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信息产业及其网络效应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信息产业及其网络效应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深入研究我国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间的网络效应,对于促进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在编制1990、1992、1997、2002、2007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不变价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我国信息产业的产业以及网络效应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信息产业 网络效应 投入产出分析

问题的提出

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在工业中保持领先地位,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利润、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平均水平1.2个、4.3个、21.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达37.5%,电子信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迅猛,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93亿元,同比增长44.5%,比2009年高27个百分点(中国信息年鉴,2011)。

信息产业正逐步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并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特别是近年来以云计算和移动宽带为突破口的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的发展为突破,信息产业正在酝酿一次新的飞跃。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它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提高了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任何经济活动都要用到信息,因此信息技术是一种通用技术,从而决定了信息技术及其产业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类经济活动。信息产业作为关联度、感应度和带动性极强的产业,不仅能内生促进新兴产业产生,而且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不断向经济各生产部门及社会生活各领域渗透扩散。

同时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构成的各种虚拟或物质网络是现代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互补、共享和网络效应构成了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网络效应来源于网络节点之间的合作和互补,表现为参加网络者从同其它使用者交往过程中得到的价值,随着网络规模扩展,网络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基于网络的知识溢出也比传统方式更为有效,因此网络价值也随之扩大,从而产生报酬递增,网络效应有时也称为网络外部性或溢出效应(Metcalfe,1995;张红历、周勤等,2010)。这种网络效应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重要经济特征,是信息产业演进及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渗透扩散作用实施的核心。

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在产业层面体现为信息产业通过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与其他产业构成产业关联网络,然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彼此促进发展。基于此,把信息产业系统置于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全面考察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影响与网络效应数量关系,探讨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这一结果可以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文献综述

信息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资源与自然物质资源完全不同,其开发利用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Machlup(1962)首次提出了“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Porat(1977)把知识产业引申为信息产业,并把社会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四大类,首先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关系上进行信息经济研究,为信息产业结构研究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

针对信息产业的网络效应研究主要是以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促进效应为视角,主要采用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分析方法。国内开展的相关研究主要有,贺铿(1989)对信息产业和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张颖丽和许正良(2003)从理论上探讨了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机理,并提出了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结构四个方面的带动作用参数系数的测算方法。刘秀丽等(2003)应用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技术,编制了我国1999 年 9 大流域投入占用产出表,从流域经济的角度计算了电子信息产业在9个流域和全国的投资乘数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在9个流域及国内各产业部门的拉动力。刘宇(2006)提出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能够比现有的计量分析方法更为全面地观测电信业对经济的多方面影响,并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对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电信业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柯玲(2009)针对四川 2002年124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采用多级别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了信息部门和其它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关系。简必希(2010)在考虑到产业间部门生产关联的基础上,应用2002-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对出口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诱发作用进行分层次的对比量化分析。王宏伟(2009)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程度。徐丽梅(2010)采用2007 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信息产业的性质特点及经济效应进行研究。

上述研究多是以某一个年度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数据,或者以某一省域,或者以信息产业的一个行业部门为研究对象,针对广义信息产业若干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动态分析的研究则相对比较少。国务院1986年决定正式编制全国1987年投入产出表,以后每5年编制一次,每3年编一次延长表,目前已经编制了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五张全国投入产出表;另外还有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的全国投入产出表延长表四张表(向蓉美,2007)。因此本文从投入—产出分析视角,首先把1990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现价投入产出表转换为以1990年为定基的不变价投入产出表,然后通过计算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指标,深入分析我国信息产业的网络效应及其动态演化特征。

实证研究

(一)投入产出关系及信息产业分类

投入产出表(部门联系平衡表)是指以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的棋盘式平衡表,用于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投入的来源和产出的去向,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错综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捷夫在20世纪30 年代最早提出来的,相应的投入产出分析则从一般均衡理论中吸收了有关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性的观点,并用代数联立方程体系进行描述,是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门之间在投入与产出方面相互依存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向蓉美,2007)。

要对信息产业及其网络效应进行投入产出视角的分析,首先要对信息产业进行分类,然后依次编制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本文对于信息产业的分类以李国秋和吕斌(2010)研究为基础,依据柯玲(2009) 提出的方法,编制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具体方法为:先把整个经济体系中属于信息产业的部门分别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组成信息产业。按4次产业划分的原则对投入产出表重新进行编制,将剔除了信息产业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其它部门进行合并组成新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以下论及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属于合并后的新产业)。现以2007年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数据为例进行说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邮政业,金融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归为信息产业。

