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同性依恋”并不是同性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同性依恋”并不是同性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子领回男孩,说要跟他结婚

经过候诊室时,我就注意到了这对父子,儿子20岁左右,面目清秀,表情淡定,坐在沙发上翻着杂志。父亲在走廊的另一头,不停地走来走去,嘴里叼着烟,手里拿着火机,随时准备点火的样子(医院里不准抽烟)。

我请护士小姐把他们领进来。

父亲先开口说话,让帮他看看孩子还有救吗,要是没救,就准备不认他这个儿子了,要断绝父子关系。

我能感觉到父亲的怒火已经一触即发,到底是什么让这个父亲如此愤怒?

“我儿子是同性恋,我们家祖祖辈辈从来没有出过这么丢人的事情,你说,怎么就养出来这么个不成器的东西!我就这么一个儿子,我都早早把婚房给他预备下了,他竟然把一个男孩领回家来,说要跟他结婚!”

“爸爸,你不明白,我爱他,我喜欢他,我只想和他结婚!”儿子也很激动,语气非常坚决。

“啊呸!你要跟他结婚,除非我死了!”父亲把烟从嘴角取下来,一把揉碎了扔在地上。

我看这父子俩僵在这儿了,赶紧打圆场,在父子二人的对峙中,总算把基本情况了解清楚了。

儿子今年22岁,是家中老小,上面有3个姐姐,家里原来是农村的,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男孩,全家上上下下都视若珍宝。父亲后来调到市里一个大型企业当厂长,全家也都跟着迁到市里,经济条件好转后,很早把儿子的婚房都预备下了。谁知道,儿子在22岁时,突然往家里领了个男孩,宣称自己是同性恋,要和那个男孩结婚,父亲一气之下,第二天就把那套婚房卖了。儿子跟家里闹翻以后,家也不回,跟他那个男性恋人一直住在宾馆里。父亲左思右想,又生气又后悔,但就这么一个男孩,听人家说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所以想找心理医生来看看,看看能不能让孩子改邪归正,好好找个女孩谈恋爱、结婚。

儿子从小就被当成女孩养

我沉吟着没有说话,对于同性恋的诊断需要格外的慎重,有些是真的同性恋,有些其实并不是真的同性恋,而一旦被贴上“同性恋”的标签,家庭、社会、甚至求助者自己,都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这个事情,会给求助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您看这样好吗?如果您相信我,我可以跟您儿子单独谈谈吗?有些资料我还要进一步详细了解。

父亲气呼呼地出去了,留下我和男孩在咨询室里。男孩非常坦诚,我慢慢从他嘴里了解到他的成长过程。男孩上面有3个姐姐,二姐比他大三岁,三姐只比他大一岁,从小家里都把他当女孩养,几个姐姐穿剩下的衣服都给他,什么花衣服、花裙子之类的,而且因为跟几个姐姐年龄相差不大,又是家里惟一的男孩,姐姐们都很疼他,从小就带着他在女孩堆里混,根本就没拿他当个男孩看待,到了十一、二岁,妈妈还带他到女澡堂洗澡。

因为从小家里都拿他当女孩养,他的气质、长相也都比较像女孩。初二时,班上有个男同学跟他一直很要好,有次在同学家里玩时,那个男同学把他按在床上,了他,从那以后的两三年里,他就封闭了,也不愿意跟女孩在一起玩。过了青春期,到了高一、高二,突然反过来又对男性特别感兴趣,也不害怕了,就觉得看见男性有一种性的萌动,从那以后就开始跟男孩谈恋爱,这个结婚对象是他处的第3个男朋友。

爸爸常年不在家,父亲角色缺失

我让护士把父亲请了进来,换成我和父亲单独谈,男孩在外边等。

我跟父亲又交流了几句,印证了我的想法,果然,在孩子很小时,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一直在外边工作,不常回家。导致家里从小就没有一个同性认同和模仿的对象,孩子缺乏成长为一个男性的榜样,又一直被家人、身边的人当成女孩看待,自己对自己的性别定位就有些模糊。

