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分类述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分类述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概述血管性痴呆(VD)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分类,总结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提出预防相关疾病的再次发生是预防VD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病因;分类

【中图分类号】R7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22-02

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血管性痴呆(VD)为老年痴呆的主要疾病,是指由脑血管因素所导致的脑实质损害引起的具有以下至少三项精神活动受损: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其它认知功能(如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的痴呆综合征[1]。

1 病因

1.1缺血和缺氧性低灌注 大脑皮质中参与认知功能的重要部位以及对缺血和缺氧较敏感的脑组织由于高血压和小动脉硬化所致的小血管病变,长期处于缺血性低灌注状态,使该部位的神经元发生迟发性坏死,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可在反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后,出现近记忆力减退、情绪或性格改变。调查发现有多次心力衰竭病史或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中,痴呆发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的对照者。

1.2 皮质下白质病变 白质内的小动脉壁出现玻璃样变性,管壁纤维性增生及变厚,白质发生广泛弥漫的脱髓鞘改变,使皮质和皮质下的联系受到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1.3出血性病变 包括脑组织外出血的硬膜下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大脑半球内出血性血肿,对脑实质产生直接破坏和间接压迫,并阻塞了脑脊液循环通路,临床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痴呆表现。

1.4 炎症性脑血管病 包括非特异性血管炎,以及结核、梅毒、真菌、寄生虫等均可成为脑血管性痴呆的病因。此外,血液病、一氧化碳中毒,以及中枢神经脱鞘病等偶尔也可引发脑缺血或脑梗死,进而出现痴呆症状。

1.5 其他因素 李学松等[2]报道 ,感染、饮酒、受教育水平、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均与VD有关,同时VD多发于男性。

2 临床表现

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病(如脑梗塞或脑出血等)所致精神障碍中的一种,一般在50―60岁发病。近年来发病年龄趋于中年化,男性多于女性。病程短则2个月长达20多年,平均5.2年。其早期表现主要是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睡眠障碍 、耳鸣等,可有近期记忆力轻度受损、注意力不集中和一些情绪变化,无明显的痴呆,所以常将此表现称为“脑衰弱综合征”。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就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发音不清、吞咽困难、而肌麻痹 、生活不能自理、失认、尿失禁、偏竣、幻听、看见实际不存在的东西(幻视),或情感脆弱易激惹、哭笑无常等等。

3 分类[3]

3.1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 MID定义为大血管阻塞所导致的大面积梗死,尤其是多发生在内环状动脉或Willis环及其它主要大脑动脉上。

3.2 关键性梗死性痴呆 关键性梗死性痴呆是由重要皮质、皮质下功能区域的几个小面积梗死灶,有时甚至是单个梗死病灶所引起。最为人们所知的是双侧丘脑梗死导致的具额叶特征的痴呆,其它关键部位如角回、基底前脑-基底下丘脑结构、带状回的病灶也可导致痴呆。

3.3 小血管性痴呆 小血管疾病引起的损害可以是皮质性的,也可是皮质下的。皮质下梗死可出现在丘脑背内侧核,尾状核,额叶皮质和上述结构在白质的联系通路等部位。发生在基底节和脑桥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可出现假性球麻痹,额叶皮质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可产生伴额叶体征的痴呆综合征。Binswanger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血管性痴呆,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隐匿性发展的痴呆,常伴明显的意志缺失,情感和行为改变(激越,易激惹,抑郁,欣快,情感失禁),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运动迟缓,假性球麻痹和一些皮质症状(如步态不稳,尿失禁,帕金森症等)。病理改变为脑室周围白质的广泛性脱髓鞘病变与多发性腔隙灶共存,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严重病理中,整个白质近乎消失,仅存未受损的短弓状纤维。

3.4 低血氧-低灌流性痴呆 痴呆也可在缺血状态下的弥漫性大脑损害或局限性大脑损害(因局部脑组织对缺血的选择性易感性所致)后出现。痴呆可能由继发于心脏骤停或严重低血压的脑缺血性损害,血液灌流交界区的缺血损害(如脑室周围白质部位的缺血性损害)导致。选择性、不完全性白质梗死是痴呆中血管性白质疾病的第二个最常见的类型,由大脑内动脉狭窄及交通循环不良所致,低血压发作所致的阵发性血流过低或灌流不足常与其伴行,通常表现为额颞叶痴呆。

3.5 出血性痴呆 这一类VD亚型由出血和血管瘤所致,包括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的血管破裂,血管瘤和血管炎引起的脑血管破裂。大多数病例呈现VD的临床特点,但也有的病例临床表现类似原发性进行性痴呆。

4 结语

血管性痴呆的表现特点为:一是构成痴呆的记忆障碍和精神症状,二是脑损害的局灶症状体征。由血管病引起的脑损害依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精神症状。其特点多为阶梯式发展,一次一次叠加,直至出现全面智能障碍[4]。说明预防相关疾病的再次发生是预防VD的重要措施[5]。

参考文献:

[1] 丁素菊.血管性痴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4):200-202.

[2] 李学松,王剑峰.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4(2):122-124.

[3] 蔺心敬,胡颖新,胡常林.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78-979.

[4] 邵亮,王庆周,马宝景. 血管性痴呆病因及相关因素临床研究[J].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4(20):56-57.

[5] 邵亮,王庆周.血管性痴呆临床分析与防治[J].社区医学杂志,2007,5(17):85-86.

作者简介:

丁静,女,大学,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