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治疗P—J综合征面部黑子15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治疗P—J综合征面部黑子15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治疗P-J综合征患者面部黑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5例P-J综合征患者,均采用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治疗,脉宽75ns,波长755nm,光斑直径2.4mm。结果:经1~3 次治疗后,15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疗效,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是治疗P-J综合征患者面部黑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P-J综合征;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

[中图分类号]R73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13-1412-03

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又称口周黑子-肠息肉综合征、黑斑息肉综合征, 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错构瘤性多发肉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口周皮肤、颊粘膜和指趾末端色素沉着斑和消化道多发肉为特征。色素斑虽无自觉症状,但由于多发生在口唇及口周等暴露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容易对其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既往对这些色素斑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笔者科室应用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近5年来诊治的15例患者资料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1。

15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2:1,年龄4~48岁,病程3~45年,9例患者有家族史。15例患者均有口周黑子,此外10例患者合并有颊部皮损,13例患者有手指的色素斑,3例患者有足趾的色素斑。

2 组织病理及治疗

2.1 组织病理:病例1、2、6和11的皮损曾行组织病理检查,其改变基本相似,均表现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轻度肥厚,皮突延长,基底层色素增加,接近基底层的棘细胞胞浆内可见较多色素颗粒,未见痣细胞巢。真皮浅层可见少量噬黑素细胞。

2.2 治疗方法:15例患者的面部皮损均使用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治疗,波长755nm,光斑直径2.4mm,能量密度6.5~8.5J/cm2,治疗1次后均取得了明显疗效,其中5例患者经过1次治疗后,面部皮损基本消退;8例患者经2次治疗后,面部皮损基本或完全消退;另有2例患者经3次治疗后,面部皮损基本或完全消退。典型病例治疗前后照片见图1~2。

3 讨论

PJS临床上主要有三个特点:①色素斑:这是本病特征性的表现之一,几乎见于所有患者。色素斑最常见于口唇部、颊粘膜及手指、足趾远端屈侧,呈褐色或黑色。色素斑虽无自觉症状,也不影响健康,但由于多发生在口唇及口周等暴露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容易对其心理产生不良影响;②消化道多发肉:可累及胃至直肠的任何部位,以空肠和回肠最多见,约占60%~96%,其余好发部位依次为胃(62.1%)、结肠(58.6%)、十二指肠(48.3%),可发生肠套叠和肠坏死。其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错构瘤样改变。新近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PJS的息肉有恶变潜能,其患癌率比正常人高18倍左右[2]。腹部及其他临床症状出现通常晚于色素斑;③家族史:PJ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较高的外显率,文献报道60%的患者有明确或可疑家族史[3],部分患者可出现隔代遗传,真正散发性PJS非常罕见。本组家族史阳性者占60%,与文献基本相符。1998年,Jenne和Hemminki等[4]的研究发现本病的发生与19p13.3的STKⅡ基因突变有关。突变以移码突变和无义突变为主,但并非所有患者均发生STKⅡ基因突变,在家族性病例中,STKⅡ基因突变率约为70%,而在散发病例中,突变率约30%~67%,这提示除STKⅡ基因外,基因非编码区或者其他基因也可能参与Peutz-Jeghers 综合征的发病。

临床上,本病主要应与Laugier-Hunziker综合征(Laugier-Hunziker syndrome,LHS)鉴别[5]:两者均可有粘膜、皮肤和指(趾)甲的色素沉着,但是PJ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60%患者有家族史,皮损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一般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而LHS是一种获得性、进行性的色素沉着性疾病,绝大多数为散发病例,一般多见于中年人;皮损的分布,PJS的皮损位于口腔周围(口腔、鼻、眼)、嘴唇、口腔粘膜。而LHS皮损位于口腔周围者少见;PJS的口腔粘膜皮损持续存在,而唇部和皮肤的皮损到30岁后可逐渐减轻;PJS大多伴有结肠息肉病,并可恶变,临床上可伴有腹痛、腹泻、呕吐和便血等症状,而LHS则不伴有结肠息肉病,没有上述腹部症状;PJS患者可有STKII/LKBI位点的基因突变,而LHS则没有。

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波长755 nm,可选择性地作用于表皮或真皮的色素颗粒,使色素颗粒受热碎裂,便于体内细胞吸收。由于其释放能量的时间低于黑素的热弛豫时间,使其产生的热量不传输到周围组织和表皮,因此不会造成正常皮肤的损害,因而治疗后不形成瘢痕。本文报道的15例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现有瘢痕等副作用。

[参考文献]

[1]杜潇,赵玉沛,何小东,等.Peutz-Jeghers综合征29例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8):665-666.

[2]张 瑜,王 磊,郭继中.Peutz-Jegher综合征1 例[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26(20):3851.

[3]杨 斌,赵 博,王振军.黑斑息肉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J].大肠病外科杂志,2004,10(4):271- 273.

[4]Hemminki A,Markie D,Tomlinson I,et al.A serine / threonine kinase gene defective in Peutz-Jeghers syndrome[J].Nature,1998,391(6663):184-187.

[5]马东来,刘克英,李军,等. Laugier- Hunziker 综合征[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12):757-759.

[收稿日期]2013-06-17 [修回日期]201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