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在 0—3岁,这时生理性别已经具备,需要建立社会性别。比如男孩就要让他产生自己是男孩的意识,穿男孩的衣服、玩男孩的玩具,父亲要给孩子是一个男孩的暗示:你是个男子汉。

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性的萌动和冲动以后,妈妈还带他去女澡堂洗澡,让他消灭了自己的性别意识,导致他实际上对男性、女性都没有感觉。只是后来被犯以后,恐惧又转换为对男性神秘感的依赖,第一次的又是和男性发生,这可能就成为他的转折性事件。

如果在青春期,由同性的父母多跟孩子交流,比如父亲跟儿子、母亲跟女儿,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这样在成长过程中他的社会化的性别意识被固定下来,今后他在担当不管什么角色、承担什么工作的时候,他就会很明晰自己的性别角色,而不会出现婚姻能力不够的情况。

提高孩子内在的自我性别意识

父亲忍不住了:“闹了半天,原来是我们的教养方式导致他成为同性恋的?那我的孩子还有救吗?”

我初步认为这孩子不是真正的同性恋,如果不放心,可以带孩子再去做个雌激素检查。如果在12—16岁之间会相对容易调整一些,现在都已经成年了,稍稍有些晚,但还是可以努力,比如提高孩子内在的自我性别意识,进一步提高社会适应性。

父亲频频点头:“都怪我们不懂教育,从小没有注意,把好好的孩子给耽误了,误入歧途。您这么一说,我心里放心多了,至少还不是无可救药对吧?”

我建议他先别着急,别给孩子太多压力,回去跟孩子好好沟通下,下次再带孩子一起过来。

父亲千恩万谢地走了。

对这个案例,我的诊断是假同性恋,如果是真的同性恋呢?事情又会如何收场?虽然社会现在对同性恋已经宽松了很多,但是对任何一个当父母的来说,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还是很困难的。

“青春期同性依恋”不是同性恋

我已经不止一次接待过这样的孩子和父母,父母都是如临大敌,父母这种态度其实可能反而强化了孩子的同性恋取向,而大部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最多只能算是“青春期同性恋”症候群。“青春期同性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准确地说,它应该被称为“青春期同性依恋”。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容和意义却是大相径庭。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

从儿童期到青年期的性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慕期和正式婚恋期。在两性疏远期,青少年往往会经历另一种情感体验:同性依恋。这一方面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升学等因素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加上父母对孩子与异性之间的交往多半持戒备或禁止态度,使他们一时间无所适从,导致更多地与同往。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他们对新鲜事物非常好奇并乐于尝试。超女偶像李宇春的中性路线、演艺明星中的同性恋行为、社会上对“同性恋”话题的讳莫如深等等都让他们感到新鲜和刺激,想一探究竟。他们也喜欢刻意模仿一些看上去很有“个性”的行为,以引起他人关注或证明自己已经是“成人”了。三是由于在青春期生理上会发生显著变化,他们往往容易对异性产生朦胧的好感,渴望恋爱,但其恋爱过程却极易受挫,这样就可能导致对异性恋失去信心,转而倾向同性。本案例中发生的青春期同犯虽然极其特殊,但是也是一个主要诱因。

而这些现象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而只是情感上的相互依赖。青春期出现同性依恋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要过分关注或采取过激行为,那样反而可能使孩子们“弄假成真”。但也不能不闻不问,不予关心。应注意同性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如果同性之间过于依恋,就容易失去与异往的兴趣和机会,从而导致性别角色混乱,对未来成年后的社会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家长和老师应鼓励他们与更多的同学交往,不要陷入两个人之间的狭小圈子,以减少特定对象之间的同性依恋感。同时,鼓励他(她)们与异性同学进行正常的交往,建立真正的友谊,以发展其性别角色认同感。这样就可以帮助和引导孩子们走出“青春期同性恋”的误区,顺利度过成长的每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