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打鼾/糖尿病/良性乳腺病/肿瘤防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打鼾/糖尿病/良性乳腺病/肿瘤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问:我丈夫30岁,婚后人越来越胖,睡觉时的呼噜声越来越响,有时还会突然中断,像在憋气似的。我很害怕,担心他醒不过来,弄得自己也睡不好。像他这种情况,有问题吗?

吴红敏:许多人认为,打呼噜是司空见惯的事,甚至把它看作是“睡得香”的表现。其实,打呼噜是健康的大敌。由于你丈夫存在呼噜突然中断的现象,很可能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者若在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不仅会造成体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还会继发高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糖尿病、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严重者还会发生猝死。因此,你千万不能大意,应尽快督促你丈夫去医院就诊,以便明确诊断,尽早治疗。

问:我父亲平时睡觉打呼噜,声音很响。最近,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打呼噜是病,严重的话还会导致猝死。我很担心,想陪他去看病。不知道这病需要做什么检查?

吴红敏:打鼾者若想了解自己是否存在呼吸暂停,以及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只要去有条件的医院做一次多导睡眠监测检查(简称PSG)就可以了。该检查是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金标准。如果在7小时的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达35次以上,每次呼吸暂停在10秒以上或呼吸暂停≥5次/小时,就可确诊。

问:我老伴睡觉时呼噜声很响,去医院看过,医生说他打呼噜与鼻炎、咽腔小有关,该怎么治疗?

吴红敏:各种原因引起的上呼吸通道狭窄,都可以引起打鼾,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炎、扁桃体肥大、悬雍垂过长、舌体肥大、舌根后坠、小颌畸形等。如果你老伴年龄在60岁以上,建议他佩戴呼吸机。如果年龄不到60岁,且不愿佩戴呼吸机,则可根据睡眠监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射频消融(轻度)、腭咽成形术(中重度)等。

问:我儿子4岁,体质差,经常感冒,晚上睡觉还打呼噜,白天总是无精打采的样子。最近,幼儿园老师向我反映,说孩子上课时思想不集中。我很担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吴红敏:你孩子体质差、白天无精打采、上课思想不集中,很可能与睡觉打鼾有关。不少人认为,打鼾只是大人的事。其实不然,孩子也会打鼾。据统计,儿童鼾症的发病率高达2%,好发年龄为2~5岁,且极易误诊、漏诊。儿童打鼾的常见原因是扁桃体或腺样体肥大。儿童长期打呼噜、憋气会影响身体和大脑发育,引起智力发育障碍、抵抗力下降等问题。此外,长期张口呼吸还会造成面容改变。你应尽快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问:我今年45岁,睡觉打鼾特别厉害,影响家人休息。我在网上看到一则广告,说吃一种药可以消除鼾声,是真的吗?

吴红敏:导致鼾症的因素很多,除扁桃体肥大、鼻炎、鼻息肉等原因所致的上呼吸道狭窄外,肥胖、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肢端肥大症、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亦可导致睡觉打鼾。实际上,大部分原因所致的鼾声是无法用药消除的。你应去正规医院就诊,切莫盲目听信广告宣传。

问:我最近被确诊为重度鼾症,医生建议我长期佩戴呼吸机。我平时工作很忙,还需要经常出差,不知道有没有其他治疗方法?

吴红敏:对重度鼾症患者而言,除呼吸机外,手术治疗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术前,医生会根据病人年龄、全身情况、阻塞部位等进行全面评估,然后采取个性化的序列治疗:鼻阻塞者,可进行鼻部手术,使鼻道通畅;咽部狭窄者,酌情选择扁桃体切除术或腭咽成形术;有明显舌咽平面狭窄者,可通过舌骨悬吊、颏舌肌前移等方法,扩大舌根后间隙;颌面部发育畸形者,可做正颌手术。其中,腭咽成形术是目前治疗鼾症的最常用手术方法,通过切除部分悬雍垂及扁桃体,以增大咽部的间隙。

