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姜岚昕 企业家的痛苦是种财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姜岚昕 企业家的痛苦是种财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混迹微博的企业家中,姜岚昕是个异数。他不八卦、不谈论敏感话题,几乎所有的话题都聚焦于人生感悟和企业家修为,凭借这样的正能量传播,他积累了近300万粉丝。这很像是他人生故事的另一种翻版: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相信努力自有收获,信仰奋斗改变人生,最终创建了自己的培训事业,并且,有了回馈社会的能力。

和姜岚昕约定的采访地点是位于北京平谷的北京华夏管理学院。从市区开车到那里需要一个多小时,他坚持希望我们能去学校看看,按照他的活来说,这是他倾尽心血打造的“使命之巢”。

现在的华夏管理学院,前身是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2009年,姜岚昕收购了这所占地108亩的民办大学的产权,收购的资金加上各种软硬件投入,总共花了近3亿元。学校不大,硬件设施也无法比美公立大学,站在财务的角度,他的这次投资也完全不划算,最开始靠着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一年还能有上千万元的收入,但自从他实行“免费大学”的办学方式后,收入就可以忽略不计了。不过,正是“免费大学”这一举措,让他相信,自己在正常的企业经营之外,找到了人生使命的另一条路径:用教育回馈这个社会。

作为一名培训师,姜岚昕的工作需要他经常在全国各个城市奔波,他并不常有去学校的时间。不过,每次回到北京,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驱车去学校巡视一圈。有一次,回到北京已是凌晨,他坚持让司机先去学校,笼罩在夜色中的校园安宁平静,姜岚昕说,那个时刻,他能感觉到自己内心宁静幸福。时光回溯,他也曾像校园中的学生一样,有着贫寒的家庭背景和对出人头地的渴望,是读书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现在,他希望能用教育,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与他背景相似的青年。

难忘的人生烙印

“过去是没钱穿不上袜子,现在有钱了不让穿袜子。”

在摄影的中途,编辑建议他别穿袜子,脚蹬白色皮鞋的姜岚昕开始了带有感悟意味的自嘲。

袜子和鞋,对姜岚昕有着特殊的人生意义。出生在河南信阳的他,年少时每逢夏天,总是打赤脚,因为不舍得穿鞋,在坑坑洼洼的田野里走多了,脚底的皮也磨得越来越厚。上中学时,他用刀片在自己的脚后削掉一层皮,脚都不会出血。

尽管家庭穷困,但姜岚昕的母亲依然坚定地支持自己的儿子上学读书。姜岚听说,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也说不出知识和命运的关联之类的大道理,只是像大部分中国人一样,笃信教育。正是这种朴素的思想,让姜岚昕得以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那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每天要走上几十里的路,到山里边采集桑叶来养蚕,一天一趟来回,背着沉重的一大筐桑叶,也只够桑蚕吃一天。

1994年,姜岚昕被郑州大学经济法专业录取,家里甚至连个出远门用的行囊都没有,妈妈只能找了个化肥袋,洗净晒干,给他装被褥衣物。为了能让他上大学,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们动用所有关系和能力为他凑学费。上大学的头两年,姜岚昕被逼养成了周末睡觉的习惯,因为能省钱,“睁着眼睛躺在被窝里,一动不动,就不容易饿,可以省下一顿饭钱。”

大学毕业后,姜岚昕没有按照自己的专业从事法律工作,他想尽快赚钱,改善家境。不过,一无所有的穷小子,要想取得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他在郑州连续应聘几家公司的销售工作,老板要么嫌他没有社会关系,要么嫌他形象不够好,无奈之下,姜岚昕使了狠招:当一家鞋业公司拒绝他时,他提出,可不要工资给老板白干,只要拉来业务后的提成。这个故事,后来出现在他自己写的书里,有舍有得,成为他最早获取的感悟。

这家企业留下了姜岚昕。在赚钱的动力支撑下,他比别人跑得更勤快,休息得更少,最终的业绩自然也更好。他说,你总会遇到轻视你的人,最好的回击,就是让自己做得更好,没有经过痛苦,生都不会强大痛苦,有时候恰恰是你的财富

艰难创业

2001年,姜岚昕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一个只有20多岁的年轻人,要在以名气取胜的培训界脱颖而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没有什么业务,收入也少,但聚在一起的创业同仁,士气依然高昂。姜岚昕说,做不了别的,他就用笨办法:聚餐的时候,点同事们爱吃的菜;逢年过节,给员工的家人写封感谢信;家里寄过来的土特产,一定要分给大家吃。尽管没有太多物质上的激励,但就靠着这样的情感纽带,一个初创的小公司就这么慢慢站稳了脚跟。

2005年,世华智业进军上海,成立了分公司。一开始,没有业务,办公室也在装修,所有的业务员和管理层都租住在一套民居里。姜岚昕问自己,怎么办?

