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下独步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源远流长,每一种战术都想在源之为源之时,其实只是涓涓细流,它不断受到认可、批驳与反对,有人如获至宝将其奉为圭臬,有人不屑一顾对其嗤之以鼻,有人仔细研究苦寻应对良方,有人则会透彻领悟后重新加以诠释,在遭遇挑战和经历革新后才发展壮大成波澜壮阔的洪流。涓涓细流的瑞士门闩最后成为了链式防守的源头。
事隔三十年之后,国际米兰的主教练阿根廷人赫雷拉重新拾起了拉帕恩的衣钵。他在国际米兰开创了载入史册的、争议不断的、意大利人引以为豪同时也是很多人嗤之以鼻的链式防守。
赫冒拉设计的后防线特点在于,拥有与对方攻击球员数量相同的盯人后卫(三名或四名),在这些盯人后卫的身后,还安排了一个自由中卫,他负责为队友提供补位,清除任何直传球,覆盖和阻碍中路的射门途径。
每一名盯人后卫都专门盯防对方的一名球员,无论这些进攻球员去哪里,盯人中卫都像涂了胶水一样粘着他们。确保这些进攻球员得不到施加威胁的空间。后卫寸步不离进攻方球员,亦步亦趋地跟随对手而移动,这种盯人方式使得链式防守中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边后卫”。
自由人提供的保障提高了盯人后卫的信心,使他们敢于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主动采取一些侵略性的动作。这种动作同时风险也很高)去逼迫和抢断对手。因为即便他们在一对一对抗中被对手摆脱,仍然可以依靠身后最好的防守队员(也就是自由人)来破坏对手进攻。
如果一名天才前锋,好不容易突破了后卫的防守(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又要马上面对清道夫这一防守方中最出色的防守队员。那些打攻势足球的球队。费尽力气也免不了一次次无功而返,而且还被经常打反击。相反,链式防守的球队则“压榨”出一场又一场的一比零。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链式防守同瑞士门闩的差别,以及它所代表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防守策略。瑞士门闩混和了区域防守和人盯人防守,只有两名边路的后卫有明确的盯防对象,他们要看管对方的边锋;但赫雷拉的链式防守实行的则是人盯人,这群凶狠得“能从石头里榨出血”的盯人后卫,每人都有专门的盯防对象。
其次是后卫的进攻方式,瑞士门闩在进攻时三名后卫都会向前压上,完成迅猛快速的反击,而同样重视反击的赫雷拉没那么大方,对他来说一个法切蒂就足够了,法切蒂的确是个震古烁今的天才。在右路赫雷拉通常会派上来自巴西的边锋稚尔(这种不对称的边路设置堪称“三个半后防线”的起源之一,随后的几十年里多次在意大利的球队身上出现)。
意大利人在60年代再次祭出清道夫,这表明防守已经成为最强有力的比赛方式,链式防守的问世是对这一趋势做出的回应,那种重攻轻守、自由发挥的古典足球渐渐没落了,组织严密、防守稳固的球队开始取得成功。
链式防守是一种很鲜明或者说很极端的足球风格,对防守和整体组织有着异乎寻常的偏好,实行了非常纯粹的人盯人防守。巧合的是赫雷拉和瓦尔卡雷吉碰上了一些同样很鲜明同样很极端的对手。球风迥异的高手对决上演了“铁马西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的风格碰撞,给世人留下了流芳百世的经典大战。
