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银保联姻”破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银保联姻”破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备受关注的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开闸问题,日前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1月22日,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宣布,经国务院同意,双方已签署《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

银保获准相互投资

根据《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符合有关规定及有效隔离风险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和商业平等互利的原则,可开展相互投资的试点。据称,银监会和保监会在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投资所涉及到的准入条件、审批程序、机构数量、监管主体、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程序及信息交换等六个方面达成一致意见,明确了两家监管机构的分工和责任,确立了审慎监管的基本原则,对加强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配合,确定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的程序,明确信息交换的内容、方式和渠道等方面进行了监管约定。

双方有关负责人表示,《备忘录》旨在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健全监管协调机制,规范银行业和保险业之间开展深层次合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跨业监管的有效性。《备忘录》的签署,是银监会和保监会为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配合的重要举措。今后两家监管机构将按照《备忘录》的约定稳步推进相关工作,以保障银保深层合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双方强调,加强跨业监管合作是落实总理关于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健全监管协调机制指示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发展到当前阶段对加强监管提出的迫切要求。银监会与保监会的进一步合作,将有效规范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对现有金融资源的整合优化,增强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和防范风险能力,将对银行业和保险业以及整个金融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尽管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投资的禁令已经解除,不过目前尚未开始进入操作阶段,因为银监会和保监会下一步还需要制定相关实施细则。

有关人士表示,目前还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在实施细则出台前,还有一些流程要走,今年内能否实际进入操作还很难说。

据了解,银监会和保监会于去年联合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问题的请示文件。请示文件中并未具体提及银行发起设立保险公司的事项,只是就银行投资参股保险公司予以准许。也就是说,银行投资新设保险公司是否“通过”范围之内,目前还是未知数。

诸如投资比例上限是多少、具体投资有何限制等问题,是银行投资保险公司的核心所在。有关人士表示,请示文件中并未提及银行投资保险公司的具体比例,由于涉及银行和保险两个领域,因此比例限制等具体事项仍需依照保险及银行相关法规而定。而按照保险公司相关股权管理办法规定,单一企业法人投资一家保险公司的股权比例不得超过20%,且具备成立3年以上、财务状况良好、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等硬指标。

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资本联动最早由保险公司开始“破冰”。2006年9月,保监会出台《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允许保险机构投资境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未上市银行的股权。截至目前为止,中国人寿已投资了广东发展银行,平安保险则并购了深圳商业银行。

据知情人士透露,银监会与保监会签署的《备忘录》中仅涉及一些银行投资保险公司的内容,但核心内容仍以加强银保深入合作为主。

近年来,银行对于设立保险公司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保监会透露,几乎所有大型商业银行都曾经向保监会提出过设立保险公司的申请,但苦于没有相关政策,目前没有一家正式获批。

最近签署的《备忘录》,原则上为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放行,试点范围为三至四家银行。

一位商业银行负责人透露,目前哪些银行能够进入试点范围,监管层并未明确,但是各大银行肯定都在积极争取。

目前,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都锁定了保险公司股权收购的目标。倘若一切顺利,2008年有望掀起银行收购保险公司的第一波浪潮。

银保抢试点第一杯羹

尽管银行入股保险公司的诸多细节仍未敲定,但难挡银行参与投资保险公司的热情。

银监会有关人士表示,目前银行入股保险最多是四家试点,每家银行只允许投资一家保险公司,或寿险或财险。具体投资细则不会公布,银行投资保险公司已得到政策许可,下一步要看银行正式申请获批的实例,基本是一事一议。

其实,无论哪家银行在投资保险公司上拔得头筹,由于银行自身具有的渠道及资源优势,都足以对现有的保险市场及竞争格局形成一定冲击,尤其是对银保市场的影响最为明显。

银保合作在中国有多年历史。截至去年3季度,全国有银行类保险兼业机构近8万家,占全部保险兼业机构比例超过50%;在全国总保费收入5327.92亿元中,银行类保险兼业机构保费收入1006.45亿元,占全部兼业机构保费收入的61.49%,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18.89%。

目前已有一些银行在积极行动,争夺试点名额。其中,交通银行已正式向监管部门上报方案,拟收购中保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51%的股权。而北京银行工作人员称,该行很早时已就此向监管部门提交了一些情况报告。

据了解,交通银行被传正与中保康联进行谈判,有望购进该公司50%以上股权,交通银行已正式向监管部门上报了方案,其拟收购股权来自中保康联现有大股东中国人寿。而北京银行拟收购ING集团在太平洋安泰保险公司的股份。尚处于改制过程中的中国农业银行,也有意向收购一家小型保险公司的控股股份。还有消息称,工商银行可能参股中保国际,民生银行与民生人寿关系“暧昧”。

