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现状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现状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国家、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额度逐年增高,但是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却依然淡薄,出现了贫困生不懂感恩、不会感恩、不愿感恩的不良现象。笔者分析了当今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认为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应该重视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这对于完善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达到国家对贫困生真正的资助目的。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

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财政部、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高校、高职学校国家奖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90、91、92号),决定从2007年秋开始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奖助力度。这项政策的实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高校贫困生工作仍面临着一些的尴尬现象问题:国家下拨资助金额明显多了,学生反而嫌少了;受助学生面广了,学生不满情绪反而大了。

一、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现象

(一)不懂感恩

大多数贫困生觉得父母对他们的付出以及他人的帮助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忽视宝贵的亲情,友情以及师生情。他们“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国家、社会、学校对他们的帮助及资助,心中却却缺乏感激之情,更加谈不上表达感谢的言行了。

(二)不会感恩

部分贫困生出于自己自卑但又嫉妒自尊的心理,觉得受人资助无异于“乞讨”,他们不愿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接受了帮助和资助,他们虽然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但是他们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被人误解为感恩意识的淡薄。

(三)不愿感恩

由于各类助学金无偿资助给学生的情况较多,让部分贫困生误认为因为他们贫困,所以国家、社会、学校对他们的资助是理所应当的,反倒觉得不给他们资助是不正常的,所以他们不愿意表达感激之情。

二、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原因

造成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因此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是多层面的。

(一)个人层面

大多数贫困生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导致他们感恩意识淡薄。

1、“自卑心理”。由于贫困生在经济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没有时髦的衣服,没有高档的手机,只能到食堂吃些便宜的饭菜……他们担心同学会投来一样的眼光和鄙夷的神情,所以他们不愿与人交往,不参加集体活动,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2、“嫉妒心理”。部分贫困生由于极度的自卑心理而渴望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更时尚,行为举止更洒脱,把家人介绍地更体面,当这些都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们便开始抱怨自己的出生,怨恨父母,怨恨家庭,怨恨社会的不公平,进而发展到怨恨身边的同学。

3、“焦虑心理”。当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他们总觉得比其他同学少了一个“筹码”,所以会产生“焦虑心理”,严重的还会影响日常的学习,常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4、“仇富心理”。部分贫困生对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公平、不公正、不公道,以及贫富差距较大的现象归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导致他们产生“仇富心理”。

(二)家庭层面

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父母,家庭教育是基础,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形成良好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和部分家长的价值观导致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

1、缺少沟通。不少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很少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导致孩子缺乏对父母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甚至认为他们窘困生活是父母无能的表现,在这样的环境和心理下长大的孩子很难对社会上其他的人给予他们的帮助产生感恩心理。

2、行为误导。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不图回报的,这让孩子误认为别人的付出都是不需回报的,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却淡化了孩子的感恩意识,所以有些学生对家长的辛劳置若罔闻。

3、反面教育。多数贫困生家长文化程度偏低,致使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质量偏低。甚至有的贫困生家长自身就对社会有不公的看法,这更加影响了自己的子女,导致子女冷漠自私,所以在接受国家社会个人援助后并不愿意感恩。

(三)学校层面

1、感恩教育与实践结合较少。多数高校的感恩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很难找到一个教育与实践的突破口,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和双向交流,对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移至考研和行为实践培养还不到位。

2、贫困生认定过程有漏洞。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贫困生的界定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对贫困程度的认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而且学生开据的贫困证明鉴别起来较困难,这些会导致少数不贫困的学生却也得到资助的现象,这会让贫困生对学校、国家的资助表示质疑,也就谈不上感恩了。

3、资助方式过于单一。目前,各高校侧重于在经济方面对贫困生进行资助,而且大多数资助都体现出“给”的特点,学生在获得资助时,不能有效地承担一定的义务,这使得一些学生虽然得到了物质上的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折这不利于培养贫困生的自强、自立的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四)社会层面

1、社会竞争现状的影响。目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给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促使着学生的需求日益功利和盲目,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并出现感恩意识缺乏的现象。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潮、欺诈蒙骗、对老人不敬不孝、获得救助而不感恩回报等行为屡见不鲜,这些不良风气对学生品德的养成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三、增强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教育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并非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形成感恩的行为。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

首先,家长要转变“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无所谓”的错误观念,以身作则尽孝心,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子女,在家庭生活细节处,杜绝溺爱,让孩子理解身为父母的艰辛,培养他们责任意识和自立意识;其次,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穿插更多的感恩教育;再次,社会应倡导感恩教育,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榜样,从而使学生在感恩的氛围生活和学习。

(二)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在新生入学时就进行心里普查,建立健全的贫困生心理档案,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必要时要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其次,学校可以拓宽心理咨询服务渠道,使心理咨询渠道多元化,如心理咨询热线、利用QQ信息平台以及开办心理专栏、心理讲座、举办展览和心理沙龙等;再次,给学生开设心理辅导课,使学生认识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三)在评定过程中贯穿感恩教育

首先,在开展贫困生认定前,召开感恩教育大会,引导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要学会感恩,确保各项资助落实到真正贫困的同学;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要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同学的关心支持,珍惜机会,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老师和同学。

其次,在让学生获得资助的同时,要求学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让懂得父母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让他们在享受拥有的同时懂得回报,在看到自身努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付出,养成感恩的心态。

(四)在日常管理中开展感恩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或利用党支部、团日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和重大节庆日、纪念日进行感恩专题活动,如利用母亲节、感恩节的良好气氛开展“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心中最感谢的人”等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树立感恩意识。

总之,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始终,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庭认同感,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达到国家对贫困生真正的资助目的。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2]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志强.大学生感恩品质现状调查与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作者简介:王志杰(1982―),女,江苏宿迁人,讲师,现供职于宿迁学院教师教育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