1967年国际米兰同苏格兰的凯尔特人队争夺冠军杯,这场决赛被安迪・格雷称为“你能想像到的最重大的足球风格的碰撞”。1970年世界杯的决赛同样是泾渭分明的两种风格在对话。
1970年世界杯决赛巴西队的出场阵容:
这两场颇具象征意义的大战均以区域防守的胜利而告终,或者说是采用区域防守的球队取得了胜利。能进攻的边后卫(克鲁格和阿尔贝托、尼尔顿・桑托斯是他们的前辈)悄然登场,他们在进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地位越来越重要,发展到现在几乎再也见不到死守本方半场的边后卫;同时盯人防守暴露出了参与进攻不力、后卫被对手从防区带走(法切蒂被雅伊津霍从左路带到右路)和对手可以在防区制造空当(畅通无阻的阿尔贝托)等内在缺点,热尔松式的后插上远射至今仍是破解密集防守的重要手段。
无可否认的是,链式防守也帮助球队取得了像“大国际米兰时代”那样的辉煌成就,而且吸取了教训(热尔松无人盯防)之后盯人防守继续发展,出现了全场的人盯人,十名球员每人都盯住对方的一名球员。不同风格的碰撞意味着区域防守和盯人防守得到了明确的划分,两大流派的分野出现了。
区域防守指的是每名后卫负责防守一个区域,而不是盯防一名球员,防守区域通常是沿边线方向纵向进行划分,彼此有横向和纵向的重合。如果对方一名球员进入到了后卫负责看管的区域,后卫会对其实行盯防。如果对手离开了这一区域,那么盯防他就成了其他队友的职责。灵活是区域防守的最大优点,当本方获得控球权时,球员仍然在各自的位置上,可以迅速发动进攻。在实行区域防守时队员之间的交流十分重要。要保证防线不出现缝隙。
盯人防守指的是每名后卫负责盯防一名球员,而不是看管一个区域,后卫会跟随自己的盯防对象在场上移动,就像法切蒂盯防雅伊津霍一样。有这样一个笑话:在少年队的比赛中教练把汤姆派上了场,告诉他“盯住对方那个前锋。无论他去哪里!”过了一会教练发现本方在场上好像少了一个人,汤姆不见了,教练找了半天也没在场上找到他。后来发现汤姆正坐在对方的替补席上,原来对方把那个前锋换了下去,而汤姆忠实执行了教练布置的任务,寸步不离地坐在了那名前锋的身边,并且聚精会神地注视着那个前锋。近年来这种近似“盯到替补席”的盯人几乎销声匿迹了,但是希腊队在2004年的欧洲杯上凭借清道夫和盯人夺得了德劳内杯,成为了最大的黑马。
让视野回到70年代,区域防守和盯人防守完成了分野之后,凭借各自对足球的理解来展现自己的风格。阿贾克斯和荷兰国家队,拜仁慕尼黑和德国国家队在欧洲足坛先后成为了主角,接下来是英国球队对冠军杯的统治。阿贾克斯率先提倡了造越位和压迫,贝肯鲍尔凭借自由人大获成功,现年69岁的格里普曾长期担任埃里克森的助手,他讲述了70年代英式足球同德国足球防守策略的不同:“(当时)我最喜欢的球队是利物浦,那个时候在瑞典习惯采用德国式的踢球风格,人盯人防守,加上一个自由人。瑞典足协的技术总监是那种足球的爱好者,但是利物浦和其他英国球队踢球的方式,包括区域盯人,十分新颖,而且我们觉得非产有趣。”
就像利物浦取代拜仁统治欧洲赛场和格里普在瑞典推广区域防守所寓示的那样,区域防守逐渐显露出了自己的优势,渐渐占据了上风。区域防守的最大优势在于灵活。灵活的防守,灵活的进攻,相比之下盯人防守显得死板僵化。基冈在80年代初期效力过德甲的汉堡队,他这样评价当时德甲中的后卫:“他们总是僵化地采用同一种防守模式,我至今保留着当时的录像带,从中可以看出我是如何摆脱盯防我的后卫后,在没有其他后卫上前干扰的情况下轻松破门的,因为别的后卫都不负责盯防我。”
进入到70年代后期,在意大利足坛出现了新的气
象,一场影响深远、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战术革命正在酝酿。萨基走上了历史舞台,他的足球哲学以442为核心概念,选择了平行四后卫和区域防守,重视造越位战术,并且在全场实行紧逼。巴雷西和后卫们平行站位,负责指挥越位,在他的指挥下造越位被运用到了极致。
