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回到生活世界:教学世界的归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回到生活世界:教学世界的归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交往是人重要的生存方式之一,人的发展即是在交往中实现的,交往也是教学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生活世界具有强烈的交往特性和教学意义,教学应关注个体对多彩的真实生活的实践和体验,教学世界的反思与重建,应定位于生活世界。

【关键词】教学世界 生活世界 归属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03-02

一 交往——教学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

“交往”一词并不陌生,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交往。这一词从社会学范畴引到教学理论,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借助中介,进行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教学过程,它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结合点,是师生群体在教学活动中多边多向交互的关系网络。教学交往理论认为,对教学世界而言,教学交往不仅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教学的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即交往就是教学的本质。因此,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交往的形态存在,交往是教学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

教学交往理论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以沟通和合作为基础的交往活动,从而摒弃了传统教学理论中常常把教学看成是传授知识和学习技能的认识活动的观点,这一创新性的转变并非是想当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理论依据的。

从哲学视角来看,马克思认为,除了生产,交往是人类另一极其重要的基本生存方式,可见交往与人、社会有着天然的内在统一性。因而,有专家给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所谓交往,就是共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从这一睿智的哲学视角出发,于教学世界而言,交往就是这一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无论孔子“有教无类”的因材施教,或是苏格拉底“产婆式”的教学,还是当代“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无一不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间的交往进行的。由此可见,正是在以交往作为其本质的教学世界中,教学活动得以发生、创新、发展,并具体地完成了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如果没有师生间的交往实践,教学活动的发生将是没有根基的,教学世界将无法真正构筑。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也是其重要思想来源。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更是社会性的交往实践过程,在教学世界中,只有真正构筑起一个师生交往的平台,学生通过与教师真诚地对话、辩论和合作,充分地体验知识、体验生活,进而发现问题、挖掘深度,在思想的交锋和碰撞过程中展开新的意义建构,实现对知识的系统理解和对生活意义的升华。这也是符合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人的心理发展理论的,维果茨基指出:“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作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中。”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知识建构的主要媒介就是通过交往实践进行的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因此,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学世界的“教”与“学”的本质就在于通过“交往”达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否则,知识的传授将变成封闭机械的简单模式。

二 生活世界的交往特性及其教学意义

许多哲学家论及“生活世界”这一概念,认为生活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哲学、伦理学中的反映,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主体间世界。生活世界有强烈的交往特性,首先,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背景资源为交往行为提供了价值与意义的来源,即它的文化价值性。现代西方哲学认为生活世界是人生最主要的,是价值与意义之源,胡塞尔使生活世界理论获得全新意义,他认为,生活世界以“可被实际知觉的主观性”为特点,科学世界以“不可知觉的客观性”为特点,生活世界才是人生最初的、本原的意义所在。而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多追逐科学理性,远离价值理性,此态势日益显现人与世界统一性的割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日益变得缥缈。因此,胡塞尔主张回归生活世界,强调人生意义定位于生活世界。哈马贝斯也认为,生活世界有直观性、奠基性和先在性,这些特点对主体间交往的展开、个性的形成,知识的构建,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哈马贝斯也主张生活世界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由此可见,生活世界是目的、意义和价值之源,回归原初的、完整的生活世界,人内在于其中并与世界保持着统一性,世界也因人的存在而保持着目的、价值和意义。

生活世界还具有交互主体性。生活世界不仅是人们活动的场域和背景,而且是一个你、我、他共享的主体间性的世界,即生活世界的交互主体性。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交互主体展开活动的共同视阈。哈贝马斯更加直接地指出,交互主体间的共存和交流始终是生活世界的基本构成,生活世界就是主体间在奠基性场域下共同展开活动而建构的世界。“生活世界本身就是交互主体的世界,是交互主体和

* 本文得到了桂林理工大学2012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基于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的资助(编号:GUTDJB007)

交往理性所建构的世界,交互主体通过语言符号相互理解。”

