课程体系和华为认证体系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实施了“校企共建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 “321”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通过开设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和企业文化进课堂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

2.2 重点专业群建设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高〔2012〕16号)文件要求,学校重点专业 “以实现人、财、物的统筹为手段,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依托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优势资源,从专业群组建的视角”[2],重点围绕人才培养体制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体系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以该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为例,该专业群计划经过一个周期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体制上,将全面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将全面实施“平台+模块+拓展”的课程体系,使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集群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在实训体系建设上,将全面推行以“项目化”形式,训练学生通用技能、专门技能,形成满足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共性需求和各专业的个性化需求,校内外优质实训资源利用共享更加充分高效;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上,将全面推行先进的数字化学习空间,通过校企共同搭建的“e”联空中课堂,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的核心岗位生产过程、工作流程,新工艺、新技术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共享企业典型工程案例;在“双师”团队建设上,将全面开展以产品研发、生产等项目合作方式为纽带,以校企组建的“教师、工程师工作站” 为合作平台,通过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的团队合作机制,打造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以核心课程为主的专业群教学团队。

3 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管理

为了确保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的有效开展,保证重点专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学校应该努力探索项目管理的有效机制。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学校《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的规定,重点专业从项目的立项申报、任务书制订与论证、中期检查到最终的建设总结和验收每个环节都做到按照统一要求认真完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统筹管理与院系二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精细化管理,开展绩效评价,以确保每个项目能够高效、圆满地完成任务。

3.1 学校统筹与院级二级管理相结合

在重点专业的建设与管理上,可由教务处代表学校负责统筹专业规划并组织项目实施,统一组织开展各类项目的评选,统筹指导、检查、监督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专业所在二级院系负责人与专业负责人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负责制定具体专业的建设计划、建设方案,组织参与人员按计划执行好各项具体建设工作,并做好实时的进度监控。

3.2 精细化管理

在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管理上,可开展精细化管理,要求在重点专业建设与管理各个环节都要做到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重效果、重质量。

学校教务部门统筹细化制度,细化职责,细化要求。以该校近两年开展的国家重点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群来说,在项目正式立项后,学校要求相关院系、相关专业除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认真完成项目的任务书、中期检查、年度报告等工作外,学校还组织各院系将专业建设任务进一步细化,将其按照建设方案分成各种内容类型的若干个子项目,每个项目都有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员,具体任务分配到人,分配到点。每个子项目都按照校级项目立项的要求完成任务书制定、中期检查及验收等环节。对通过验收的项目,学校认定其为校级建设项目,并为其颁发结题证书。这样既保证了专业各方面的建设任务都有专人负责落实,又大大提高了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保证了专业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3.3 开展建设经费绩效评价

为了保证建设质量,学校应给专业建设(群)项目以足额的配套经费支持。为保证经费使用绩效,在专项经费的管理上,该校一方面采取项目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并将预算细化到子项目中的各个方面,所在院系和教务处相配合,加强经费使用的审批,为经费的支出做好统筹与把关。另一方面,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经费使用绩效的评价,将绩效评价纳入项目过程监控中,充分渗透到中期检查、年度报告与项目验收各环节当中,在项目负责人对照项目计划、经费使用情况及建设实效开展自评的基础上,提交所在院系和评审组进行审核。通过全方位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了重点专业建设经费的使用绩效,全面提升了重点专业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从专业布局、专业群组建、重点专业选择等各方面进行科学规划与充分论证;在重点专业(群)建设上注重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注重服务产业能力的提升,突出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在专业建设项目管理上,应该注重协调管理、精细化管理,注重绩效。通过由宏观到微观的专业建设项目管理模式,通过层层细化、步步推进的项目建设过程管理,确保每一个重点专业(群)的建设实效,从而保证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总体质量,以明显的示范作用带动全校专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2]蒋洁.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思路与措施[J].职业时空,2008,(5).

[3]杨善江.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的适应性分析――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职业技术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3,(5).

[4]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Z].苏教高[2012]16号.

作者简介:李建英(1975-),女,河北满城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