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效果,来自对教材的挖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效果,来自对教材的挖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和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专家和一线老师智慧的结晶,阅读一遍就上课是不行的。老师只有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理清编者的意图,然后研究每册、每单元、每课时的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才能更好地利用教材,发挥它更大的功效。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商的变化规律。探索的是除法三个规律:一是当被除数不变时,商如何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当除数不变时,商如何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三是商不变性质。其中前两个是商的变化规律,第三个是商不变性质。这三个规律都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规律,尤其是第三个商不变性质,是今后学习分数的性质和比的性质的重要基础。

初次教学过程:

规律一:

2

学生计算200÷ 20 =

40

学生填后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了,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逐渐变大,商就逐渐变小。

生2:我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乘上什么数,商就除以什么数。

生3:也可以这么说,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几倍。

生4:除数变大,商就变小,有相反的关系。

……

问: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没发现)

归纳板书为:规律一: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几倍。

规律二:

16

学生计算:160 ÷8=

320

教学过程同上。

归纳板书:规律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也扩大几倍。

规律三:学生填表

被除数 14 140 280 560 5600

除数 2 20 40 80 800

学生填后讨论:

学生汇报:

生5:变化规律是: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也乘这个数,商不变。

生6:我还发现反过来的规律呢,也就是从后面往前面看,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也除以这个数,商也不变。

学生纷纷点头称是。

归纳板书:规律三: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除数也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不变。

师问:刚才上面的两个规律有没有相反的规律呢?

学生都说有

回头补充两个规律的相反面,板书挤在之前的规律下面,字太小,看不清。

……

课后,从学生作业情况反馈,我知道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千智一失,百密一疏。虽然课前已努力备课,但没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没有做到钻研教材。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不够理想,一是教学规律一、二时都没有适时引导学生概括出相反情况;二是乘或除以一个数,这个数是“0”的特殊情况没有学生发现,当时为了赶任务,也知道那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没有提出让学生讨论;三是整堂课学生练习的机会很少,导致家庭作业错漏较多。我觉得要反省自己了。

第二次面对教材,我陷入了深思:我拿什么教好我的学生?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要求老师挖掘教材,用好教材,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更顺利地到达知识的彼岸。我决定先从研究、挖掘教材开始。通过多次研读本节教材,本课教学内容,回忆前一章学习的积的变化规律,联系六年级学习的比的性质,还看了几篇名家的教学设计,加上之前自己的经验教训,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再次教学策略:

1.分课时教学,让规律更条理化

书中的三个规律是编排在同一个例题里的,但我根据实际,改分为两个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先教学商的两个变化规律,第二课时再教学商不变性质。这样安排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这样安排,教学时间从容,更能注意到细节,也就更容易出彩。如:教学完商的两个变化规律之后,我会让学生把板书在黑板上的两个规律进行对比,同时配合提问:“商变化了吗?随着哪个数变化、怎样变化?”学生经过对比总结,透彻地理解了:“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扩大而扩大,缩小而缩小。”和“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扩大而缩小,缩小而扩大。”这时紧接着安排一次对应的练习,学生印象更深刻。如果像我之前把三个规律安排在一个课时教学完,虽不是走马观花,但也无暇顾及这些细节,效果自然逊色多了。

2.给教材留白处补充,让规律内容更丰满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来不得半点马虎。教材受篇幅的局限,三个规律都只呈现一面,而另一面需要我们老师去挖掘。部分教师在教学三个规律时,由于受阅读习惯的影响,或者备课不深,只看到规律的一面,如教学“当被除数不变,商如何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时,多数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了“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几倍”这一面,到此就戛然而止,忘了这一规律的相反面。等到他们醒过来时再亡羊补牢,学生已不在这个学习点上,明显感到牵强附会,效果会事倍功半。到这节骨眼上,如果老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说:“除数缩小了,商会有什么变化呢?”然后自下往上引导学生观察,猜测,相信学生也会很快概括出这一规律的另一面,然后老师一并板书出这一规律的两个方面,接着对比着朗读,体会每个规律的两个方面,最后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概括成规律。其余的两个规律也要进行类似的补充教学,这样的教学会让我们的学生对规律的理解更丰满,思维更缜密。

3.创设生活情境,让枯燥计算情趣化

在我看来,计算题最简单,不像别的题目要大费周章去思考如何动笔。但是我教的学生出乎意外的大多不愿意做计算题,也不愿意上计算教学课。所以教学计算课时,我得花心思去找情境,找那些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像这三个规律,我不再以枯燥乏味的计算题或表格出现,而是将其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猴子分桃情境,24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几个?平均分给4只猴子呢?6只猴子呢,8只,12只呢?然后让孩子去观察,猜测、验证。由于情境是学生熟知的,很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学生很快得出:“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扩大而缩小”这一规律。

4.多举例子,让学生在说中深刻感悟。

在引导学生复习第三章“积的变化规律”基础上,学生对乘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有了记忆,部分学生能够很快把知识迁移过来,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及时或不会迁移过来,因此,不能让一部分学生的回答来代表全体学生,而是他们说过之后,多让其他的生学说说相关量的变化规律。先是同桌互相对说,再全班说,说的时候可以先让他们按照固定的格式:如被除数不变,除数由( )变成( ),扩大(或缩小)了几倍,商( ),这样的话。多比较几题,多说几遍,中下游学生的印象也就深刻起来。

5.“0”的探讨,让规律更完整

我班的学生,要求他们自己发现“0”这个数的特殊性比较困难,我想在三个规律都学完之后,再引出“0”这个数比较合适。我引出的方法是老师提问,学生举例,如:假如被除数扩大或缩小0倍,商有什么变化?你能举例算出结果吗?学生通过举例,很快得出结论:三个商的变化规律都应该在无“0”的前提下才成立。这样的安排,学生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效果更好。

由于对教材理解透彻,对学生基础了如指掌,我教学起来游刃有余,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很快,两节课上完了。从课后的作业看出学生对“商的变化规律”掌握很好。由此,我深深地感悟到:钻研教材,深挖教材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