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孩子“追星”以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孩子“追星”以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现在的社会视觉艺术太普遍,网络也太发达,于是社会生活中就出现了一股“追星的狂热”,自然也就出现了一大群“追星族”,尤其是在少男少女之中,“追星族”就更多了。不仅大学生追、中学生追,连小学生也在追。有的“追星族”追得忘掉了一切,什么学习、工作,统统地被抛在脑后。有的“星迷”为了获得“星星”的签名,居然会在“星”下榻的宾馆门口死等,而且一等就是一个晚上。此外,还有一部分“粉丝”为了多看明星一眼,在马路上违规超车;有“粉丝”干脆把明星的车轮一刀刺破,只是想“留住他,为了再看一眼”;还有一位沈阳的“粉丝”,不惜“赔”上自己的脸蛋,拿着明星的相片到医院整容科要求“照着整”。一时间,“赵薇的眼睛”“刘晓庆的下巴”“刘德华的鼻梁”竞相成了许多“追星族”的“标本”。

这些狂热的“追星族”又以学生为多。他们追星的这些“异常”言行和举止引起了学校的关注和家长的担心。

下面我们来看如下几个案例。

案例一:一个名为“篱笆听雨”的妈妈在博客中这样写道:

中考结束后,我发现女儿迷恋起男明星魏晨来,而且她的追星方式让我都看不下去了。除买了一大堆魏晨的专辑,mp5里全是魏晨的歌曲外,还在每条裤子上用笔写上了“魏晨”两个字,她房间的墙壁上也涂满了“魏晨”及和他有关的字眼……

于是,我开始管教她。女儿急了,嫌我唠叨,跟我顶嘴:“考完试了,为什么还不允许我有自己的爱好?”看着她对我圆睁的眼睛,我一气之下,打了她两巴掌。她恨恨地看着我足有几秒钟,然后跑进房间,“啪”地关上门,在房间里大声地对我吼:“你不让我喜欢魏晨,我偏要喜欢!”

我正在气头上,冲上前开门准备训斥她,可门却被女儿反锁,我压不住火气,“咚咚咚”拼命地擂门,大喊:“开不开门?不开门,我就砸门了!”

女儿的倔劲儿上来了,她在里面使劲哭喊,我在外面歇斯底里。当时,我真想砸开门上去再掴她两巴掌,太不听话了,太过分了!我只是说了她几句,至于这样吗?

案例二:一名14岁的女学生在给班主任的信中这样诉说对母亲的不满:

我喜欢一位新加坡的男歌星,他的歌声特别美,让我忘掉所有烦恼。可我妈妈却不理解,甚至嘲笑我:“喜欢个唱歌的真没出息,还喜欢个男的,真肮脏!”

妈妈的话让我难受极了。我只是喜欢听他唱歌,看他纯净的笑容,怎么就肮脏了?妈妈为什么这么侮辱我,还侮辱我心中的偶像?

我每每想到这儿,就不想活了,老师,我应该怎么办呢?

案例三:在心理辅导中心,一位刘女士这样向辅导员诉苦:

最近,我发现女儿出现了一些极不正常的状况:喜欢穿大肥裤子,耳朵上扎了四五个耳朵眼;迷恋国外的明星,而且每次电视上出现这些明星的画面时就在家里尖叫;张嘴闭嘴都是明星,好像如果不说明星就没有话讲,就像“半疯”一样,不知道是不是该带她看一看心理医生。在这种状态下,她的学习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一落千丈。

我采取了一些强制措施,把女儿看的明星杂志、明星贴画都给毁了,也逼她把蓬乱的长发剪了。可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这些举动引起女儿更大的反感,现在女儿反抗的方式都“明星味”十足了,学习更是一塌糊涂。