生活世界以上强烈特性使其对教学的展开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建构。生活世界是构成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为人们建构知识提供大量背景性资料,为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支持。生活世界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前提和基础,科学世界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凭空构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一定根植于生活世界。因此,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如何、教学效果如何,与人们在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与人们对生活世界的体验和感悟密切相关。其次,利于学会合作,学会交往,促进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和锻炼,成为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社会职责的过程。协作性、责任感和社会性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体现。生活世界提供民主的、直观的、实践的教学结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中,学生作为其间的交往主体,逐渐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学会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学会自己决定、自己负责,同时交往中对他人的尊重和对集体制度的理解,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同和融合,促进个体社会化。另外,还能帮助人们确立生活信念,解救精神危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是教育和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不能不看到,在现代世俗社会中,正面临着人生与具体生活世界的统一性的割裂,越来越多的人疲惫逐浪于物欲之中,或是束缚于老化的制度框架之内,失却了对真正生活情感的体验,失却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也没有了人生本原的精神生活,不能建构起价值与意义的世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摆脱工具性来源,关注人自身的需求和意义成为了要重新考虑的问题。而生活世界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之源,在人们面临严重的精神危机的今天,教育教学的重心必须实现从外在到内在的转换,转移到对完整的生活世界的体验、交流与领悟之中,使人们能从内心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教师直面人生,确立人生信念,获取发展驱力的基础。

三 教学世界的反思与重建

1.重申教学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由于人们未真正摆脱狭义认识论“主体—客体”的束缚,传统教学理论仍把教学本质概括为一种认识活动,以知识为本位,认为知识是学生智能的基础,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这种教学论关注的重心不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是知识点和考分,人则成为达到知识目标的工具,必然的结果是把学生禁锢在“教材”中,按早已规划好的“图纸”去铸造学生,这种“教”和“学”是被赋予的,而不是在真实的教学生活实践中自主生成的,结果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甚至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完善和个体社会化的完成。所以,教学交往本质理论应当成为今天教学理论反思和重建的一个重要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教学活动应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学不仅是学生的认识活动,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要凸显出丰富的育人内涵。《学会生存》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责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因此,教学世界的反思和重建,一定要稳稳抓住“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教师在与学生的教学交往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参与实践、建构知识体系,这种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才是当前我们所需要的。

2.扎根生活实践,教学过程应变成与他人交互作用的社会性建构过程

目前,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脱离的情况比较严重,使得教学世界在前进途中了无生趣、危机重重,同时也正好昭示了教学世界反思和重建的方向,即回到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目的、意义和价值之源,其文化价值性提供了行为者行动的视阈和背景,其交互主体性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主体与认识客体的传输过程,更成为学生这一主体与他人、社会之间交互作用的双向建构过程。在这一交互过程中,不再是“我说你记”、“我输出你接收”,而是教学世界下人们心声的真诚表达,真实地反映人们在思维方式、规范信念、价值认同方面的冲撞与整合,这一社会性的建构过程,会使学生如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一般敢于表达、敢于质疑,才能摆脱权威和束缚,学会尊重和合作,培养起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建构学生的主体结构,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3.教学即生活,应提升为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精神上的感悟和升华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人的生活,是人的根基和意义之源,而源于生活的感悟是最深刻隽永的,在此意义上,与其把学生看作是学习者,不如把他们视为生活者。传统的课堂教学或视学生为接收知识的容器,或对学生只有干巴的理论说教,忽略了学生是有血肉、有感情的生活体验者,忽略了教学应该是双方源于生活的体验,通过交往对话,既学知识长技能,更升华感情、感悟生命的活动。英国学者托马斯·摩尔曾说过,“教育是一门推断、引导或揭示一个人潜能的艺术。在它的早期形式中,文字是其基本组成部分……在最深层形式中,教育则是一门诱使灵魂从其茧中、潜在的烦恼中、隐藏的洞穴中显露出来的艺术。”因此,教学世界的反思,首先必须重建教学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传递知识,更是在理解和对话基础上,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相互倾听和言说,更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更是共同感悟生命过程中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加涅等著.教学设计原理(陈正昌等译)[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76

[2]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

[3]余震球译.外国教育名著丛书: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英〕托马斯·摩尔.心灵书——重建你的精神家园(刘德军译)[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