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增强学校德育的社会适应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增强学校德育的社会适应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们要区分好社会信息与学校德育的关系,在实践工作中增强德育工作的个体适应性,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疑惑,做到引其所欲,教其所能,杨其所长,解其所惑,使教育因素内化为学生的需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德育;社会适应性;学校

当前,我国社会改革正在跨入一个新的转型升级阶段。在这样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经济成分、文化现象、社会生活,以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和层次性。这使学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同时向学校德育提出了新要求。笔者理解,这些新要求是要广大中小教育工作者,从思想观念、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上对德育进行改革,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赋予德育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和新方法,使学校德育增强社会适应性,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积极地适应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要求。本文试图从社会信息影响学校德育这个角度,谈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增强社会适应性。

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校内的信息影响从总的来说是起主导作用的。但是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信息影响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是起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社会转型升级时期,社会信息量的急剧增加,这种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一、社会信息对学生影响的特点

1.数量多。随着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现代化及科学化,社会高新科技日益应用于视听等媒介中,使社会信息日益增加。少年儿童得到社会信息的时机及空间日益增多,精神生活空间也随之空前地增大。

2.具体性、形象化。电脑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版,使学生接触具体形象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而高速多样的信息化传播较之单纯的街谈巷议,口授言传更为迅速、生动、形象,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

3.复杂性、多元化。从社会信息的性质看,既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高尚纯洁的一面;又有腐蚀学生思想的落后低级甚至腐朽的一面。

4.可操作性。商品经济市场的最大特点是便于交易,讲究实用。一些电子游戏机,低层次的报刊杂志、电脑媒体信息,往往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

5.日益大众化。社会信息能适应人们不同层次生活方式的需要,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在浩瀚的社会信息量中,能找到自己生活的空间。

正是由于以上几个特点,社会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加之小学生的社会经验缺乏,自控力薄弱,是非观念不强,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事物的外部特点,因而社会信息能较快地进入到精神生活空间。

二、学生接受社会信息影响的主要内因

(一)模仿的偏向性

即学生常常倾心对有些事物外部特征的模仿,而忽视事物的本质。造成模仿偏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的是非观念不强,对形形的事物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学生的审美观淡薄,对社会信息不能去伪存真,一味加以模仿。

(二)社会干扰效应

所谓社会干扰效应,即公众的言行既可以对个人的言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有时又会起消极的干扰作用,使个人的言行减量或减质。我们说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有价值的才去做,这里就表现出一个人的自主自理的意识。但学生的自主能力差,自己的言行往往会被别人的言行所左右,造成价值观的混乱。

上述情况的产生,给新时期的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惑:我们培养学生将来都要投身社会,参加社会建设,学校教育就是要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而当前的学生自主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免疫力“差,对当前的社会信息缺乏应有的选择。再由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只重视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研究,只重视按上级的要求做,而忽视对社会生活实际的研究,也缺乏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使我们的教育难免陷入困扰之中。

三、德育工作的社会适应性

这不仅要按社会发展的正确要求来培养学生相应的品质,而且也要面向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判别和抑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增加“免疫力“。

(一)德育工作要从封闭式教育转变开放式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处于一个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的封闭式教育状态之中,学校教育只看到社会信息中某些因素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于是就主张让学生尽可能少接触外来的信息,让其回到学校的“桃花源”中,人为地将学生于社会完全分隔开来,这不仅与教育的三个面向相挬,而且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应看到学生品德的形成是由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是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及自我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学校德育应采取开放式教育,要把学校德育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主动地把社会信息纳入教育轨道之中。一方面看到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思想敏捷,让他们接触社会信息中那些积极进步的因素,可以促进他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培养良好的情操,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加强智能发展;另外一方面对某些难以避免的消极因素只要分析判断得当,可以使学生从反面得到教育和警惕。因此学校德育要把研究分析社会信息的内容、传播渠道,掌握社会信息状态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开辟校外德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接触社会、调查社会、了解社会并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对社会信息了解及时和清晰,才有可能自觉主动地把良性的社会信息纳入德育轨道上来。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个人自觉的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活动。推动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的他自身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在自我现实过程当中,自我评价起着很大的作用,及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激起对自己的不满,必然产生力求提高的欲望。为此首先要帮助现实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读好书,社会考察参观等活动,树立起个人的奋斗目标。在平时要加强现实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老师与同学谈心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努力学习。

(三)建立起评价学生的新的教育观念

平常我们评价一个学生往往看其学业成绩好坏为标准。有些所谓“双差生”是因为在教师眼中他的学业成绩差,就把这个学生说成什么都差,这种专注于某一方面的评定而往往影响了其他方面的评定的现象,是一种个性评定的偏差现象,人们称它为光圈效应现象。由于这种效应的作用,学生对学校内的学习就缺乏兴趣,必然要转移到校外去,寻找自己生活的空间,表现自己的才能,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新的评价学生的标准,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

(四)把德育要求贯穿到科学知识中去

小学阶段中,各个学科含有内容丰富的德育因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利用这些有力教育因素加以充分发挥与运用。比如说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商品经济发波的冲击,认为读书无用,不要求进步。我们在语文课中学习《小发明家爱因斯坦》一文时,就可以向学生说明正是由于爱因斯坦从小刻苦学习,后来才发明出许多东西,为社会及整个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知识是有用的,它是比金钱还有用的财富。在数学课中,应用题中我国一些工农产值的数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材料;音体美等可则从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上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只要我们善于寻找,就会发现许多进行德育的好素材。

(五)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中有效教育因素

通过召开分类型的学生、家长座谈会、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建立校外教育基地(比如红领巾社会化小队,校外学雷锋小组等等),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社会考察等活动。建立起反馈、实践,再反馈、再实践的综合教育网络系统,注重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提高学生自我“生存”适应的能力。

我们只有区分好社会信息与学校德育的关系,在实践工作中增强德育工作的个体适应性,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疑惑,做到引其所欲,教其所能,杨其所长,解其所惑,使教育因素内化为学生的需要,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梅萍.论德育的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的同构[J]. 思想教育研究,2000(6).

[2]孔红.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0).

[3]宋晔.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的生态性建构[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