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书,犹时未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书,犹时未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读书成就名师》。书中12位名师专业发展和成长过程,与读书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教师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就必须读书。只有读书,才有可能实现;而不读书是一点可能也没有的。

钟志龙老师的成功经历,特别让我钦佩!“50岁开始系统读书,用10年时间,完成心理学知识建构。”58岁,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位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之一。

“将读书与一线教学相结合,将读书与生涯规划相结合,他的阅读史就是一部清晰的专业成长史。”这是本书作者对钟志龙老师的评价。

钟志龙从50岁开始读书,源于内心的追求和现实的需要。他认为,人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在知识的海洋里不可能穷尽所有。因此,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然后有选择地读书,在读书过程中不断地“采蜜”“酿蜜”,取自己所需,为自己所用,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原来从50岁还可以做个读书人;还可以功成名就。读完此篇,我似乎找到了共鸣。

读书,犹时未晚。只要开始拿起书读,就永远不会晚。无论是青年、中年或接近老年;也无论是读“闲”书,还是专业书,只要读,就一定有所获。

读闲书,有读闲书的好处,读专业书,有读专业书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所有名师的成长经历,都说明了这一点。他们的少年时代因各种原因,并没有读多少书。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自己的不足。“教,然后知困。”于是,开始读书,开始广泛涉猎、大量阅读。中国的书读,外国的书也读;实用的教学方法读,教育经典理论也读;现代的读,古代的也读。王崧舟老师就是典型的读书杂家,随性而读。读着读着,文化底蕴厚实了,底气也就足了。

当我们羡慕名师在课堂上尽情地挥洒,佩服他们解读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的能力时。殊不知,他们在台下的功夫――读书。是博览群书让他们有了教育教学的底子。华应龙老师搬家到北京时,车上装了八千册书,邻居以为他是卖书的。闫学老师光在杭州就先后几次搬家,其他物品丢失了不少,唯有五六千册书完好无损地跟随她搬来搬去。

原来名师与普通老师的区别就在于读书!

去年暑假,我主动请缨带一年级,决定开始读书。这时,我46岁了。读书晚吗?

读书有用吗?别人会怎么看?等等奇怪的想法随之蹦出。但我最终选择了――读。

一年时间,我读了28本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每天早锻炼后读二三十分钟,双休日整天读,而寒暑假更是读书最多最好的时机。开学前,即注册了博客,取名为“一(2)班的班级博客”,随着读书量的增加,观念发生转变。于是,更名为“犹时未晚”的博客,觉得更符合自身实际。学校领导、同事浏览我的博客后,认为改为“犹时未晚”十分贴切,较好地说明了读书带来的变化;而且能起到激励作用。钟志龙老师的读书事迹,使我更加坚信,无论是谁,只要开始读书,就“犹时未晚”。

读书需要坚持和韧性,并努力使之成为习惯。试看名师的读书心得,有的把读书视为呼吸,有的把读书当作一日三餐。有则外国谚语说得好:“人是习惯的奴隶。”李镇西老师说:“女儿一看我心急火燎地找书,就知道我准是要上厕所。”读书已成为李老师的习惯,深深地根植于生活中。

现在,很多老师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读书。教师忙是不可否认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哪一样都需要时间。回到家还有各种家务事要做,哪有时间读书呢?李镇西老师的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只要你把读书当作内心的需要,同时养成习惯,就不可能没有时间。”一开始,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最迫切需要的书读起,这样的书有吸引力,也容易上手。一旦读书给你带来乐趣、好处时,时间自然有了。张之鹰老师提出:“读书的女人最美。”“与书相遇时是最大的幸福。”华启龙老师认为“因为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于永正老师的“一辈子做读书的人。”这些都是坚持和韧性的体现,也是习惯使然。

读书离不开思考和实践。有人说,思考和实践是成功的双翼。读书的目的虽然各不相同,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就是把书中的智慧和思想转化为自己教育教学的帮手,为我所用。开始,可能是简单的模仿,学习书中的做法,效仿别人的经验。随之不断地实践,你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为什么理论不管用呢?思考自然产生。如:读了韩兴娥的《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我立即进行模仿、尝试,很遗憾,以失败而告终。

冷静一想,尽管书中的做法令人振奋,但由于自身情况、学生实际、社会因素等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简单的模仿当然不行。于是,我进行了批判地吸收,在班级开展多种形式的识字活动。如:“韵语识字”“课外积累识字”等,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识字量。人均识字1500个左右,远远超出课标要求。为二年级阅读奠定基础。

写,是读书和思考的内化和升华。茅盾曾说过:“光读不写,眼高手低;光写不读,眼低手也低。”反观名师的成长过程,无一例外的是一边读,进行大量积累,丰厚自己;一边在教学中实践、尝试;一边进行反思,记录得失成败。

在教一年级的日子里,结合实际,我一边读书,一边实践。把书中学到的,运用于教育教学中,进行尝试,进行实践。坚持记反思,写随笔。一年下来,写了近22万字的教育教学随笔。我把随笔发给了“凤凰语文论坛”,随笔获得两次 “百优随笔”和一次“十佳随笔”;帖子被“教学论坛”板块置顶。当我的教育教学随笔《我的一年级》(下)印刷后,副校长王召勇读后,给予很高的评价。“这学期的文字比第一学期明显进步,这都是读书的好处。”于是,决定把《我的一年级》印刷100本,发给全校每个教师阅读。去年9月,我的博文参加宣城市电教六项论文大赛获得一等奖。

名师的读书经历告诉我们:读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读―思―写”伴随我们,使自己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