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异甘草酸镁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异甘草酸镁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治疗化疗药物性损害疗效。方法:将化疗后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以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照组(31例)予以复方甘草酸单铵S注射液,记录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治疗组有效率更高,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化疗药物;肝损害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许多化疗药物可导致肝损害,成为制约化疗用药及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甚至可致肝功能衰竭而危及患者生命[1],因此有效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在肿瘤内科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异甘草酸镁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61例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肿瘤,均符合文献中[2]关于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排除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充血性心衰、原发或继发性肝癌等,化疗前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化疗后出现Ⅰ度~Ⅳ度肝功能损害(化疗药物包括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足叶乙甙、紫杉醇、多西他赛、吉西他滨、氟尿嘧啶等)。

1.2 一般资料 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1例。其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7岁;肺癌21例、胃癌14例、食管癌10例、乳腺癌10例、结肠癌5例、卵巢癌1例;肝功能损害Ⅰ度36例、Ⅱ度21例、Ⅲ度3例、Ⅳ度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化疗方案及肝功能损害方面均具有可比性(见表1)。

1.3 治疗方法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商品名:天晴甘美,江苏正大天晴制药公司生产)、复方甘草酸单铵S注射液(商品名:远博,广东阳江制药公司生产),规格分别为50mg/支、80mg/支。具体治疗方法:(1)治疗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2)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单铵S注射液16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14天为一疗程,各组均不使用其他降酶、退黄等药物治疗。

1.4 观察指标 每组患者入组治疗一个疗程后分别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5ml,检测ALT、AST、TBIL的数值,对比治疗前后ALT、AST恢复情况及患者用药期间有无发热、皮疹、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乏力、口腔炎等不适。

1.5 疗效判断标准 分为正常(肝功能3项降至正常范围内:ALT≤40U/L、AST≤40U/L、TBIL≤17.1μmol/L)、好转(肝功能3项指标较治疗前降低50%以上)、无效(肝功能3项指标无明显改善)。各项目以正常、好转合称有效,总有效率=(正常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通过SPSS11.0统计学软件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乏力、肝区不适等症状均明显改善。

2.2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83.9%,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轻度低血钾症、血压上升、颜面浮肿各1例,经治疗后恢复正常。

3讨论

化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引起肝细胞损伤、变性甚至坏死以及胆汁淤积等改变[3],化疗药物引起肝损害在药物性肝损害中占有较大比重,约为14.9%[4],其机制主要与形成氧自由基使脂质过氧化,引起肝细胞损伤等有关[5]。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甘草酸制剂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保护肝细胞膜、降低ALT、AST、TBIL水平的作用。近来研究显示,它还具有抗纤维化、抗生物氧化和抗细胞凋亡的作用。但是前三代甘草酸制剂均有低钾血症、水钠潴留和高血压等不良反应,限制了临床应用。异甘草酸镁是第四代甘草酸制剂,为单一的18-α异构体甘草酸,具有亲脂性好、抗炎活性强、肝脏靶向性高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较以往的甘草酸制剂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30例患者经异甘草酸镁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ALT、AST、TBIL水平明显降低,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付翠香,王军,路黎.药物性肝损害现状分析[J].海峡药学,2008,20(1): 69-71.

[2] 任晓非,许建明.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方法及评价[J].安徽医药,2008,12(5):390-393.

[3] 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6.

[4] 许建明.药物肝毒性临床监测及其存在的问题[J].安徽医药,2005,9(3):165-166.

[5] 杨颖,王学清,李岩.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