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认识固定》第一课时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认识固定》第一课时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亲身经历就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自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像科学家那样选择恰当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展开探究活动,在观察、测量、收集、统计、计算、分析、整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科学的真谛,从而掌握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的学习,不仅要靠教师在课堂上教,而且要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使用这些方法。

认识固体》是三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第一课,需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有两个任务,一个是认识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另一个是研究固体的性质;第二课时的任务是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第一课时教材的意图是:第一个环节,先通过 “给物体按固体、液体分类”和“往面粉里加水搅拌”两个实验来认识什么是固体;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用摸、看、闻、听等多种感官认识物体,以表格的形式认识固体的性质;第三个环节,通过“沙子从沙漏里漏下来”的小实验,来进一步明晰固体的性质,即“固体”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的物体。以下是三位教师教学第一课时的内容。

A教师,在第一个环节上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给物体进行分类,从而发现问题。学生有的认为牙膏是液体,有的认为牙膏是固体,还有的认为牙膏既是固体又是液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往水里加面粉,证明牙膏既不是液体也不是固体,而是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学生能从问题入手,通过动手做实验,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对什么是固体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第二个环节,A教师让学生运用看、闻、听、摸、敲等多种感官初步认识固体的性质,但在明晰固体性质这个环节上,A教师舍弃了沙漏的实验,而仅凭初步认识固体个性的表格就告诉学生:“固体都是有形状的。”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认识上出现偏差,认为固体是不流动的,液体是流动的。

B教师,在第一个环节上与A教师的方法基本一致,但有个问题值得商榷,:和面为什么不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第二个环节上,B教师也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以表格的形式初步认识固体的性质。但值得肯定的是:在实践操作前,教师用大屏幕打出提示、要求:用什么方法、如何观察、谁来记录、如何记录、如何汇报等。分工明确,步骤清楚,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这是因为虽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科学家的工作没什么两样,但这毕竟是一种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第三个环节要求明晰固体的性质,B教师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利用第二个环节中的表格引导学生找出四种固体的共性――形状;第二步,用一块橡皮直接告诉学生:凡是固体都有一定的体积,占一定的空间,所以固体的性质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这个环节的第二步有些牵强,科学课强调的是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这样直接告诉实验结果或教师演示学生看的做法,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C教师,第一环节与前两位教师基本相同,运用把物体按固体、液体分类和做面团的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了什么是固体。她与A教师一样,都是从问题入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和面是一个简单的实验,但学生毕竟是八九岁的孩子,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做这个实验时,因分工不明确、操作不规范,实验场面混乱,占时过多。第二个环节,C教师与B教师的方法差不多,也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物体,利用表格的形式,了解固体的性质。在这个环节中,C教师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只是口头提示要求,至于怎样分工合作,如何进行观察、记录等问题,C教师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操作不规范。部分学生把观察的对象当成了玩具,占时多。第三个环节的第一步也是利用第二个环节中的表格找出固体共有的性质――形状。但是,C教师的第二步与B教师有很大的区别,C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固体的性质除了形状还有体积,而是通过学生当堂自制的简易沙漏的实验来说明――沙子也能流动,但它不是液体,因为沙子是有形状和体积的。这正是C教师教学的一大亮点。

以上三节课,A教师虽然能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但在明晰固体性质时,因为没有进行科学探究,而导致学生在认识上出现偏差。B教师虽然在学生观察前分工明确、要求具体,学生操作起来步骤清楚,但她的学生在“认识什么是固体”和“明晰固体的性质”这两个问题上脱离了实际,学生没有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C教师能从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什么是固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能用自制的简易沙漏来明晰固体的性质,但她忽视了学生进行试验操作前的具体要求。

综合以上三节课,我认为科学课就是要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重视探究过程中的操作程序。靠教师演示、讲解来掌握知识,绝不是科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