糖尿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分泌科

刘伟#教授

刘伟#教糖尿病

专家简介

刘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上海市糖尿病学会委员兼工作秘书,上海市内分泌学会委员,上海市糖尿病中西结合学会常委

医疗专长:糖尿病、甲亢、甲减等内分泌疾病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西院)

特需门诊:周三上午(东院)

问:我妈妈最近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听人说,糖尿病患者都有口渴、消瘦等“三多一少”症状,但我妈妈好像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

刘伟:“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是典型的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不过,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具有上述表现。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发病年龄也明显年轻化。有些患者可能在尚未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前,即在体检中发现有血糖升高。还有些患者由于缺乏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忽视了疾病的存在,没有及时就医,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在此提醒身材肥胖、喜欢高能量饮食、久坐少动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应定期检查血糖。即使上述因素都不存在,40岁以上人群也应定期监测血糖。若发现空腹血糖已大于5.6毫摩/升,说明机体对血糖的代谢能力已下降,应去医院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若OGTT正常,则应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每年定期监测血糖,避免发生糖尿病。若OGTT提示已经存在糖耐量减低,则应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如饮食结构的调整、适当的体育运动和控制体重等,必要时,还应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干预,以延缓或阻止糖尿病的发生。

问:我刚被确诊为糖尿病,医生建议我打胰岛素。我很疑惑,我患的是2型糖尿病,为什么要用胰岛素?

刘伟:过去,2型糖尿病被称作“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是万不得已的选择。如今,这个概念已经“过时”了。在2型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均有可应用胰岛素的指征。比如,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明显升高或合并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时,使用胰岛素可快速控制代谢紊乱状态、消除高葡萄糖毒性、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失效或出现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时,尽早接受胰岛素治疗可快速稳定血糖、延缓并发症发展、保护残存胰岛功能。

问:我最近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医生给我开了2种降糖药。我很担心,长期用药是否会影响肝肾功能?

刘伟:药物进入体内以后,大都需要经过肝脏或肾脏代谢,然后再排出体外。一般地说,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只要遵医嘱服药,还是比较安全的。相反,若患者已存在肝肾功能不全或者过量用药,则会加重肝脏及肾脏的代谢负担,最终影响肝肾功能。因此,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糖尿病患者一般不宜采用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治疗过程中,若发现单药疗效不佳,不宜盲目增加单药剂量,而应在医生指导下,联合应用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以便获得更好的降糖效果。

问:我父亲患有糖尿病,目前服药治疗。医生说要检测血糖,但我们家离医院很远,看病不方便,是否可以用尿糖监测来代替血糖监测?

刘伟:尿糖测定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但其结果并不能精确反映血糖控制情况。首先,尿糖检测结果受肾糖阈的制约。正常人血糖超过肾糖阈(10毫摩/升或180毫克/分升)时,才能从尿中排出。也就是说,糖尿病人患者即使血糖未达标,只要未超过10毫摩/升,尿糖仍可能是阴性。其次,尿糖是半定量检测,不像血糖那么精确,且尿糖反映的是几小时前的血糖水平,不能和血糖值同步。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尽量做血糖监测。

问:我妈妈患有糖尿病,人很胖,医生建议她多运动。妈妈平时一直在家做家务,不知道做家务能否代替运动呢?

刘伟:糖尿病患者应坚持定期、规律的有氧运动,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糖代谢作用,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达到有效控制血糖的目的。糖尿病患者不宜用做家务来代替运动。首先,做家务时主要运动的是腰、肩、臂、手等部位,并不是全身有氧运动;其次,长时间家务劳动会使糖尿病患者疲惫不堪,反而会升高血糖。

良性乳腺病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

王建丰#副主任医师

王建丰#乳腺病

专家简介

王建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对乳腺良性肿瘤的微创手术、乳腺癌的手术和综合治疗具有丰富经验。

专家门诊:周四下午

问:我今年22岁,前两天在洗澡时,偶然发现左侧内有一个鸽蛋大小的肿块,可以推动。这是什么病,该怎么治疗?

