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与“真”形影相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与“真”形影相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济慈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时期一位毋庸置疑的重要人物。他被誉为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诗人。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富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颂诗堪称是他最为成熟的作品。他的一首闻名遐迩的颂诗《希腊古瓮颂》向我们表达了他的美学思想,“美即真,真即美。”他的诗歌充分展现了美得永恒魅力,以及美与真的紧密联系。这一美学观尤为世人关注,争论不休。本文就诗人所主张的美、真以及美与真的关系,结合他的《夜莺颂》、《忧郁颂》及《希腊古瓮颂》来分析其美学理念的体现。

关键词: 济慈;美学理念;美;真

引言

正如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一样,济慈堪称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不可争议的诗坛巨匠。作为一位总是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诗人,济慈一生创造了许多诗篇,包括:抒情诗,叙事诗,等等。颂诗被誉为其最重要,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闻名遐迩,广为流传。“美的永恒魅力以及美与真的紧密相连”一直是其诗歌的永恒话题。他的诗篇意境唯美,内涵丰富,总能赋予人一种美的享受。他集“美”与其颂诗之中,并通过美来表现真,通过真来折射美。济慈在其毕生之年将其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写作上,并对什么是美,怎样才能获得美以及美与真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探究。笔者认为,其鸿篇颂诗中无不渗透着“美”与“真”的形影相随,内涵深邃,发人深思。

一.美-现实的影子

济慈毕生都在追求美,然而他从未让自己脱离真切的社会现实这个根。他的诗篇以感官美著称,同时美的背后无不蕴藏着真切的社会现实。诗人认为,美与真如影随形,密切相连。正如其在《希腊古瓮颂》中向世人传达的那样:“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在他看来,美源自真实的社会现实,并孕育在万事万物之中。同时,真切的社会现实中也蕴藏着永恒的美。万事万物都赋予了美的属性,真的本质。他认为,“美即是真”指的是:美源自真真切切的生活,是经过与一切丑陋邪恶现象斗争,历经种种磨难之后思想上的升华,从而达到艺术上的巅峰。在诗人看来,在真切的社会现实这块土壤中只有用心去感悟,切身去体会,再赋之以艺术的形象,方能产生美,达到艺术的巅峰,进而塑造出永恒之美。他的颂诗中充斥着浓浓的苦涩味,冥思遐想中又颇具沉沉的现实感。

诗人在其《希腊古瓮颂》中面对着一件艺术品沉醉了:

你-“宁静”的保持着童贞的新娘,

“沉默”和 “漫长”领养的少女,

山林的历史家,你如此美妙的叙讲

如花的故事胜过我们的诗句:

绿叶镶边的传说在你的身上缠绕。多么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诗人凭借其艺术灵感和遐思将这令人神往,美妙的田园生活巧妙地捕捉,并定格为瞬间,永恒。然而正当大家都沉醉在这瞬间,这永恒之美时,诗人却向我们道出了这令人迷醉神往的艺术品背后那沉甸甸的现实:

大胆的情郎,你永远得不到一吻,

虽然接近了目标-你可别悲伤。

这是一首苦涩的恋情诗。一对热恋的年轻人却无法实现彼此渴望的热吻。即使是永恒的相恋,可对他们来说却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无奈又如何!

小城啊,你的大街小巷将永远的,

寂静无声,没一个灵魂会回来

说明你何以从此变成了芜城。

正是诗人的那种对尘世的苦难感,才使得这首颂诗意境深远,撩人深思,千古流传。也正是这首充满苦情味的恋歌和那悲壮苍凉的古瓮使我们享受到了艺术境界的极致,领略到了那尽善尽美的永恒。“美”与“真”的如影随形就这样在这位学富五车的诗人笔下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二. 现实中追寻“美”的踪影

如果说诗人的《希腊古瓮颂》是从永恒的美中反映其背后那沉甸甸的现实,那么《夜莺颂》,《秋颂》,《忧郁颂》便是诗人在真切的现实中凭借其精湛的艺术手段和超凡的想象力来追寻美,体验美,塑造美:

不啊!不要到忘川去,也不要拧绞

根深的乌头,把它的毒针当美酒;

面对忧郁时,诗人并没选择去往“忘川”,而是直面勇敢应对它,用心体会和感受它,于是吟出了这千古绝唱-《忧郁颂》。当忧郁感突然降临之时,诗人竟发现了诸多绚丽的意象,赐予了读者极大的:

但一旦忧郁的意绪突然来到,

有如阴云洒着泪自天而降,

云雨滋润着垂头的花花草草,

四月的雾衣把一脉青山隐藏;

你就该让哀愁痛饮早晨的玫瑰,

或者饱餐海浪上空的彩虹,或者享足姹紫嫣红的牡丹。

如若不是诗人善于寻求美,又怎能在忧郁中感受到那么绚烂的风景,捕捉到那么清逸欢快的心情?关键在于诗人始终相信忧郁虽然总是会被悲伤包围着,但它能帮助抚平人的心灵创伤,能够带给人们灵魂深处至善至真的高尚“美”。 就在此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向我们颂出了其主旨:

隐藏的“忧郁”有她至尊的神龛,

虽然,只有舌头灵,味觉良好,

能咬破“快乐果”的人才能够瞧见。

在《夜莺颂》中我们依然可以觉察出诗人在现实中追寻美的踪迹。诗人并未完全沉浸于迷幻遐思之中,相反却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意识到现实的真切性。正如其在该诗的结尾部分所说的那样:

失落!啊,这字眼像钟声一敲,

催我离开你,回复孤寂的自己!

再见!幻想这个骗人的小妖,

徒有虚名,再不能使人着迷。

随着夜莺那美妙的歌声逐渐消逝之后,诗人开始将自己带回到那真切的现实中去,并反思自己:

再见!再见!你哀怨的歌音远去,

这是幻想?还是醒时的梦寐?

生活在一个充满悲伤,痛苦和压迫的世界里,诗人并没有陷入在自己塑造的感性美之中,而是清醒过来,选择让灵魂去经受生活挫折的洗礼。这一鼓舞人心的收尾不正是生动反映了他的美学理念:真即是美。

三.结论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一美学思想一直是济慈诗歌的永恒话题。诗人济慈倾尽一生短暂的年华去追寻美,同时也始终不忘却那美的背后现实基础。他总能够在社会现实这块肥沃的土地里捕获艺术的灵感,吸取“美”的养料,创造出最高境界的美。“美”与“真”的形影相随就这样在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妙笔生花之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现如今,美与真的辩证关系对我们广大学者而言不无研究价值。

作者: 蒋维金,安徽巢湖人, 出生年月:1988-04-15, 学位:硕士, 研究方向:英语文学及文化, 单位:浙江温州大学

参考文献

[1]屠岸,《英国历代诗歌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王佐良,《英诗的境界》。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