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静静地等待“花”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静静地等待“花”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113-01

作文教学不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还是语文教学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尽管当前作文改革百花争艳,千帆竞逐,然而,由于我们长期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惯性影响,忽视了对“人文性”的理性认识,急功近利,致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以文为本”的误区。

1 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不尊重学生的“本性”

目前,大多作文教学仍然坚持“以文为本”,尤其是高考作文,在功利欲的驱使下,追求作文的“包装”,学生的作文大抵是公式化、程序化,造成了学生写作心理上的依附与盲从,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见了感情,不见了本性的各种活动表现,这就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痼疾所在。

1.2学生写作中创造性被扼杀

作文教学中,最戕害人的莫过于对学生们创造性的扼杀。笔者曾经目睹过这件事:有个学生写了题为《第一次进办公室》的作文,其中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了自己去老师的办公室路上,看见一只空矿泉水瓶,便情不自禁地用脚向前踢着玩,而且踢着踢着,觉得不过瘾,干脆用力一踢,将矿泉水瓶踢得老高,瓶子飞起来的弧度和姿势很好看。文中就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但后来语文老师改作时以“与主题无关”为由,把这段话完全删去。这就是对创造性的扼杀,因为,这一段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一名学生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微妙而又复杂的心理,他写出了自己的个性心理,创造性地运用铺垫手法,可被老师无情地删去。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由此可见一斑。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能反映学生意识的特殊教学形式。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生活出发,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让作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灿烂阳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切实完善学生的人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 作文教学点染人文色彩的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明确地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段话鲜明地体现出“人文性”的理念。写作教学中如能有机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就能写出充满人文,富有个性的好作文。

2.1尊重人性,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生活中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笔者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记得有一次,笔者带学生到村里观察:只见到处是成群的鸡鸭鹅,又肥又壮的牛和羊;高楼一幢幢,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大片大片的庄稼绿油油……这天然的“动物园”、“植物园”,不正是写景状物的好材料吗?养鸡喂鸭、种菜锄草、钓鱼捕蝉,这生趣盎然的生活体验,城市孩子怎能有呢?你帮我割稻,我为你插秧……农家的淳朴善良,好不叫人动情?为致富,村干部殚精竭虑、四处奔走,使改革春风吹遍乡村,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这可是人尽皆知的呀!而那多姿多彩的乡俗民情、婚丧喜事,更容易让人窥见人间百态……在整个观察过程中,笔者充当了导游角色,适时给予介绍,随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2.2展示个性,养成感知体验的习惯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感知体验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并掌握良好的积累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然而,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除了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素材外,更注重教会学生主动选择和分析有用素材的方法,而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是持续的实践体验。笔者根据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参加某项力所能及的劳动,或公益劳动,或自我服务劳动,或饲养、手工艺劳动,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坚持实践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如“帮妈妈钉纽扣”、“改造旧衣服”等活动让学生在一针一线中体会父母的辛劳;“做个好邻居”、“第一次做饭”等让学生体味生活之道。还可指导学生确定一个事物(人、动植物或景物)目标进行定向观察,让学生在连续一段时间内有意观察,来发现其具体表现及显著特点,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如在“邻居老大爷”、“花儿长出来了”、“家乡新貌”等内容的训练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持续观察,获取到了许多别人未能发现且富有特点的材料,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个性。

2.3张扬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的习惯

许多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笔者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我赞赏的是这两位同学的作文。其中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另一位学生写雨天给上班的母亲送伞,母亲感动的热泪盈眶,写出了自己对母亲深深的爱。正常的作文大多是写母亲对子女的爱,而这篇习作写子女对母亲的爱,反弹琵琶表现了母女情深。

每一个喜爱孩子的老师,不要再让功利的眼光伤害孩子生命中天然人性之美,以满腔的热忱关注学生写作中的点滴进步,不急不躁。我们付出了足够的耐心和心血后,要做的事就是:静静地等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