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内涵、类型与培养思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内涵、类型与培养思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国家的战略需求,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在信息化趋势下,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可行性和

>> 浅谈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全球化与中国 试析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国际化与文化转向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全球化竞争与全球视野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精神生产全球化的生存与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类型电影的发展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设计人才的培养 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 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经贸人才 全球化与主妇化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与中国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与阶级政治 企业业务全球化趋势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全球化的困境与出路 全球化与今天的戏剧 全球化的“赢家”与“输家” 全球化的喜与悲 全球化背景人文类型变迁的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涉外银行人才的需求与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其中与外语类院校密切相关的包括管理团队与管理模式国际化,教学与科研队伍的国际化,学生和校友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本校教师接受海外教育的比例,本校学生在校期间出国学习交流机会的多少,毕业生在海外留学、就业、发展情况,及在国外的分布情况,与海外高校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项目的多少,与跨国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的多少,教育输出(海外办学、教师海外讲学等)的情况,教职员工出国、进修、访学情况,教学、科研人员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及论文被引用的情况等。可见,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以及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外语类院校发展趋势。鉴于此,我们结合实践提出以下建议,以切实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提升人才质量。

第一,科学规划学科发展,参与国际评估体系,增强国际影响力

外语类院校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对接国家战略,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合理规划学科发展(如设立外汉翻译硕士或博士二级学科等)并积极参与国际评估体系(如THES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等),增强国际影响力。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例,针对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A类)评估体系中的主要国际化指标,如学科的国际影响度、国外知名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学术带头人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如获国际重要奖项、国际学术机构中的任职、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数、国际顶级期刊编委等)、与国际机构联合发表的ESI高被引论文情况等,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培养具有深厚理论素养、国际对话能力强的高端人才,提升科研成果的水平,提高教师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于2012年自主设立了全国首个语言战略与语言政策学二级学科,侧重面向社会现实的、跨学科的宏观理论和应用语言学研究,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

第二,建构国际化课程体系,丰富国际合作形式,提升人才质量

为了提高国际化人才质量,外语类院校有必要建构国际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方案,同时发挥其与国外高校和学术机构的广泛合作交流优势,创建海外合作基地。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结合国际化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开设专业课程、语言课程、国际化课程、人文通识课程、信息素养、科学素养类课程,并吸纳国外前沿的专业计划和课程体系。其中科学素养(尤其是数字素养)课程对于文科类院校学生而言,也具有必要性。新西兰高等学校自201 1年开始将官方统计课程纳入研究生学位课程,内容包括数据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抽样调查、人口统计学、时间序列、国民核算账户等常用统计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同时要加强双语课程建设,鼓励学生获得国际认可的标准化职业资格证书,如BEC商务英语证书、WBSA国际商务策划师等。另一方面,要扩大与海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除了传统的互换学生、互认学分等方式外,还应开发暑期学校、短期实习、学术研修、孔子学院志愿者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培养国际意识,提高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能力。Cabrera和Unruh(2012)指出异国学习和生活有助于学生反思不同的文化,培养合作能力。Zhang(2012:62-66)也指出国际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开阔其国际视野。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和异域文化互动,培养自己的文化适应性和批判性思维。当然,也有必要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吸纳更多海外留学生到外语类院校攻读相应学位,或者设立实习基地、开展暑期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第三,提高师资国际化水平,发挥引领作用,增强学术辐射力

在国际化背景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下,外语类院校应进一步提高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发挥领军人物的引领作用,建构人才数据库,增强学术辐射力。除了正式招聘高层次海外华人学者、学科带头人之外,还应该创新机制,采取双聘制、兼职制、特聘教授、学术顾问、海外访学制、博士后驻中心制等,引入国外优质专业或者学术团队,加大海外师资比例,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国际化教学研究工作,同时通过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等机构开展学术研讨、拔尖人才或者团队培养等校本教研活动,并与海外知名高校和机构密切合作,实施教师国外高访、暑期研修、国际合作科研等计划,切实培养师资的国际意识,提升其参与国际人文交流等项目的活跃度,提高国际化水平。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发展中心(2011年7月成立)、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师发展中心(2012年4月成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师发展中心(2012年11月成立)均实施了岗位计划、海外留学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措施,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发展。

第四,提升教研成果层次,共享网络信息资源,推介国际化改革成效

在国际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教学与科研密切相关,国际化人才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至关重要,而网络资源的共享和互动又为教研提供了客观保障。外语类院校有必要鼓励广大教师在国际化教学实践中提升教研成果水平,产出标志性成果,借助SSCI、AH&CI等刊物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推介改革成效。具体而言,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在行动研究基础上,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建构相应教学模式和评估模式,建设精品课程,并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涉及的教师、课程、评估、科研等问题开设专题网站,开展远程教学和成果推介活动。外语类院校之间开放相关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的资源,各院校之间的教师开展跨校合作,与跨国公司等企业等横向联合,实现人力、数据、网络通信等资源的共享,促进相关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各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

6、结束语

戴炜栋(2013:1-5,12)指出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我们尚缺乏大批高端的研究人才、优秀的经典著作翻译人才、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国际组织工作人员、金融法律外语人才等。从跨文化、跨学科角度来看,上述人才均属于国际化人才范畴,其培养既是外语类院校的职责和使命,也符合教育部“提高质量30条”中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的导向。当然,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明确其内涵类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课程、教材、模式、评估等研究,并协调资源、机制、师资等不同因素,这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各方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