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信息化促进西部义务教育薄弱校跨越式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信息化促进西部义务教育薄弱校跨越式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颁布的《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化问题是我国未来10年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薄弱学校改造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学校两方面的共同努力与积极配合。在政府承担起解决薄弱校办学条件、师资配备责任后,薄弱校应该做什么?特别是,在今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情况下,薄弱校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应该如何强势崛起,这是每一所薄弱校应该很好思考的。

一、薄弱学校

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抉择

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城市的薄弱学校在20%~30%之间,有的甚至达到40%”,在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所占比例则更大。这些薄弱学校的长期存在及其不能有效地改造已经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我国教育未来10年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规划纲要把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为我国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我国薄弱校发展的最大政治保证与动力源泉。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化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影响,人类社会走到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薄弱校要想快速发展,必须跳出简单模仿、学习传统名校的做法,确立创新发展思路,直接构建信息化社会学校教育模式,这也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所倡导的。在这一转型进程中,薄弱校同名校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甚至由于没有传统名校的包袱而具有更大的变革优势。薄弱学校可以利用人类最先进的技术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顺江学校的二次发展抉择

如果说成都市高新顺江学校(以下称顺江学校)从成立到现在短短4年里就硕果累累,成为一所远近闻名的百姓心目中的名校,实现了第一次跨越,那么,学校现在正蓄势待发,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在教育教学品质上的第二次跨越。

第一次发展。顺江学校是一所由4所乡村学校合并,2006年建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09年秋季正式开办高中,定位为十二年制的学校。建校之初,学生人数众多,生源复杂,良莠不齐;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观念滞后,少数教师思想僵化、不思进取。面对如此状况,学校领导敏锐地认识到,德育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学校确定了走由“外显”发展到“内涵”发展的道路,树立了“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理念,从“文化、和谐、规范”六个字做起,从老百姓能够看到、师生能够做到的一点一滴做起,树立良好校风、班风和学风。从第三学期开始,又走上了探索“四化”德育及“四、三、二、一”教学管理模式的道路。建校仅4年,学校克服了重重阻力,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好学校。

二次发展。顺江学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校领导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工作中仍有一些困惑。比如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然而,二次发展的突破口选择在哪里?

成都市傅勇林副市长在对国内外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透彻思考后,提出教育国际化与教育信息化是成都市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两块短板,“是成都市教育现代化的瓶颈”的观点。这既提出了成都市教育现代化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指明了顺江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借助国际最先进教育理念、教学管理方法与技术平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跨越式发展,顺江学校与南非CAMI国际教育研究所合作,试图通过变革课堂教与学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三、以信息化促进

薄弱校跨越式发展的策略

1.政府应该鼓励、倡导薄弱校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从目前看,政府除了制定有利于薄弱学校建设的倾斜政策,像加大对薄弱学校的资金投入,加强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和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的倾斜外,更应该大力倡导薄弱校创新发展,发挥薄弱校后发优势,而不是重复别人的发展道路。

2.树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观念。如果将教育信息化比作一个人,那么他的两条腿一条是硬件,另一条是软件(教学系统)。仅仅为薄弱校配备信息技术设备和简单的教学资源(更准确地说是教学素材)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配备具有先进的理念、教学智慧、训练方法的教学系统,借助系统来提升薄弱校的教育教学品质。按照国际惯例,信息化投入30%是硬件,70%是软件。而我们国家一直存在着“瘸腿的教育信息化”现象,即只重视硬件投入,而忽视软件建设。这种“瘸腿的教育信息化”既跳不高,也走不远。

3.薄弱学校自身应该解放思想,奋发有为,在变革课堂教与学方式上走在名校前面。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基础建设”、“教学应用”阶段后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深度变革的要求,但多年来只是工具、设备在变,而教学的本质没有变,发展处于停滞、进退维谷的状态。突破这种状况需要打造新的教学形态与教学模式,以发挥其特有的教育价值。同时,需要建立与新的教学形态相匹配的制度、机制保障,以及改革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

【张杰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