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模式创新应当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模式创新应当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做事、上课总希望严丝合缝,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每次上课我都是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把握文章结构,深究词句内涵,总是想着不能让文中任何一个知识点从身边溜走。或许是我的严谨,学生每每都能给我带来惊喜(考试成绩),这样的惊喜又反过来刺激我继续这样前行。然而,在一次参加了全省优秀小语教师赛课后,让我的这种已成定式的思想产生了动摇。两天16节课听下来,虽然很累,但一位位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诠释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不同的方法引领着学生在思想的麦田中行走……让我再一次找到共鸣。夜深人静,躺在床上的我,脑海不断重复着这16节课感人的情景,希望这些课能给我带来一些教学的启迪。经过我反复思量,发现这16节课和我的教学有着一个共通的模式:教师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接着分析课文的结构,探究重点词句,最后进行拓展并点明中心。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含糊一些罢了。诚然,这种模式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比较熟的模式,然而它是不是最好的模式呢?这种类型的课,学生真的是最大的受益者吗?当学生离开老师的指导后,他们能自觉地进行探究吗……一个个问题不时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久久不能入眠。

成熟的模式往往不是最好的

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还说:“教是为了不教。”无论是叶圣陶的实践,还是思想,都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我们的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的学生才会一代胜于一代。然而现在无论是江南,还是苏北;无论是公开教学,还是家常小菜;无论理论探索,还是课堂实践……都始终围绕着“由言及意”的思维来组织教学。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由言及意”是近现代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也就是“教师带着学生对文本中语言进行的层层解剖、分析,去真实地还原作者所表现的意图。”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由言及意”的教学思路成为我们教学的主流。于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就把作者或编者在创作文本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意图作为解读文本的原始动力,把握作者、编者在文本编创时所要表达的意愿作为我们教学活动的追求目标。诚然,“由言及意”的教学思路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快了解文本的梗概,也可以让学生在人生感悟、思想淬炼方面少走弯路;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言及意”过多地关注学生掌握文本的程度,而很少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过多地关注文本说了什么,很少关注文本怎么说。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渐渐地失去了主观能动性,也渐渐地失去语言的习得。

理论的习得与思想的蜕变

于是我带着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质疑,和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着漫漫求索,以期获得新的突破。

偶有一天,得到一本《建构主义理论》的书籍,让我的眼界豁然开朗,书中有一段文字:“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发展将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方面。这里的“同化”,是指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个体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平衡的……”这段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却让我找到前行的方向;而后我又读到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书中记述:“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句话更加坚定了我的前行的方向……

无论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意识,都向我们呈现着一个亘古不变的逻辑:那就是学生永远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体,他们应成为一个主动探究者,是一个认知体系的主动建构者。

模式创新当时

既然我们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那么我们就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探究者,一个认知体系的建构者。尽管我们不能否定“由言及意”传统教学思路,但至少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量,并以他们的情况作为教学逻辑起点,进行量身裁衣。于是我带着这样的思路尝试着教学实验:首先我把文本教学分为三大环节:第一环节,为“自学探究”阶段,放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文本的研读,让学生自己从文本中获得感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只是一个伴读者,与学生共同前行的学习者。第二环节为“展示与研讨”阶段,根据文本的特点,可以将这一环节划分三个有机部分:①读书展示;②整体把握;③局部研读,由教师学生共同研讨文本结构、共同探讨学习情况等内容。第三环节为“交流反馈”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研讨情况进行交流,并根据交流情况调整教学进程。也许这种模式还不够成熟,也许这种模式也会有许多的漏洞,但它为学生主动的探究、自主的建构创造了条件,那就是向前迈了一步。

总之,我们的教学不能一成不变,要按照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变化进行适当的变革,唯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蒸蒸日上,我们的学生才会欲加精神。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