(二)信息产业现状分析

通过对1992-2007年的不变价投入产出序列表计算分析后我们得到了33个部门各自的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排名,如表所示1。

表1各年的排名中,农林牧渔业、其它服务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等8个部门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处于前10位,说明在我国的33个部门中,这8个部门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一直都很大,是我国的支柱部门和产业。在后10位的排名中,除了邮政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废品废料、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5个部门的排名在各年均较为靠后外,其余部门变动都比较大。这是因为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社会分工不同导致资源流动的方向有差异造成的。其中,信息产业包含的各部门各年增加值占GDP比重及排名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增加,排名也迅速上升,从1992年的33位跃居至2007年的12位,其增加值对GDP的贡献逐年显著,说明该行业在得到了迅猛发展。邮政业、金融保险业、其它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它们在各年排名变动的幅度并不大。综合四个部门来看,信息产业在1992年至2007年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信息产业性质分析

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通常可以衡量一个产业是更多属于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中间需求率指各产业对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反映了各产业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提供生产资料较多;中间投入率指该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中间投入率较高,表明该产业在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其他产业购进的原料所占比率较高(徐丽梅,2010)。2007年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2007年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都较高,大于60%,表明信息产业具有基础产业的特性,即信息产业提供的产品主要还是生产性的,而服务性所占份额较小,这一指标较高也与近年来我国各经济部门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大量投资的现状相符。信息产业中间投入率较高,表明信息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则较低,信息产业作为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它的生产越来越依赖其他部门,需要大量的资金与设备支持,尤其是第二产业提供的设备产品。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按照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的差异,以高于或低于50%为标准,把产业部门划分为四个不同的产业群,如表4所示。

从表3和表4可知,目前我国信息产业处于中间产品型产业,这是由于我国信息产业中信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信息服务业发展比较信息制造业,规模较小。根据五个年份的不变价投入产出表可计算出各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如表5所示。

在表5中,我国信息产业的中间需求率从1990年的57%到1992年的64%有较大上升,之后略微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可知由于信息需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因此我国的信息产业进一步向生活服务性发展,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推动作用都很重要。同时得出我国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均大于50%并不断增大,表明了我国信息产业的附加价值率不高,其快速发展需要其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大力支持。

(四)信息产业关联分析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某一个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单位总产出直接消耗各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计算公式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1990年至2007年间,信息产业对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如表6所示。

表6中,对比五个年份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来看,产业间的直接联系在不断加强。信息产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不断降低,而对第三产业自1992年后一直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信息产业对于自身的直接消耗不断增加,虽然从1997年到2002年之间有个小跌伏,但2002年到2007年间的增势相当明显。对比第二产业和信息产业的数据来看,我国信息产业在1992年前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大于对自身的消耗,而之后基本上对自身消耗更大,尤其是2007年对自身直接消耗明显大于第二产业。由此可知,我国的信息产业正逐渐从以第二产业产品为主要消耗逐渐转变为对自身产业的产品消耗。本文认为这是由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第二产业的机器、设备等直接需要的比重逐渐减少,而对电子通讯产品、邮电电信、电子软件等信息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更加增大。同时信息产业对于第二产业和自身的高的直接消耗系数,也反映了信息产业对第二产业,尤其是自身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带动作用。

完全消耗系数指某一部门单位最终使用需要完全消耗各部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量,计算公式为第j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即通过其他产品对第i部门产品的消耗。1990年至2007年间,信息产业对各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信息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完全消耗稳中略升,对第二产业和自身的完全消耗1997至2002间有明显下降,对第三产业的完全消耗自从1990年到1992年有一个大的增长,1992年到2002年只有轻微波动,但从2002年到2007信息产业对各产业的完全消耗每年都有着较大的增长。这是由于自我国2002年加入WTO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信息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政府对于各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也给予很大的支持,因此对于各产业的完全消耗也随之增加。对比表6和表7发现,信息产业发展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消耗关系,尤其是并不明显的间接消耗关系对三次产业产生较大的完全消耗作用,从而带动各产业的发展。

(五)信息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波及效应指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信息产业的发展按照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这些产业的变化又会引起与其直接和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直至影响力逐渐消减的过程。产业波及效果通常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衡量。

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衡量的是一个产业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用来描述产业后向关联的程度,大于l表示该部门的带动作用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带动作用也越大;等于1表示该部门的带动作用等于社会平均水平;小于 1表示该部门的带动作用低于社会平均水平。1990-2007年各年份的影响力系数如表8所示。