他自己动手做饭,给员工泡茶喝,周而复始。

这样做的结果是:有人觉得不好意思了。于是有人拿着电话卡去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开发客户,有人去网吧上网搜索名单,大家自发去还没装修好的办公室开总结会。

为了迅速开展业务,姜岚昕自己也没闲着,他去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培训业发达的地区,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方法。他说:“我很年轻,凭什么去教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所以我一开始要做的,只是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进行切磋,我也能边教边学。”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让姜岚昕自己进步很快。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说:“我教他们,同时我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经营企业的经验和智慧。”正是顺着这种思路,他开始打造出了后来风行一时的总裁收选学堂,并以“实战实效实操”著称。

和企业家接触久了,姜岚昕发现了企业老总们常见的一个问题:企业不好招人,招来的人不好用。姜岚听说,我们的教育,都是大而全,没有细分,如果换一个思路来做教育,会不会更实用?

顺着“以终为始”的思考模式,姜岚昕确定了以岗定人的教育模式:和数百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预先了解他们的岗位需求,根据这样的需求,再来设置课程,教育学生。按照这一思路,姜岚昕在2009年收购了华夏管理学院。他说,他的想法很简单:一方面,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因为企业总是在学生毕业后才仓促地选拔、录用他们,而学生毕业前根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而华夏的做法是:让企业和学生提前了解,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来培养学生。

第一所免费大学

但这毕竟是一个事业,是一个投资项目,不以收取学费来经营学校,那如何让这所免费大学生存下去呢?姜岚昕有他自己的生意经。

主要的经营模式有几种:第一是采用岗位定制的方法。姜岚昕不收学生的钱,而是让企业进行赞助,学校负责给企业培养适合的人才;第二是爱心捐助。为特别贫困的学生进行捐款来资助他们完成上学的梦想。“不光是我本人热衷于帮助他人,还有很多社会人士和企业家给学生们进行了多次捐助,我只是一个引发者,我们共同来推广。”第三就是采用创业的模式。姜岚昕通过做一个经济园区,免费给一些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并通过占一定的股份来支持他们。

这是姜岚昕走访美国的一些大学回来后,总结的几点方法。“在美国,一些学校和企业就采用这种合作方式。大学给企业提供行业研究、人才,以及资源;企业通过创收,拿出一部分回馈学校。”

姜岚昕说,在美国,很多大学的旁边都有经济园区,或者有一些与大学和企业关系紧密的人群来进行联动。这给了姜岚昕很大的启发,他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更多的只能做一个引发者,要想把事情做大,需要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去美国考察了一圈大学回来后,姜岚昕精减了华夏管理学院的课程设置,他说,要培养出实用的人才,专业贵精,而不贵多。所以校方提出了“优选、优育、优职”的办学理念,在学生的“进口-加工-出口”三个环节都求质不求量。

不过,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落差。从2011年开始,姜岚昕就低调地推行了免费办学方针,但是受限于财力,以及与国内其他众多民办大学面临的相同问题:文凭不被国家承认,学生人数始终维持在一个较小的规模。目前,华夏管理学院的在校生仅有1000多人,远未达到姜岚昕预期的目标。

不仅仅是功利的培训

姜岚昕喜欢用一个词:大爱。他说,尽管自己的培训是针对企业管理,但他并不希望所有人来听课都只能得到一些功利的方法,他还希望来听他课的人,能够从中感悟到他所称的“大爱”。

在他的定义中,“大爱”是指能够放下姿态,把自己的力量分享给大家。这是超越个人、企业、国界的一种朴素生活之情。他举例说:“有个人迷路了,你能够把他送到目的地,这是大爱;有个车抛锚了,你能够帮助司机走出困境,或者分点油给他,这也是大爱。”这种大爱是常态化的,生活化的,工作化的。

对己,他也是同样的要求。2007年,他成立了“中华慈善总会岚昕大爱基金”,首期启动资金100万元,用于爱心助学和慈善项目宣传;汶川地震时,以个人及企业的名义,为四川地震灾区捐助款物512万元。在钱物之外,他还喜欢去高校,面对大学生做演讲。

有次在南京做培训时,有位学员听了他的课之后,坚持要请他吃饭。“我问他为什么?我还以为他听了我的课,业绩增长企业强大了呢。原来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与他的妻子结婚7年了,因为他常年比较忙,与妻子一直争吵不休,严重影响了家庭和谐。后来他与他的妻子一同听了我的课以后,他的妻子理解了自己丈夫的辛苦和追求,不再老是挑他刺了。”

下一步,世华智业集团将倾力打造成《华夏商学院》,参加人以企业老总为主,重点方向是打造成社会企业家的平台。“在我看来,社会企业家这一概论,在目前还不够深入人心,我很希望我们的企业家都能怀揣着这样的理念,将个人事业和价值上升到社会意义上。”

虽然很忙,但姜岚昕表示,他是一个很会安排自己时间的人。每一年的年初,他都会提前安排好自己的休息行程。在他看来,自我的学习和放松是生命的第一计划,因为,“只有自己一切都好,才有余下的精力和时间,来帮助他人”。

按照他的总结,人生有三修:自修,同修,天修。上司希望下属改变,下属希望上司改变;老婆希望老公改变,老公希望老婆改变;父母希望孩子改变,孩子希望父母改变,最后谁也没有改变。“原因都在于他们只希望别人修行,自己什么也不做。而最好的做法,是要共同付出,只有懂得了这样的道理,才能够互相扶持,共同成长。”

今年,他打算去一趟印度和南极。他说希望趁年轻,能走远一点;走远一点,去拥抱远大的世界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未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