王建丰:你内的肿块可能是纤维腺瘤。这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年轻女性,大多数为单发肿块,少数为多发肿块。不过,极少数年轻女性也会患乳腺癌,早期表现与纤维腺瘤相似。因此,你应尽快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明确诊断。治疗纤维腺瘤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切除。由于妊娠可使纤维腺瘤增大,故已婚未育的妇女应在准备怀孕前将纤维腺瘤切除。手术方法主要有2种:一是传统的开放式手术,二是“麦默通”微创手术,用旋切刀将肿块分层切除,并通过负压系统将切下的组织吸出体外。开放式手术操作简单,但术后会留下一个与肿块等长的瘢痕。“麦默通”手术瘢痕小,仅0.5厘米左右,不影响外观,但由于旋切刀为一次性使用,价值4千多元,需自费。

问:我今年45岁,近2周经常发现内衣上有血迹。我仔细观察过,上没有发现伤口,血似乎是从中流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是癌症吗?

王建丰:你很可能患了乳管内状瘤。大多数乳管内状瘤发生在管近部位,瘤体较小,带蒂且有绒毛,有许多壁薄的血管,易出血。主要症状是溢液,可以是血性,也可以是暗棕色或淡黄色。由于肿瘤较小,常不易摸到。乳管内状瘤一般属良性,恶变率为6%~8%。你应尽快去医院就诊,行乳管造影检查或乳管镜检查,以便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及有无恶变。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术中需做冰冻病理检查,以排除恶变可能。

问:我今年39岁,最近几个月,我的胀痛很明显,月经刚结束就开始痛,不小心碰到或坐车颠簸时,都会觉得痛。我年轻时就有乳腺增生,但疼痛没这么严重,我很害怕,不会是得了什么不好的病吧?

王建丰:从你的描述来看,最大可能是乳腺囊性增生病,俗称小叶增生或乳腺增生。本病主要是由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比例失调,造成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退化不全所致。主要症状为胀痛和肿块,特点是症状有周期性――月经前胀痛加重,月经来潮后胀痛减轻或消失。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对症治疗,如服用一些疏肝理气的中成药等。需要提醒的是,任何含有雌激素的保健品,特别是来源不明、成分不明,宣称可以使人变年轻、皮肤变细腻的保健品,最好不要服用。你可去医院检查一下,排除乳腺癌。

问:我今年30岁,女儿2岁,曾坚持母乳喂养半年。最近,我在洗澡时挤压,发现两个都有奶水流出来。我很纳闷,都断奶1年多了,为什么现在还有奶水?

王建丰:从你提供的病史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乳管扩张,主要是哺乳时乳汁积在管中,断奶后,乳管没有复原,仍有少量乳汁留存其中;另一种是高泌乳素血症。你应去医院检查一次,再验一次血,看有没有血泌乳素升高。若发现有血泌乳素升高,则需做垂体磁共振检查,排除垂体瘤可能。若检查均无异常,只要定期随访即可。

问:半年前,我偶然发现两侧腋窝处有2个肿块,软软的,月经前有胀痛,月经后胀痛消失。这是什么东西?需要治疗吗?

王建丰:你说的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多乳畸形,也称副乳。人在胚胎时期,有6~8对状局部增厚。出生前,除胸前一对外,其他均退化。未退化或退化不全的,称为多乳畸形,就像多指畸形一样。复乳虽然属于畸形,但由于不影响生活,可以手术,也可以不手术。需要提醒的是,副乳也可能发生乳腺癌,故在体检时,副乳也要检查。

肿瘤防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沈赞#副主任技能医师

沈赞#肿瘤

专家简介

沈赞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技能医师,医学博士中华

医疗专长:高尚擅长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骨转移癌及恶性淋巴瘤的诊治。

问:现在患癌症的人越来越多,如何才能尽早发现自己患了癌症?