萨基对空间的思考几乎达到了哲学高度,球场被精确地划分成一块块区域,每名球员都有自己的区域,经过精心演练后球队的整体移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有人将他同康德和笛卡儿相提并论。萨基的成功让区域防守在意大利和全欧洲彻底流行开来,得到了理解、认可和接受。时至今日,青少年球员从接受青训起就开始练习区域防守了,意大利15岁以下国家队里的小孩已经在有板有眼地演练平行四后卫。练习整体移动和协防保护。
区域防守在扩张阵地的过程中当然不会一帆风顺,虽然稳操胜券,有时也会遇到盯人防守的顽强抵抗。以豪门国际米兰和老牌足球强国德国为例,1991年没有任何资历的奥里克成为主教练,准备推行区域防守,马特乌斯和贝尔戈米持反对意见,而克林斯曼等人则赞同奥里克的革新,最后这场冲突以马特乌斯等人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斗争的余波甚至持续到了去年的德国世界杯。克林斯曼重用年轻后卫,轻视诺沃特尼等老将。诺沃特尼在世界杯时只是安慰性地在季军争夺战中上场,而马特乌斯则在专栏中呼吁给诺沃特尼一些上场机会。
克林斯曼的做法未必顺乎民意,但合乎逻辑。诺沃特尼这个年龄的球员,从接受青训到蹋职业联赛,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浸淫盯人防守。自由人和盯人防守的辉煌让德国足球一度有些落伍,迟迟未能接受区域防守。身为国家队主教练,克林斯曼的举措也关系到德国足球的方向,他坚定不移地推行自己的改革,哪怕要经历阵痛,事实证明他取得了成功,他的继任者勒夫也沿用了他的战术思想。
在班斯博和佩特森所着的《足球防守战术》一书中说:“(在70年代中期)区域防守和盯人防守得到明确划分后,两者打法之间的区别又马上变得模糊,”并且坦率地承认,“今天,人们仍然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困惑不解。”1996年欧洲杯结束后,丹麦足协技术调研小组在进行了调研后指出:各队的防守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这届欧洲杯各队的表现让区域防守和盯人防守的定义变得模糊不清。欧足联技术委员会在给各队防守情况进行分类时,根据的是对区域防守和盯人防守的重视程度。
现在的球队常常混和了区域防守和盯人防守,比如国际足联2002年的技术报告中观察比利时队的表现时说:“比利时队的后卫队形紧凑,并且结合了区域防守和盯人防守的优势。”欧足联技术官员罗克斯伯勒观察了2004年欧洲杯后说,现在的球员必须要同时适应区域防守和人盯人防守。
区域为主、结合盯人的区域盯人逐渐成为了主流防守思想,这是区域防守和盯人防守相互融台的产物,代表着两者的汇流。早在1986年世界杯时,国际足联在这届杯赛的技术报告中开篇就总结道:全部24支球队都优先采用了区域盯人,这说明最晚从80年代中期便出现了两者的汇流,单纯的盯人防守和单纯的区域防守都不足以应对日益强大的进攻,事实上几乎从来没存在过。
按照这种策略防守时不会出现“盯人盯到替补席”的情况。边后卫很少会出现在另一个边路(只是很少,并不是没有,世界杯时德国的拉姆有时会到右路破坏对手的进攻),基本上可以说,像链式防守那样、每名后卫都有专门盯防对象的人盯人防守彻底消失了,主要有三种情况保留了盯人防守:对方前锋逼近时;对付进攻方的明星球员时;防守定位球时,不过现在后两者也遭受了区域防守的蚕食。