从表8可知,第二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仍然是所有影响力系数中最大的,且均大于1,表明第二产业一直是我国带动作用最大的一个产业,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趋于较快的下降趋势,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次之,在1上下轻微波动,表明其带动作用处在社会平均水平,2007年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重新大于1,体现了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能力在不断增强。近年我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涌现出一批批高技术产业,拉动了我国其他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目前,我国仍处于信息化和工业化阶段,国家“十二五”期间定位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也是认识到了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强大拉动作用。

感应度系数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所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系数越大, 表示该部门的推动作用越大,大于l表示第i部门的推动力超过平均水平,发展第i部门可以有力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等于1表示该部门的推动作用等于社会平均水平;小于1表示该部门的推动作用低于社会平均水平,1990-2007年各年份的影响力系数如表9所示。

感应度强调的是这个产业的产出对于经济的整体促进作用,从表9可知,各年份感应度系数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自1997年以来均大于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且大于1,所以第二产业受其他产业的需求感应程度最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表明我国仍然处于工农业占主体的状态。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感应度系数由从1990年的0.824,1995年降至0.758,2002跌至最低0.601,下降趋势比较明显,2007年回升到0.785,但仍不及1992之前的水平,但是2007年信息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已经大于第三产业,体现出信息产业对于经济的整体促进作用在逐渐增强。

以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之和的平均为综合衡量产业间关联度的一个指标,即波及效果系数,其数值越大表明该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综合影响程度越强。经过计算得到1990-2007年间信息产业的波及效果系数分别为1.059、1.043、1.054、0.888、1.160,数值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只是2002年的时候下滑,但是2007年的波及效果系数为1.160,又大幅上升,体现了信息产业生产和消耗的产业间波及效果越来越显著。

结论

本文通过对1990年、1992年、1997年、2002年、2005年五个年度的四部门投入产出表的系数进行测算,分析信息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网络效应,从分析中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从信息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看, 信息产业对其本身消耗较大,表明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内生增长能力,同时信息产业也应重视并不明显的间接消耗所带来的完全消耗作用,从而更好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迅猛,其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位于第二,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和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推动作用日渐明显,处于重要地位。

第二产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影响力的部门,在加大对信息产业投入的同时,对第二产业的投入仍要保持相当比重。同时,由于第二产业对我国信息产业的促进作用最大,信息产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最高,而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阶段,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我国由传统的工业发展道路走向工业信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必由之路。

我国信息产业的中间需求率高,信息产业目前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提供的主要还是生产性产品,服务性产品所占份额较小。而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信息服务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信息产品的依赖也越来越明显。所以我国应创新信息服务业,大力鼓励发展信息服务业,应加速推进信息服务业的升级,使信息产业更好地为生活服务,着力加强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使信息产业向低投入率、高附加值的产业行列转化。信息产业和第一产业间依存度不高,可见我国要实现农业信息化还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大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电脑、手机等信息化媒体使用的投入,使得我国信息产业对农业的带动和推动作用增强。

我国信息产业有着较高感应度和逐渐增加的影响力,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罗斯托提出,若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均较大,则说明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其发展能够有力波及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部门,对整个经济体系会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以产业关联性为依据,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网络体系,充分发挥信息产业的网络效应特征,提升信息产业地位,树立其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Machlup, F.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M].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2.Metcalfe, B. From the ether: Metcalfe's law:A network becomes more valuable as it reaches more users[J].Inforworld, 1995, October 2

3.Porat, M. U.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s[OT Special Publication 77-12(1)].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elecommunications,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4.Vuijlsteke, Gurrieri. Modeling ICT as a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Evaluation Models and Tools for Assessment of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the EU Level [EB/OL]. 2007, Availble at : www.coleurop.be/file/content/publications/pdf/Collegium%2035.pdf

5.贺铿.关于信息产业和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9,2

6.柯玲.区域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5

7.李国秋,吕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新版(ISICRev.4)的信息产业分类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 2010,5

8.刘宇.中国电信业经济影响的定量研究方法—兼论投入产出表的调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6

9.向蓉美.投入产出分析[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0.徐丽梅.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我国信息产业经济效应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12

11.王宏伟.信息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

12.张红历,周勤,王成璋.信息技术、网络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视角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10

13.中国信息年鉴2011,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2011

作者简介:

周勤(1972-),男,贵州贵阳人,博士生,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信息化、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