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育部如此评定助学效果是个危险信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育部如此评定助学效果是个危险信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部8月27日举行的例行新闻会上,发言人王旭明指出,最近有一个讨论,有一些困难学生在获得好心人资助了以后,没有去报答,没有报恩,有些好心人断绝了对他们的资助,很多媒体进行了讨论。王旭明称,这正说明了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效果是最好的。

我没有想到的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居然会对“贫困生受资助不感恩”事件做出这么一个判断。国家助学政策固然值得称道,但是完全没有必要,也根本就不应该去和民间助学比“效果”。至于受助学生感不感恩,那完全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和助学形式与性质都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受助学生感不感恩并不能说明何种助学方式“效果”的好坏。

一个庞大的国家资助计划,在气势上肯定是压得住人的,而民间资助行为的存在,也正说明了我们的社会依然存在很多的不公平。本身的贫困暂且不提,在享受政策资源时,可能对很多贫困生来说,也不是十分平等的。虽然我们在媒体上经常会看到贫困学子被政策资助的报道,也不止一次地听到了“不让一个大学生上不起学”的豪言壮语,可我们依然担心国家助学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覆盖”程度是否理想。当然,民间资助行为并不一定就能完全弥补政策上的缺陷,但是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贫困学生没有因为钱的问题发愁。

再换个角度来看,假如我是一个去资助贫困学生的好心人,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被我资助的孩子没有感谢我的半点意思,我当然是有些感觉意外的,或许我也会停止给贫困学生汇款。这件事情对资助者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上的打击,而在这个时候,如果教育管理机构站出来说“我们的国家助学政策才是最好的”,我想,这样的言辞很可能会“伤及无辜”,民间资助者很有可能再次遭受情感打击,而且可能比第一次打击更加难以接受。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拿着“贫困生受资助不感恩”事件大谈政策“效果”,实有为某项政策的提倡者邀功的嫌疑,不管教育部做了多少工作,地方上贯彻得如何好,群众的眼睛是看得见的,完全没有必要一五一十地在全国人民面前列举出来。这和很多民间资助行为的“隐蔽性”相比,并不显得十分光彩,相反,倒是有点盛气凌人的感觉。说得更严重些,新闻发言人的说辞更像是在排斥民间资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危险信号!

民间助学和国家助学在客观目的上应该是一样的――为了能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对于乐善好施的民间助学行为,不管是任何个人和机构都不应该对其进行“效果”评定,首先是道德上找不出评定的理由,再者是法律上找不出评定的标准。因此不能说“好心人”断绝了资助行为,就“说明”。了另一种助学方式有多么优越,如果按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说法,银行曝光不还贷的大学毕业生名单,是不是就可以说“这正说明了民间助学的效果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