沈赞: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已大大延长。但对许多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伴有全身多处转移的患者而言,治疗现状依然不能令人满意。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决定恶性肿瘤疗效好坏的重要因素。以下9个信号,常预示着肿瘤的发生:①乳腺、皮肤、肌肉等部位出现可触及的肿块,尤其是逐渐增大者。②痣或黑痣形态明显变化,如颜色加深、迅速增大、瘙痒、脱毛、渗液、溃烂、出血、经久不愈等。特别是位于易摩擦部位(如足底等)部位的痣或黑痣出现以上变化。③长期消化不良、进行性食欲不振,抑或短期内明显消瘦。④吞咽食物时,有梗阻感、疼痛或胸骨后闷胀不适。⑤耳鸣、听力减退、鼻塞、涕中带血(尤其是“回吸涕”带血)、头痛、颈部摸到肿块。⑥绝经后阴道出血。⑦持续性嘶哑、干咳、痰中带血。⑧原因不明的便中带血、粪便性状改变(如颜色变黑、形状变细、表面带有黏液)、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⑨伤口、溃疡久治不愈或缓慢扩大。

当然,并非所有恶性肿瘤都有上述表现。对广大群众而言,最好的早期发现肿瘤的方法是定期去正规大医院进行体检。

问: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哪种最好?中医能治愈恶性肿瘤吗?

沈赞:目前,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放疗、化疗3大类。不同的恶性肿瘤在各自不同的发病阶段,治疗方法是有差异的。3种治疗方法各有所长,谁也不能完全替代谁,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我国传统中医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在肿瘤治疗方面,仍有许多局限性。目前,尚无可靠依据证实单纯靠中医能够治愈恶性肿瘤。不过,中医中药在改善肿瘤患者的体质、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方面,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问:我先生55岁,半个月前被查出患了直肠癌,刚做完手术。医生说,手术效果不错。不知还需要做其他治疗吗?

沈赞:大家必须认识到,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并不是开完刀、切除了局部病灶,就能“高枕无忧”。实际上,许多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亚临床病灶”(常规检查手段无法发现的微小肿瘤病灶)。这些微小病灶在条件合适(如免疫力低下)时,就会出来“兴风作浪”,表现为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

按照国际诊疗规范,绝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在切除原发病灶后,要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术后放疗或化疗,尽可能杀灭这些“亚临床病灶”,降低术后复发的概率。同样道理,即使已经做完术后放疗或化疗,患者也不能掉以轻心,依然要坚持定期去医院复查。

问:我今年45岁,我母亲6年前因患结肠癌过世。听人说,癌症会遗传,是这样吗?

沈赞:人之所以会患恶性肿瘤,主要是由于人体细胞的基因出了问题,导致细胞的生物学表现不正常所致。从这个角度看,恶性肿瘤和遗传确实存在一定关系。医学研究也发现,直系亲属中有恶性肿瘤患者的人,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确实要比一般人群大些。不过,遗传因素并不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的唯一因素。临床上,没有家族史的恶性肿瘤患者并不罕见。

问:我父亲最近被查出患有胃癌,手术做得很成功。听人说,肿瘤患者不能吃得太好,最好能吃素,且多吃大蒜和维生素能预防肿瘤复发,是这样吗?

沈赞:对肿瘤患者而言,并不需要特别“忌口”。健康膳食(不暴饮暴食、不吃过油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有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也有利于提高肿瘤患者的体质和生活质量。肿瘤患者若只吃素食,蛋白质、脂肪量摄入不足,会导致贫血、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反而会增加肿瘤复发的风险。

需要提醒的是,当前并不存在某种“特效抗癌饮食秘方”,过分迷信“抗癌食物”并不明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曾在我国林县(中国食管癌高发区)和山东省进行了一项调查,追踪近3000名居民,发现服用7年以上维生素C、维生素E和大蒜补充剂,并不能预防胃癌的发生,也不能杀灭幽门螺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