2004年欧洲杯上超级黑马希腊凭借清道夫和盯人夺得冠军,除希腊外其他15支球队都选择了平行四后卫。希腊夺冠象征着战术潮流的波动,盯人防守短暂复兴,说明需要重视后卫的盯人,区域防守降低了后卫的盯人能力。
区域盯人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后,作为这种防守思想的载体,灵活的平行四后卫逐渐成为了主流的后防线,此外还包括越位规则的影响和强队打法的示范作用。国际足联在1998年世界杯技术报告中指出,“灵活是战术体系的发展趋势”。灵活让平行四后卫受到欢迎,同时也导致融合,不同的后防线彼此变得更为接近。
从卡纳瓦罗的个人经历来看,他是盯人防守在意大利盛行时培养出来的最后一代球员。16岁开始改蹋后卫时,萨基的战术革命刚刚兴起,意甲还没有普遍接受区域防守。卡纳瓦罗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起初踢的是右中场,参加了一发全国的U17比赛,半决赛时对方有一个很厉害的前锋,教练叫我无论到哪都跟着他,我就是这么开始蹋后卫的,我学习了人盯人,改进自己的预判和弹跳。”他在队内训练赛中盯防马拉多纳的逸事尽人皆知。
接受完青训后卡纳瓦罗在参加正式比赛的早期仍然主要从事盯人防守,并且受到了大师老马尔蒂尼的调教。1994年人选老马尔蒂尼执教的国青队,在欧青赛决赛盯防若昂・平托,“老马尔蒂尼给了我不少建议,整场比赛我的眼里全是平托,连球在哪里都不去管。”
1996年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和加兰特一起在自由人弗雷西身前踢盯人中卫,日后的防线措档内斯塔在踢左路:1998年25岁的卡纳瓦罗参加法国世界杯,同内斯塔(科斯培库塔)和马尔蒂尼一起在科斯塔库塔(贝尔戈米)身前担任盯人中卫;1999-2000赛季意甲流行三后卫,这种防线已经不同于传统的一个拖后两个盯人,开始实行区域防守,2000年卡纳瓦罗在佐夫带领下参加欧洲杯,仍然担任盯人中卫,半决赛在赞布罗塔被罚下、身前失去保护的情况下发挥极其出色。
从1989年(改踢后卫)到2000年(参加欧洲杯),区域防守逐渐流行开来正是在这一时期,等到2005年时,卡纳瓦罗已经开始抱怨年轻后卫不会盯人了,对付平托时不管球在哪的卡纳瓦罗说:“现在我看到很多后卫只知道看球,不知道看人。我在很多青训营里看到,后卫训练只注重区域,光练跑位配合,但忽视了盯人能力这个最根本环节。”卡纳瓦罗还明确表示,“萨基强调的也是盯人防守l说区域防守,不等于放弃盯人。错误不在萨基,在他后面那些追随者。”
“区域防守不等于放弃盯人。”――卡纳瓦罗的话简单而深刻。正如他在青训营中所观察到,青少年球员完全接受了区域防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盯人能力,在意大利15岁以下国家队的一次训练课中,15岁的小孩子已经开始有板有眼地演练平行四后卫,训练防线的整体移动和相互配合,在4对4对抗中完成了大量铲断,但没有进行人盯人训练。
区域防守和盯人防守会像潮水样波动下去,在不同层面上此消彼长,现在整体盯人水平的下降使得一些老将仍然在场上奋战,同时一些年轻后卫表现出不俗的盯人能力后马上被看好,不过达到詹蒂莱和卡纳瓦罗的高度太难了,这是因为防守思想变了,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培养方式和成长环境,并不是因为这些后辈天赋下降了。
就像机器化大生产让一些手工业销声匿迹一样,或许多年以后,后卫在场上的某个漂亮动作会让我们想起曾经的人盯人防守,会产生冲动找来录像欣赏已经失传的詹蒂莱式盯人,就好比在博物馆中参观那些精致但不能复制的手工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