以上三个案例虽说都是个案,但又有其共性,共同反映了学生追星的狂热、一往无前和无所顾忌,也反映了广大家长担心而又对此毫无解决办法的无奈。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三个案例,就会发现追星的孩子和家长其实都有苦衷和难处。孩子的痛苦是没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对家长的严格要求有抵触情绪;家长的苦衷在于无法容忍孩子盲目追星而无所顾忌,从而使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看来这真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存在,那就是孩子与家长在追星方面缺少必要的沟通和理解,明白了这个问题也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香港城市大学的岳晓东博士对青少年追星有专门的研究。岳博士认为,崇拜偶像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和标志。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状况往往非常复杂,一方面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另一方面需要形成自我确认,而追星恰恰能满足孩子这两方面的心理需求。从另一层面说,崇拜偶像实际上是个人认同与模仿某个欣赏人物之言行及其自身价值的过程。在崇拜偶像时,既有个人的选择与偏好,也有对偶像人物的神化。偶像人物的存在,可以使人产生无穷的幻想;偶像人物的语言,也可给人极大的力量。在这个层面上,偶像认同不仅是个人偏好的选择,也是自我激励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家长不必谈“星”色变。

由此可见,面对孩子的追星,我们家长既不要一概反对,横加指责,也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我们要做的是:

对追星的孩子表现出宽容和理解。追星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孩子崇拜偶像,是个体成长中的必然现象,要求青少年拒绝崇拜偶像是不现实的。大多数孩子的追星仅限于收藏几张他喜欢的“星”照贴在床头,听该“星”的磁带、碟片,或偶尔花钱买票听该“星”的演唱会,收集该“星”的一些生活资料。如果仅限于这些,父母就不应横加干涉,孩子紧张学习之余听听流行歌曲,让生活丰富多彩些,有利于健康成长。

家长对孩子的追星首先要转变态度,把它看做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切忌过激的反应和言辞,否则只会让孩子更反感和敌对。有名学生在谈起她追星经历时说:“其实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对这个歌星比较欣赏,有空的时候就听一听他的歌,感觉比较轻松。但我妈妈不知为什么很反感,只要我一听他的歌,她就担心我学坏,或者要影响学习成绩了,就是不让我听。我一开始还和她讲道理,后来索性不理她,一个人躲起来偷偷听,还和同学交流信息,只要获得一点这个歌星的消息,就如获至宝。有时为了第二天能把磁带还掉,整夜不睡觉地听,一点不觉得累。”家长的管教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反而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是家长始料不及的。

要在必要的时候,用必要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孩子毕竟年龄小,人生观与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容易受到诱惑和欺骗。孩子处于青春期,阅历浅,心理不成熟,感情容易冲动,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事来。比如有的男孩看着自己心目中漂亮性感的女明星,容易产生性冲动、性憧憬;有的女孩过于迷恋某男星,如果有某男星结婚的消息,立刻觉得“自己受骗了”,闷闷不乐,精神沮丧。孩子追星如果追到了这种如醉如痴、神魂颠倒的地步,肯定会影响学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其实明星跟正常人没什么两样,许多明星的外在美都是包装出来的,媒体的吹捧也是一种广告效应。父母可以跟孩子讲明这些道理,家长要帮助他们认清:这些公众人物常常是经过设计包装后,才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因此我们往往不易看到其真实的面目;要帮助孩子理智地为自己设计一套对偶像的崇拜标准,把值得模仿的部分加以保存,不值得模仿的部分予以剔除,而不要盲目地崇拜。说到底,要引导孩子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如果家长有时间和精力,最好也与孩子一起追星。当然这不是鼓励家长真的去追星,而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喜欢娱乐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追星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中的天真,也是一种激情中的盲目。父母发现孩子追星,不妨自己也同孩子一起追星。父母只有了解了孩子追的“星”,才可以和孩子谈“星”。父母对“星”发表的客观评论,对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自发产生的偶像崇拜心理和行为进行合理的疏导,把孩子的追星转化为奋斗和成功的自我激励。

家长一旦与孩子有了共同的爱好,也就有了共同的语言,这时我们也可对孩子进行更多的干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没有英雄主义的社会将是一个沉寂的社会。一个人也许一辈子没有当英雄的机会,但如果少了当英雄的信念和梦想,那人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父母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带孩子去亲近历史、亲近英雄,让孩子更多地去崇拜科学之“星”、文化之“星”、英雄之“星”、劳动之“星”。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