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血液灌流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40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血液灌流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40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对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年至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重度AOP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血液灌流组,对照组按常规洗胃、复能剂、阿托品、利尿治疗、保肝、,HP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HP,分别对阿托品总用量、胆碱酯酶复活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治愈率进行分析。结果:血液灌流组40例全部治愈,两组治愈率阿托品总用量、胆碱酯酶复活有明显差异。结论:血液灌流能迅速清除体内毒物,明显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提高重度AOPP的生存率。

【关键词】急性有机磷中毒 血液灌流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79-02

急性有机磷中毒是短时间内接触较大剂量有机磷农药后,CHE 受到抑制,引起乙酰胆碱蓄积,使胆碱能神经受到持续冲动,导致先兴奋后衰竭的一系列的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症状,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我国急性中毒中危害最大疾病之一。虽然随着阿托品的正规应用及早期足量使用复能剂,抢救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成功率已大幅度增加,但其死亡率仍高达26.2%[1]。为提高抢救成功率及减少后遗症,本院自2010年以来,对40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采用树脂灌流器行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按急性有机磷中毒诊断及分度标准[2],全部80例患者均为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其中血液灌流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35.3±10.2)岁。毒物种类为乐果12例,氧化乐果16例,甲胺磷6例,敌敌畏6例。中毒至抢救及进行HP时间均在24h以内。对照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平均(34.2±8.5)岁。毒物种类为乐果18例,氧化乐果10例,,,甲胺磷6例,敌敌畏8例。抢救均在中毒后24h以内进行。

1.2 治疗方法

1.2.1常规治疗组:入院患者在急诊洗胃后仍常规给予洗胃并导泻、利尿、胆碱酯酶复能剂及阿托品化治疗;若伴有呼吸衰竭,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同时给予抗感染,预防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发生并补液,必要时运用血管活性药物。: 1.2.2血液灌流组:在给予常规治疗时,入院后2小时内行床旁血液灌流治疗,先行股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留血液灌流机为JHPUS1 型( 广州暨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灌流柱用 HA-300( 珠海健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连接管路,普通肝素预冲管路后启动灌流,开始血泵速度为100ml/min,根据患者血压逐渐增大血泵流量,最大为200ml/min,灌流时间2小时。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入选病例重点对其治愈率、神志恢复时间、阿托品所需总量、胆碱酯酶恢复时间和中毒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监测。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平均数采用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生存率采用χ2检验。

2结果

3讨论:

血液灌流(HP)治疗通过建立体外循环,把血液引入装有活性炭或树脂等吸附剂的灌流器中,吸附其中的有毒物质,从而达到血液净化的目的[2]。其在有机磷中方面,能减少中间综合症,减少阿托品的用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成功率,减少病死率,是临床抢救有机磷中毒患者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机磷农药是一种脂溶性较高的化学物质,在脂肪组织中的浓度为血液的 20-50倍,有机磷被吸收后广泛分布全身脂肪组织,不断的返回到血液中,造成持续伤害[3],胃肠黏膜存在大量皱襞,有机磷能残存于皱襞中,虽然反复洗胃至胃液无色无味,但间断对胃液和血中有机磷测定发现,即使间断充分洗胃,胃液中仍能检测到有机磷农药成分,当血中有机磷浓度降为零后,胃内有机磷仍可吸收入血,入血后有机磷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较大分子物质,随着吸附剂的不断进步,灌流能快速滤除这些较大分子物质,并且不损伤红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即使是重度有机磷中毒也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表明:胆碱酯酶复活时间明显缩短,阿托品用、阿托品用量明显减少,并发症较对照组少,证实血液灌流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AOPP除积极行HP治疗外,其综合治疗不容忽视。彻底洗胃、导泻、合理足量的复能剂和阿托品及解磷定注射液的应用,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田英平,石汉文,霍淑花,等.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42例分析[J].临床荟萃,2000,15(20):935.

[2]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46.

[3]崔年芳M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62例治疗分析[J]M 中国基医医药,2009,16(4) 6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