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凯恩斯:走下神坛的大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凯恩斯:走下神坛的大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做个介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格兰。在他那个年代,经济学家们普遍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则提出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政府应该直接干预经济,并论证了其必要性,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起一场学术界的革命。

始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给了凯恩斯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他提出一个办法来走出经济萧条,那便是政府增加开支,创造有效需求。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就业率。

凯恩斯认为,当政府建造桥梁、大坝等,甚至于发动战争,便会使无业者得到工作,而这些人会将薪水用于购买食物等生活用品,生产这些商品的厂家会雇用更多的人。这些就业人员又刺激了另一轮的需求,增加了另一些人的就业。

这便是著名的“乘数效应”,简单来说,就是政府投入一元钱,能促进几元钱甚至十几元钱的经济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凯恩斯的理论得到了西方一些国家的实践,而这些国家在战后也确实繁荣了起来,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于是,凯恩斯成了救世主。他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终结者,他的理论得到了一个名称:“宏观经济学”。

在今天,凯恩斯的理论在全球大行其道,我们看到,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投入巨额资金救市,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刺激计划。

历时近三年的政府经济刺激效果如何?或许在2009年,效果是立杆见影的,那些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在政府的救济下免于破产,宽松的货币政策又给了楼市充沛的资金支持,大量上马的工程拉动了投资,企业拿到了订单,停止裁员、失业率下降、GDP走高这似乎便是乘数效应。

但好景不长,2010年一开始,刺激的负作用便逐渐显现。由于经济刺激投入了大量资金,导致政府负债率提升,毕竟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单靠印就可以有的,而是靠透支未来收入。当负债率提升至政府难以偿还时,整个国家便陷入信用危机当中。

最为重要的是,人们逐渐发现,经济刺激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充分就业,但这个目标远未达成,通胀却先至。通胀背景下,企业生产的成本和人们生活的负担都在增长,消费被抑制,订单数下滑。为了制止通胀,货币政策趋紧,借贷成本提高。订单减少、成本增加、贷款难,三重打击下,企业被迫关门,而失业率再次攀高,消费进一步被抑制。此时,由于政府自身深陷高负债率中,已经很难再拿出钱开展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了。

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的现实:政府投入一元钱,结果使得一元钱贬值了。

凯恩斯失灵了吗?一些坚定的簇拥者反对,他们认为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观察,要等当初那些政府投资取得回报。但说实话,我个人实在想不出那些乏味的广场、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楼除了消耗能源,还能产生什么回报。而高速路、铁路的回报又有些慢。用凯恩斯的话说:长期而言,我们都死了。

也许是错解了凯恩斯?因为他的理论核心是基于提升就业率。而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经济刺激,政府资金要么投入到本来就不差钱、不缺人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要么刺激了民间游资的炒作,要么吸引了名为海外投资实为热钱的关注,总是与“提升就业率”这一最终目标擦身而过。而最需要被刺激、最有潜力拉高就业率、最能够增强经济活力的民企却不得不为经济刺激“买单”。结果便是,“刺激”过后,一地鸡毛。资源错配放大了经济刺激的负作用。

其实,要提升就业率,需要刺激消费,提升企业活力,政府投资可能远不如减税更有效,尤其对于一些税负本来就偏高的国家。但现在的情况是,政府为了有钱来进行经济刺激、或者为了弥补因经济刺激而形成的债务,于是加税,结果产生了负向的乘数效应。各国都是如此。

最近,《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MV在网上流行,我找到两集。MV中,“凯恩斯”和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的“哈耶克”成了说唱歌手,相互批驳对方的观点,形式搞笑,内容却很严肃。

MV中的凯恩斯地位崇高,受到人们的膜拜,他的那本《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V中译为《一般理论》)被当作圣经。哈耶克则是一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的样子,他认为“投资+消费+政府支出=GDP”的凯恩斯模型只会带来一大堆的债务,景气扩张始于信用扩张,低利率背景下,新增的钞票只能引发通胀,而通胀则促使人们投资房产等项目。房贷信用膨胀埋下了未来毁灭的种子,虚假的繁荣过后便是经济萧条,而最终将面临破产。哈耶克认为,凯恩斯倡导的“经济刺激”只会使得事态恶化,形同饮鸩止渴。

从今天的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等事件来观察,哈耶克恰恰解释了凯恩斯失灵的原因:“不当的投资会破坏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