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无所依是时代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无所依是时代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专家:胡慎之(精神分析心理师,梦、微表情研究者,广州向日葵心理研究机构创办人)

采写:本刊记者 罗 勒

夫妻关系之外的红颜知己或者蓝颜知己在取代夫妻间悄悄话的亲密,

有些心事,或者建议不再对最亲近的人说了。

父母兄弟似乎也不再是情感依赖的对象,

朋友成了可以倾谈的人。

社会的进步,

打破了人原有的依恋和依赖的模式。

《家人》:人生而孤独,在一生中必须依靠彼此取暖,在过去人们主要依赖于哪些关系?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是什么?

胡慎之:越是落后的年代,人越不能脱离于他人独活,越是依赖于他人的协助生存下去。所以过去宗族现象很明显,人们依赖于血缘宗亲关系彼此扶助,来解决很多生活问题。

具体点说,过去的家庭模式基本上是大家庭,兄弟姐妹和父母一起生活,大家互相帮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这样热热闹闹的家庭环境中,上下有序,子女依靠父母,妻子依靠丈夫,弟妹依靠兄姐,弱者依赖强者,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帮人解决一切问题。这种模式再放大,就是地缘关系,人际交往成为放大的家庭,有心人能够从中获得实质的支持和心理的安慰。

《家人》:近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原有的伦理结构被打破,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似乎在慢慢疏远。我们的心灵到底依恋于什么样的关系,又或是什么样的人呢?

胡慎之:如果说过去年代人们的依存关系更多体现在生活层面,那么,现代社会更多体现在精神依托。

拿夫妻关系来说,现代女性经济上已经不依赖丈夫,但大多数女性还是需要丈夫,因为需要爱,需要亲密,需要关怀。再比如,以前是养儿防老,现代社会养老体系越来越发达,子女的养老功能在削弱;现代人的传宗接代的观念也淡化了,养育子女的目的更多是为爱寻常出口,为情感寻找慰藉。精神层面的情感依恋的需求增加了。总的来说,现代人仍然依恋爱人、亲人,比过去更纯粹,更浓烈。正是这种强烈的需求,导致了关系的变化。

比如有的人开始在家庭之外寻找慰藉,于是出现了“二奶”、“小三”,婚外恋成为一种被理解的现象。深层原因就是随着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后,人们对精神感受的追求进一步提高,原先的对象已经无法满足精神上对于关系、相互支持的需要,从而开始在原先的依恋对象以外寻找精神上的照顾者,也会更多地需要去扮演更多人的精神照顾者。

这好比是之前人对食物的需要仅仅是果腹和营养口感,而现在人们对于食物要求已经进步到对食物的生产环境等等了,那一两个餐厅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选择也就多了。这是长期压抑的一种释放,当然释放过程中甚至会有些过度。

《家人》:这种过度具体表现为什么?这对个体意味着什么?

胡慎之:比如夫妻关系之外的红颜知己或者蓝颜知己在取代夫妻间悄悄话的亲密,有些心事,或者建议不再对最亲近的人说了。父母兄弟似乎也不再是情感依赖的对象,朋友成了可以倾谈的人。社会的进步,打破了人原有的依恋和依赖的模式,给每个人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的情感依恋将投向哪里?又投向谁?

这是一个时代病,而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在这个时代,人们遇到比哪个时代都多的困惑。人和人的关系到底是近的,还是远的?近,是因为网络和电讯交通等发达,想见面或者联系的方式很多;远,可以用个你自己的事例来描述:你的电话里,或者有很多的号码,你的朋友很多,但总会有人因为电话的丢失,可能一生都不会联系,人和人的关系成为了一串电话号码;又或者,你的亲戚家人在同一个城市,相反,可能一年难得见几次面,但你在广州,有可能见你北京的同事一个月好几次。所以才会有人感觉,越富裕,心灵反而无所归依了。

这甚至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出现过“性开放”的一个时期,已经不仅仅限于配偶之间。中有着强烈的情感需求,这种情感需求正好是在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和60年代经济萧条中积累下来的,在一个时期集中的释放。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略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满足。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目前正在经历那样的阶段,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一个阵痛的过程,也孕育着希望。

《家人》:西方社会的很多价值观念很长时间以来被我们视为冷漠,比如很多人认为西方人亲情淡漠。但近年来却发现并非如此,他们甚至比我们更重视家庭和亲情,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有人说国内家庭伦理结构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其实已经有一些西方的端倪。

胡慎之:的确如此。当前也有人悲叹人心不古,亲情越来越淡漠。但这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往好里说,是文明进程的必经阶段。现代社会人们交际圈子扩大,生活和工作有了更多的可能,东北小山村的青年可能在广东沿海发展,现代化改变了千百年来的生活模式,自然会连带改变伦理关系。

人到最终都是以独立的个体去面对这个世界的。之前“嫁汉吃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类的观念下,实际上是关系太紧密,忽略自我的表现。相互依赖的文化,最终要和现代文明下独立自由的文化碰撞结合。当我们在几千年的传统下,忽然要去面对一种全新的观念,一定会适应不良,也一定会患得患失的。这是一个过程。

《家人》:不论什么时候,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不管哪种文化下,人总有追求心灵安稳、情感慰藉的需求。

胡慎之:这不矛盾。当人们物质、生活上互相依赖更少的时候,对心灵的需求相应要求更高。像我前面说的,夫妻间可能更在意爱情、亲密感、相互的关心;父母子女间也是,相互的感情需要跃居生活层面之上。包括以前的兄弟姐妹关系,现在很多人都没有这层关系了,这样的心理需求便投射到朋友身上。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要有一个良性的关系,把握度很重要。比如夫妻关系,如果婚姻中一方不断强大,另一方停止不前,双方的感受自然会出现不对等和不满足感,这时候传统的“依赖文化”形成的婚姻道德和责任成为维持婚姻的基石,那这样的婚姻大体就是不幸福的了。

《家人》:看起来,依赖和被依赖是同时存在的心理需求,就像爱和被爱一样。如此失衡,彼此的关系就会出现问题,这个度怎么把握?

胡慎之:首先要有自我。

有了自我,才会有关系产生。假如“我”都不存在,那和别人的关系从何谈起呢?而有依赖愿望的人,恰恰是没有力量,没有自我的人。被依赖者想挣脱,依赖者想依赖,关系中就出现纠缠。而一旦依赖他人,你自己就没有选择的权利了。

说到底,心理安宁不来自于他人,不来自于你的父母,你的配偶,你的子女,你的兄弟姐妹,你的亲戚朋友……演员李亚鹏的父亲去世后,母亲非常依赖他,那就是一种心理依赖,把心寄托在他身上才感觉安全。李亚鹏说,做儿子的只能照料你的生活,你的心理问题只能你自己解决。这话说得很对。人要强大,首先要自己内心强大。

除此之外,我们当然也要倾情付出,维系那些给我们温暖和慰藉的关系,形成一种符合现代文明的既独立自主,又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我们的人生才不至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