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高职有效衔接,构建现代聋人职业教育体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高职有效衔接,构建现代聋人职业教育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聋人中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终结性教育。如何打通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通道,实现聋人中职教育向终身性教育转化,构建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值得深入探究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办学途径、招考方式、课程设置等角度,阐述了对聋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聋人 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衔接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42-02

聋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聋人职业教育中两个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职业终身教育体系。可见,实现聋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构建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成聋人中职教育由终结性教育向终身性教育转化,实现聋人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新时期聋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 理想的职业教育体系

从宏观来看,中职教育是高职教育必需的学习准备,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延续和提升(高职教育还可以向本科以上层次延伸),和普通教育一样,它们自身构成牢固的链式结构,具有与普通教育平等的地位,在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事实上,缺乏高职牵拉的中职教育是“断头”教育,缺乏吸引力;而缺乏中职教育为基础的高职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其专业教学是零起点,培养的毕业生充其量也只能掌握“高等的文化理论+中等的专业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在中职毕业生已有的专业技术基础上予以提高和深造,才能实现“高学历+高技能”的培养目标。

但在宏观教育制度和特殊职业教育的现实之下,聋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仍处于困境之中。

二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

聋校初中毕业生一般面临两个选择――中职或高中。这一划分基本确定了学生以后的去向。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三年后直接参加工作(比如连云港特殊教育中心的缝纫专业毕业生100%直接参加工作)。虽然高职院校招生条件中规定凡是“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的聋生均可报名,但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中职毕业生无论是在高职入学考试报名还是在录取环节都占相当低的比例。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来看,报名参加入学考试的学生中中职毕业生不足8%,而最终被录取的学生中中职毕业生大约只有3%,其余近97%的学生均来自聋人高级中学。可见,本应是高职院校主流生源的中职毕业生却难以进入高职院校接受教育,高职与中职的衔接上出现严重错位。

三 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可供选择的专业少且集中

综观目前培养高职层次聋生的七所院校(中州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广州大学、浙江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我们发现其设置的专业基本集中在艺术设计、计算机和园林三个方向。这种专业的设置不能说不是出于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的专业设置并未考虑不同职业或不同层次间的专业衔接,这就使得有的专业(如酒店管理与服务)的聋人中职毕业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或相关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

客观地讲,由于近些年就业的压力,听力障碍学生所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不得不频繁地变动专业。虽然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表示“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与衔接”,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指明了大方向,但对一些具体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仍然没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意见,高职院校很难开发出与中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专业和课程。

2.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重文化轻技能

目前聋人高职院校单考单招主要采取“3+X”的考试形式,其中“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X”是指综合专业课,这样的考试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考试内容中文化课占很大比重。鉴于目前中职的生源情况,他们在与高中生的竞争中势必处于劣势,如果要改变这种劣势,就必须着力加强文化课的教学,必然削弱专业技术的学习,如此一来就偏离了职业教育本身的功能,得不偿失。权衡利弊的最终结果就是中职院校许多技能好且有意升学的学生因为文化基础差而不能升学。

3.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未能突显层次差异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高职教育在高新技能知识、管理能力、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要比中职教育要求更高,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对于中职毕业生而言,高职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获取大专学历,还有对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就业质量寄予较高的期望。但现实中,相近或相同专业的中高职教育并未显著体现有层次的培养目标。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聋人高职院校由于生源大部分是没有专业基础的高中毕业生,加上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匮乏,经过三年高职的学习,除了提高文化知识外,专业技能训练方面甚至还出现与中职学校“倒挂”的现象。中职学生到了高职院校却学不到预期的知识和技能,“投入”与“产出”的匹配度不高,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占得优势,所以高职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吸引力。

四 解决的办法

1.拓宽办学途径,打破中高职藩篱,打破普教与特教藩篱

残疾人要立足社会,不仅需要一技之长,还需要提升学历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这是长期以来社会各界的共识。而如何做好残疾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搭建残疾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使他们从单纯的中级技术人才向既有职业技能又有理论知识的复合型高级技能人才发展,却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构建中高职“对口”的专业。

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市盲人学校的做法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视角。南京市盲人学校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创办的中医康复保健(针推方向)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医针推保健人才,学制三年,学完规定课程,考试合格后,颁发南京市中等专业学校中医康复保健(针推)专业中专毕业证书和中级保健按摩师职业资格证书,符合条件的可升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盲人大专班继续学习。这种试行中高职连读教育的政策,是探索残疾人中高职衔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子,它打破普教与特教的藩篱,是构建残疾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突破,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实现职业教育优秀人才梯队建设创造了良好机遇。虽然目前大面积推广较难,但这样办学方式下中高职之间无障碍的沟通,证书的有效认证都为聋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参考。

2.改革考核方式,重视专业技能,重视资格认证

尽管目前聋人中职毕业后升学的比率还很低,但高职院校招收专业对口中职毕业生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对口升学能沟通原来中职、高职的两条支流,真正体现建立职业教育“从初级到高级”体系的意图,意味着两者真正意义上的衔接;另一方面,也只有如此,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实现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反过来有了有效可行的升学途径,也就改变了中职“终结型”教育的性质,这对于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增强办学吸引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改革现行入学考核方式势在必行。

聋人高职院校招生应当突出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考核,其内容和难度应与对口中职专业的教学水平相当。文化课考试的难度和所占分值比例不宜过高,以具有适应高职学习的基础为准。国家在高职招生考试的标准上要有原则要求并予以宏观掌控,在坚持标准和规范化的前提下,可以给予地方学校更多的自。招生时间可以更加灵活,招考方式由地方决定,可以试行临近专业联招或学校自主招生。对取得够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应考试成绩的,可以折算计成入学考核成绩,达到标准的可以免试入学。

3.优化课程模式,依托职业活动,渗透理论知识

中国聋人高职院校生

源结构复杂,既包括中等

职业学校毕业生,又包括

聋人高中生(占绝大部分)。

如此便导致了各高职院校

在课程开发时忽略了与中

等职业教育的衔接,而一

般采用三段论式课程安排,即第一二学期文化课,三四学期专业课,五六学期实习、实训。由于听力缺失,致使聋人的语言理解力受限,这样课程的起点与中职生生源的基础素质和特殊性不相适应,同时也和职业教育的根本相悖。为了递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妨采用以职业行动为核心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从纵向上看它是一种建立在前一层级职业教育基础之上的提升教育,横向上来看它是以职业行动为中心,通过选定有效的训练任务,循序渐进地开展相关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

4.完善评价体系,有效开展职业分析,灵活进行资格认定

通过权威机构对特定职业和职业群进行系统分析,以明确该职业对从业者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在后期教学过程中,教师及相关部门结合从雇主处获取的相关信息,对聋生学习的进展和效果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在此基础上为学生量身打造更灵活、更开放的个性化教育制度平台。只要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累积到规定的职业能力,就可以毕业或申请免修。这种不受时间限定、不受课程束缚的灵活测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职生的优势,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得他们能更好地适应高职课程。当然这不仅需要职业院校的努力,也需要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做好这一衔接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获得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与提升就业与创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启定.对口招生: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J].教育发展研究,2003(7)

[2]刁春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