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美育方法论浅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美育方法论浅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的教育。其中,由于美育在其他几方面都有所渗透,因而美育的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语文学科,由于其学科特点,它已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了。文学作品是语文篇章的主体,其中丰富而多彩的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学生,这也是由学生构成的审美主体的强烈心理期待造成的。因而加强美育功能已经在语文界取得了共识。但是,究竟怎样进行语文美育呢?这个问题在语文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十分繁杂的系统工程,因而针对语文美育,我们有必要在方法论上加以探讨,这是语文美育关键之所在。

一、用直观性、对比性原则进行美的形象教育

我们知道,美是靠形象来表现的,形象是美的载体,作家运用语言文字创造出具体可感的形象,在艺术上已经成为一种“完型”,成为审美客体。教材中所选的篇章无疑都具有这个特点。能不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审美客体的形象美,除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外,更主要的是需要教者采用直观性原则,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去理解、想象、丰富作者笔下的美的形象,使之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这主要应从语言文字入手,抓住语言的色彩、顺序、照应等技巧方面进行仔细揣摩,从而使美的形象处于纸面,化于心中。如朱自清的《春》中草的鲜嫩闪光,花的争奇斗艳,风的温柔亲切、缠绵多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山是秀气的,水是清亮的,风是温暖的,雪是充满柔情的。自然景物的依次出现给人视觉以层次感、顺序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形象之美。只有通过切入文字的直观性诱导,才能使学生在大脑中复现这种形象美并得到审美的愉悦。

在鉴赏形象之美时,还应注意运用对比性原则,特别是相关相近的美的形象。同是写秋天,峻青的《秋色赋》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在秋景的描写与抒发上风格迥然不同。通过对比,能加深学生对这些美的感知与鉴赏。这是对比性原则应用的一种情况。另一种是美丑形象对比。不可否认,美总是作为丑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文学作品中也总是通过“丑”这种“反美”的刻画来反衬人们意欲追求的美。辨识这种情况,尤其需要对比。文学画廊中丑的形象,如套中人别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等各有其特征,绝不是一个平面上的人物形象。而《巴黎圣母院》里那个外表丑陋而内心善良的撞钟人加西莫多则又是在美的和谐原则上的艺术突破,只有通过对比才能体味到。

二、把朗读放在美的情感教育的首位,以说促写

审美活动实质上是审美主体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去感受美并与内在的情感因素产生共鸣的过程。因此,欲使学生产生审美情感,就必须让学生发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这就需要教者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把字词句中蕴藏的情感因素细腻地传达给学生,使其沉浸于美的情感意境中。发掘情感因素的最好的办法是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之中。如指导学生朗读朱自清《春》的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时,点拨学生“盼望着,盼望着”用渐强的语气,渐快的语速,抓住一个“急”字,而“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则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去读,突出一个“缓”字,并用重音强调“来”、“近”二字。这样,虽是仅仅两个片段的朗读,已完全可以使学生进入春天将来时的人们共有的那种欣喜、兴奋、期盼之情,更会如作者一样向往春天,渴望美好生活的到来,从而升华为一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在朗读中应始终强调大脑内部语言的重构,从而启动想象力与联想力,搜寻已有信息,感知新的形象。注意不能为美而美,历来朗读强调的声情并茂,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感知美、鉴赏美已经使学生的审美力达到了一个高度的话,那么创造美则是审美的最高层次。反映在语文教学中的四个内容中,主要是通过作文检验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这就涉及到几个方面之间的互促作用。以往更多强调的是阅读与写作间的关系,这是正确的,但是又不可忽略说话对于写作的影响。写作是内部语言外化后的再整理,而内部语言外化过程实际上就是说话,反映在语文美育中就是朗读。朗读造成了学生语感的生成,客观上又成为创造和检验自己作品的审美尺度。

总之,语文美育的功能十分重要,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语文美育的方法也十分丰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相信这方面会越来越能引起语文同仁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