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法国汉学家于连(Fran?ois?Jullien)将他论述中国美学和艺术的文章结集出版,题目叫《赞美平淡》。在概括中国艺术的特征时,于连心目中的参照物是拜占庭时间的镶嵌画。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些镶嵌画依然给人以金碧辉煌的感觉。但是,中国艺术并不缺乏这种风格。宗白华将中国艺术的风格概括为两个极端:一个是错彩镂金,一个是芙蓉出水。如果说芙蓉出水接近天然平淡的话,那么错彩镂金就接近金碧辉煌了。中国文化向来推崇融合,不太追求极端。但是,这两种风格追求,几乎是独立发展,井水不犯河水。不过,在詹滢近来创作的绘画中,我们却看到了这两种风格的融合的趋势。

詹滢从小喜欢绘画。但是,她并非像今天的艺考培训班的学生那样,从素描和色彩训练入手,而是从国画入手。詹滢从少年宫开始学习白描,稍大后学习工笔重彩。尽管詹滢后来学习的是油画,而且有一位著名的油画家父亲,但是从小的国画练习或者游戏,形成了她的艺术母语。我们不能不说詹滢是一位好学生,同时也不能不感叹她的父亲的管教之严,因为学成之后的詹滢,可以画出跟她父亲一模一样的作品,以至于有人戏称,只要詹滢在自己的作品上签上她父亲的名字,完全可以以假乱真。鉴于詹滢的父亲是中国油画界的一位标志性人物,只要达到她父亲的水平,就意味着可以进入名家的行列了。

但是,这种成就,并没有让詹滢满足,相反,它成了詹滢的包袱。詹滢陷入了迷茫之中。尽管她能做的都做到了,但是仍然没有找到她自己的表达方式。这就相当于习武之人,只学成了一套花架子,等遇到真的对手时,只能被动挨打,毫无还手之力。詹滢后来学习的艺术,最多只能算是她的第一外语。她的艺术母语,是她从小形成的艺术记忆。詹滢长期用外语说话,尽管也字正腔圆,但在真情实感的表达上,终究隔了一层。成熟之后的詹滢,开始寻找自己的艺术表达。她决意放弃光鲜亮丽的外语表达,找回自己朴素的艺术母语。詹滢沉寂了,她把自己关起来,进行语言探索。

詹滢喜欢服装设计,这也是女性的天性使然。早在95年的时候,詹滢就获得过“国际服装青年设计师大奖赛优秀设计师奖”。在她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的时候,小时候的白描、工笔重彩的经验,做设计师时用布的经验,被重新唤起;再加上身处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詹滢对于水泥有切身的感受。这些因素融合起来,就形成了詹滢的综合材料艺术语言。这是詹滢自己的语言。当詹滢开始用她自己的语言说话时,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詹滢近来的创作,给人一种脱胎换骨、破茧而出的感觉。在“如去如来”、“山之上”、“鎏金江山”三个系列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那种融合错彩镂金和芙蓉出水的风格。纱布和水泥,让詹滢的作品有了一种特有的素净感。如果从詹滢以前画的油画的角度来看,詹滢近来的作品好像经过了一场“素颜”的洗礼。中国美学史上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叫绘事后素。历代注释家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在绘画之前先用白粉做底;另一种解释是,在绘画之后用白线勾边。无论是那种解释,素都被认为与彩色相对。我自己喜欢后一种解释,但不是从技术上来理解,而是从境界和气质上来理解。中国艺术强调含蓄、老道、避免火气,“后素”不仅指画面处理,更多的指气质和境界上的修养。

但是,詹滢完全沉浸在芙蓉出水的风格追求中。早年工笔重彩的记忆和后来的油画训练,让单纯的黑白灰很难满足詹滢的表达需要。詹滢的艺术世界里不仅有颜色,而且有颜色的极端形式,这就是通过贴金制造出来的效果。詹滢打破了素颜水墨与重彩工笔的边界,也打破的油画与国画的边界,打破了绘画与浮雕的边界,对于詹滢来说,重要的是表达的需要,而不是形式禁忌。

詹滢用她修炼出来的艺术语言,对中国绘画中的传统题材佛像和山水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经过詹滢的转换之后,传统题材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体现出了新的质感。在詹滢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符号挪用;不是简单的政治批判;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不是简单的观念表达,而是精心的艺术创作。艺术语言的趣味、气质、境界,成了詹滢考虑的首要问题。无论是错彩镂金,还是芙蓉出水,在詹滢的艺术中,都能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詹滢的艺术,给我们敞开了一个宁静的世界。在今天这个众声喧哗、轻浮躁动的时代,詹滢所创造的这种厚重而宁静艺术世界,就像一个个休止符,能够起到安顿心灵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詹滢的新作从一亮相开始就引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