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略施粉黛 笔简意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略施粉黛 笔简意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刺客列传》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史记〉选读》第四专题“摹形传神,千载如生”中的最后一个文本。服从于专题目标指向,单篇目标在“思考・领悟”维度的定位应该是“了解太史公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以及各种不同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在聆听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夏坚老师给学生们讲授《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片段时,我得到了许多新的启发,在这里我用解读“课堂实录”的方式,将我的感悟与大家分享、研讨。

其实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都很熟悉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而且各种媒体或版本塑造的太子丹都是一个能为国家利益挺身而出、义重如山的高大形象,这其实是学生阅读《刺客列传》时的一种隐形的人物形象的预设,这种预设有的时候能帮助我们尽快地走进历史,理解人物,但有的时候也会迷蒙我们的双眼,戴着前人的眼镜雾里看花。夏老师在这堂课上通过分析课文所运用的反衬手法,着眼于“增强探究意识与兴趣”“学习探究方法”层面,从单篇中发掘出别样视角,产生新的学习体验并与学生分享交流,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构建、共同创造的过程。使得学生对选段中的人物形象有了全新的认识。

师: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关系,映衬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的?

生1:太子丹一开始和鞠武商量国事,鞠武提出的还是传统的“合纵”方略,但太子丹认为“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他等不及。实际上老太傅的沉稳,反衬了太子丹的浮躁。

师:说得太好了!想一想,太子丹除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外,还因为什么急着要刺秦王?

生(纷纷):“见陵之耻”。

师:这就是六国贵族政治的腐朽之处,为个人怨耻不计全局与后果,是一种褊狭胸怀。“行刺”的设想固然有为燕国存亡的考虑,但个人怨耻恐怕是太子丹“然”的关键。鞠武与太子丹的性格,构成了一种反衬关系。由此看来,太子丹在司马迁心中不是一个正面人物,太史公对他的否定恐怕更多一些。太子丹和樊於期之间呢?

生2:他不忍心让樊於期去死,是“妇人之仁”。

师:从大局看确实是妇人之仁。那么荆轲对樊於期是什么态度呢?

生3:有“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大气度,比较果断。

师:荆轲要等他的朋友一起赴秦而迟迟不出发,太子丹催促他,这又反映了什么?

生4:又反映了太子丹的浮躁,同时还反映了荆轲比太子丹沉稳。这仍然是人物间的性格反衬。

师:你分析得很好。荆轲被太子丹一“激”就走,这也反映了自身的人格缺陷――脆弱;但他的正面性格,又一次反衬了太子丹更为严重的弱点。

板书:太子丹偏狭浮躁――(反衬)――荆轲老谋沉稳

太子丹妇人之仁――(反衬)――荆轲果断决绝

师:除了用太子丹这个人物反衬荆轲而外,文章中有没有其他人物也起到了反衬荆轲的作用?

生5:荆轲与秦舞阳也是一组反衬。

师:不错。秦舞阳作为小混混,亡命之徒,关键时刻吓得差点尿裤子,他归根结底只是个“市井小勇”。这种“市井小勇”实际上反衬了荆轲的“镇定大勇”。荆轲在精神层面上真的是“侠”,是“大侠”。

板书:秦舞阳市井小勇――(反衬)――荆轲镇定大勇。

师(总结):一个个人物相互映衬,全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荆轲的形象在读者的眼前心中“立”起来了。

我们再回顾一下节选的课文文本。它不同于本专题其他文本刻画人物的方式,它对人物的塑造有独到特色。一是通过情节包括细节的互相照应,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性格,也透露作者的爱憎褒贬。贬的东西以细节暗示;褒的东西通过情节冲突展示并赞扬,最后到“太史公曰”作者站出来议论评点。一般来讲记叙文体作者不宜太多议论,“倾向性应通过场面和细节自然而然地流露”,但到了一定火候,司马迁必定跳出来“点破”。二是人物与人物间相互映衬,有的是反面衬,有的是正面衬。反面衬是通过人物性格的对比揭示人物性格的本质属性,正面衬又更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通过本专题特别是本文本的学习,我们可体会到,塑造人物有多种方式,《史记》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范式,对我们日后的写作大有借鉴。

在这堂课上,夏坚老师在学生找到了“太子丹一开始和鞠武商量国事,鞠武提出的还是传统的‘合纵’方略,但太子丹认为‘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他等不及”这个细节之后,就顺水推舟,让学生再想一想,“太子丹除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外,还因为什么急着要刺秦王?”学生立刻想到“见陵之耻”。夏坚老师适时点拨:“一种褊狭胸怀。‘行刺’的设想固然有为燕国存亡的考虑,但个人怨耻恐怕是太子丹‘然’的关键。”《史记》的实录精神表现在“不虚美、不隐恶”,但是后世文学对历史再创造时,掺进了后人的褒贬情绪之后,就会隐去历史事件当事人某些或善或恶的动机。因为我们同情被强秦所灭的六国,因为我们同情行刺未果的荆轲,于是我们也同情这次事件的主谋太子丹,这种同情就让我们读《史记》时,有意无意地回避了一些我们本应看到的细节。比如太子丹的为报个人怨耻而气令智昏,最终在刺秦失败上应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发现・创新”这一维度的要求。所以我们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争取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夏坚老师由反衬手法自然带出文本对配角的描摹,高屋建瓴地总结出了《史记》的匠心独运。《课标》对于“传记选读”所作的设想里谈到:“在阅读中,体会传记褒贬鲜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色,吸收有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史记》人物塑造的精彩,犹如国画中的岭南画派,不仅在于对传主的精细勾勒,设色浓丽却不露墨痕,更表现在对那些陪衬人物描绘时的纵廓有致,淡施色彩却笔简意丰。鞠武、太子丹、秦舞阳在这篇《刺客列传》中都是配角出场,但是作者略施粉黛,便使他们神形毕肖。在夏坚老师的分析中他们虽个性鲜明,却不会喧宾夺主,因为他们的个性越加鲜明,就越是能为传主的性格塑造起到很好的反衬作用。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的学习更强调积累、内化,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新课改强调:语文教材内容仅仅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例子而已,《史记》这样的古文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语言积累的层面上,夏坚老师提示学生在作文中借鉴人物塑造的多种技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应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水平的重要途径。阅读人物传记,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因素对传记人物人生历程的影响;了解传记人物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感情世界;认识传记人物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评价其功过得失。这对于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将会大有裨益。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