交通银行在综合化经营推进方面更是走在其他银行前面,目前已拥有基金、信托、金融租赁牌照。显然获得全面金融牌照是交行的终极目标,目前除了欲收购保险牌照外,据报道称交通银行正欲通过旗下信托公司交银国际信托收购一家券商的股权。

而组建新设合资保险公司也是不少银行的计划,建行一直有意跟平安保险组建合资保险公司,此前交通银行也曾有意新设一家保险公司,不过可能由于政策因素目前交通银行又将计划改为收购一家保险公司。

在紧缩的信贷政策下,主要靠“利差”吃饭的国内银行业如何拓展盈利新渠道?

而保险行业的丰厚利润恐怕也是商业银行积极进军保险行业的一大原因,尤其在目前信贷紧缩,银行纷纷谋求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情况下,各家银行对参股保险公司更是兴趣浓厚。

不论是银行参股保险,还是保险参股银行,对比其他行业,银保之间既有的合作基础已经为双方未来的更高层次合作奠定了基础,政策闸门的渐次放开,确属众望所归。

银保之间是竞合伙伴

业内人士认为,在综合经营趋势下,通过银保交叉持股、并购,可实现银保之间高度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对这项政策的出台不仅会影响到银行与保险公司间合作的模式,更有可能对未来银保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垂涎保险业务已久的商业银行来说,允许入股保险公司试点,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在2008年货币政策紧缩的大环境下,信贷投放将紧缩,加之银行来自存贷利差的收入空间将逐步缩小。因此,银行对于中间业务收入及多元化业务收入的需求更为紧迫。或许这也成为银行投资保险公司在此时获准的契机。

事实上,保险业务的已经成为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来源,保险业的飞速发展为商业银行创造了巨大商机。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史建平教授认为,目前银行和保险交叉的产品已有很多,允许银行投资保险公司将使银保合作迈向新的层次,有利于组合型、交叉型银行产品的设计和销售,满足客户逐渐多元化、复杂化的金融需求。这对于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展银行的客户群体和盈利增长点,改善银行的业务结构和盈利结构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银行投资的开闸将成为保险公司扩充资本金的又一有效渠道。目前,保险公司如果希望扩充资本金以进行企业基础建设或是提高偿付能力,那么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保费收入、发行次级债以及上市。但是保费收入依靠经营业绩,次级债的发行需要通过银行审核,上市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吸引银行这样的优质股东进入保险公司有着巨大意义。

事实上,银保市场一直是各家保险公司的必争之地,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银行类兼业机构录得保费收入1006.45亿元,占所有保费收入的20%左右。但这种关系还属于较低层次的合作,保险公司寻求的就是银行的销售网络,银行赚取的也只是佣金。这意味着银保合作将从原来松散型的合作拓展到以股权为基础的紧密型合作。

从目前已有的案例来看,招商银行方面只其拥有股份的招商信诺的保险产品。那么这是否会影响到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模式呢?

有人持乐观态度,毕竟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中企业规模两极分化比较严重,银行的投资不会出现一窝蜂的现象。另外,银行投资保险公司,目的不仅仅在于拓宽业务渠道,还在于财务投资。为了保证银行股东利益最大化,银行的经营必然会按照最赚钱的模式去发展,决不会轻易放弃某个银保合作伙伴。

一旦银行入股大型保险公司,那么小型企业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原本银保合作中,小型保险公司就处于弱势地位,一旦银行入股大型保险公司,就会给小型保险公司更多的压力。

中小型保险公司,或那些主要依靠银保渠道的保险公司必须寻找新的定位,在产品和服务上创新,否则会受到较大压力。

而国外经验表明,出于自身发展战略、经营效益、资本运营等方面的需要,银行业和保险业有开展相互合作的需要,而且二者的合作是双赢,显然银保关系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

银保合作能在短时间内使保费规模快速增长,但其中可能出现垄断经营情况。一旦银行与某家保险公司实现合作,一定会将银行的客户资源更多地提供给合作方保险公司,这就造成行业的垄断。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银保合作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监管机构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定准入制度、加强监管协作、强化风险监管,才能真正保证银保资本合作的顺利发展。

不可否认,在金融业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下,金融业日趋明朗的综合经营趋势,将进一步考验监管机构在分业监管体制下如何建立起多层次的监管协调机制,既能在事实上发挥防火隔离的作用,又有助于提高监管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