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村落公共空间位置与功能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村落公共空间位置与功能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应用社会学的概念,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为例,对其公共空间的位置和功能进行分类和研究,提出建设和改造的积极方案。

【关键词】公共空间;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半积极半消极空间

村庄,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有机体,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联与人际交往的结构方式,当这些社会关联与人际交往的结构方式具有某种公共性并相对固定下来时,便构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

当我们将社会学的“公共空间”概念纳入建筑学领域的公共空间形态的研究中时,我们可以将公共空间形态分为积极的公共空间、消极的公共空间和半积极半消极的公共空间三种类型。当一个公共空间一直是人们进行某种公共性人际交往活动的场所,并且得到了几乎所有村里人的共同的心理认同时,我们将它称为积极的公共空间;而一个公共空间以前曾是人们进行某种公共性人际交往活动的场所,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人们在其中的公共活动逐渐减少,但这个场所依然留存在村里人的记忆中,我们把这种场所称为消极的公共空间;如果一个公共空间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是人们进行某种公共性人际交往活动的场所,而在另外一些时间段里挪做它用,我们称之为半积极半消极的公共空间。

而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作为我们贵州的一个生态博物馆村落,同样也存在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和半积极半消极的公共空间

1 积极的公共空间

1.1 村口的水井

虽然村里已经牵通了自来水,但是人们还经常到这里来洗菜之类的活动。虽然水井的卫生已经不及从前,值得庆幸的是生活垃圾还没有流散到这里,水井里冒出来的水还是很清洁的。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里已经有了逐步走向消极公共空间的趋势。

1.2 村里的休闲广场

这是一个多用的广场,广场边上安装了篮球架,让人们在闲暇时可以在这里打篮球。村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召开集体大会,就可以在这里聚集。

因为在休闲广场的边上就是居民管理中心,另一边是村里的小径,剩下的两边有石头修葺的台阶,用来供人们观看打篮球和休息的,过节的时候村里的人也会在这里举行民族活动。

1.3 武庙前的聚集空间

这里是村里的一个道路节点,一条路通向码头,一条通向高处的居民区,另一叉则是通向村口。在这里,有一个小卖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在这里买到,小卖部门面旁边的建筑立面上贴有村委会或者是镇上的通知和相关政策。

1.4 公共卫生间

村内公设了两处公共卫生间,平时村里的人和外来游客都可以免费使用,而且平时有专人打扫。

1.5 屯墙拱门

镇山村分上下两寨。上寨是古屯堡区,民居均建在屯墙内,屯墙的拱门,承载着村庄的很多的历史与故事,上寨在屯墙内,下寨在屯墙外。在这里一个小花园正在修建,种上了好几种植物。人们可以在这里聚集休闲。拱门则成为连接上下寨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成为小孩子嬉戏玩耍的地方。

1.6 码头

这里是连接镇山村和李村的唯一通道,人们可以从这里划船到达李村。村子里的部分田地在水库的对岸,村民们必须乘船才可以到达,所以码头成为了村里面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场所。湖边有一条宽约两米的沿湖小径,用于湖边住户的交通,也作为游客观光水库的平台。

1.7 码头上面榉树下的小广场

榉树的树枝能够覆盖的面积很大,加上这里离水面比较近,空间比较开敞,空气相对比较好,人们可以在这里休闲乘凉。

2 半积极半消极空间

村口的停车场

这个停车场主要用于外来车辆的停泊。双休日里,镇山成为了城里人们和外来游客的周末度假的场所。停车广场的规律是这样:星期一到星期五是孩子们的玩耍场所――积极空间;星期六到星期天,停车场――消极空间。这是一处公共空间中的灰色界域:积极性和消极性、丰富性和单一性似乎可以同时存在。而作为这一空间转换的主角――孩子,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便完成了对这个场所的“心理重构”,即停车场消失,“儿童乐园”出现。

3 消极空间:

3.1 武庙

镇山村的武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这里是镇山村成为生态博物馆的一个原因,但这里平时都是关闭的,估计到以后就只是一个装饰了,村里的人们到以后也许就不会知道这里的历史了。

3.2 约翰杰斯特龙树纪念广场

约翰杰斯特龙树是为了纪念挪威的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而栽种的。但是由于位于该村的山顶,所以平时村民基本不会到这里,只有外来的游客在环形屯墙是才会到这里。

3.3 银杏古树下

这棵银杏古树位于村屯墙的一个端头处,设置有一些石桌石凳,可供人们休闲。但是这里离村里面的住户有点远,平时村民们都很少到这里来,因而多数时间这里是很冷清的。

4 小结与思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在镇山村已经变得很商业化,很多民俗的东西也已经越来越少了,而且已经逐渐的表面化。

村庄里面的消极空间过多,很多都只是为游客来村里面游玩才设置的,对村里的人们没有多大的作用。我们认为应该对这些消极空间进行改造,让他们变得活泼起来。比如博物馆,就应该每天都开放,然后增加一些供人们每天可以阅读查看的一些资料,增加人们的交流,同时也增加博物馆的活力,让博物馆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地方。同时增加村里的人们对村落历史的了解,更加方便游客对这里的了解。再者应该加强对古迹的保护,现在村里面的很多东西都已经被改造过了,我觉得要对古迹进行翻新是可以的,但是应该保持它原有的风貌。

参考文献:

[1]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 贵州省旅游文化研究传播中心:贵州古镇名寨,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

龚(1974年12月― ),男,贵州大学土建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周慧(1975年2月― ),女,贵州大学土建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项目来源:

贵州大学校立项目 项目编号:X1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