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无人工厂变得越来越现实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人工厂变得越来越现实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好莱坞从来没缺过的一类片子就是对人类与机器合作、博弈的演绎。而在现实中,机器对人工的替代又进入了新阶段――广东东莞第一家民营“无人工厂”开始建设,这标志着当地“机器换人”战略进入了实际操作层面。

毋庸置疑,“机器换人”会为中国的制造业带来新的驱动力。同时,这也会对用工企业、机器人产业和普通工人这三个环节产生深远影响,其中最受影响的是普通工人。

机器换人的节点

为什么当下机器换人节奏加快?这得从两方面来回答。

最紧迫的原因是用工荒。以东莞为例,当前的用工缺口已达10万人以上。用工荒、用工贵已成为困扰企业的一个严重问题。

人都去哪儿了?受产业西进和城镇化的影响,劳动力回迁的现象近年来在广东、江浙这种跨省人口流入比例高的地方越来越明显。随着中小城镇的蓬勃发展,就地、就近城镇化更贴合农民工的实际需求,不少工人返乡就业。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像父辈那样为了“混口饭吃”而忍辱负重,而更青睐于工作环境好、待遇高的工作,不愿意做流水线型岗位,这也客观上造成了“招工难”。

在结构性用工荒加剧以及人工成本逐年增加的大背景下,只有充分释放自动化的效益空间才能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突破。

另一个必要条件,则是机器人技术的成熟和价格的日趋合理。早在2006年,《福布斯》杂志就预言:当工业机器人价格降到2万美元左右,而性能趋于成熟稳定时,就会出现制造类企业引进工业机器人代替工人的浪潮。目前,工业机器人的价格正在逼近这个节点。

企业为什么要选择用机器人?有人算了一笔账:一个机器人可以一周工作7天,可以连续三班倒,可以不用给加班费,可以代替4-5人,其代替的人工成本大约每年22万元左右。除此之外,机器人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甚至,机器人还可以在危险、污染等环境中替换人力,比如喷涂工序中,机器替换了人,就避免了人受到化学涂料的伤害。

一方面是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另一方面是机器人技术成熟与价格下降,两者共同作用之下,用机器逐步替代一部分劳动力,成为了中国下个经济发展阶段的选择与特征。

从业者何去何从

整个车间高效运转,工业机器人与其他自动化设备彼此协作,还能与遍布全球的员工、顾客和客户以及智能分析动态系统进行实时合作……这即将成为广东“无人工厂”的实景。

乐观地估计,无人工厂可省去近90%的人力。据第一家民营“无人工厂”――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星介绍,工厂建成后,仍需要一些软件系统操作、中后台管理人员,预计不超过200人;若按目前的手工操作生产水平来计算,则需要工作人员超过2000人。

大规模减少工人数量的同时,一个问题不容回避:被释放的劳动力何去何从?另一个担心则是,一台机器人的投入动辄十多万元,出于投资回报的考虑,企业会否通过降工资、甚至淘汰部分工人以压缩开支?

种种迹象表明,一部分依靠一定难度的技能支撑的传统岗位即将消失;在机器人生产线上,将出现更多技能和薪酬两极分化的岗位。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目前被机器换掉的大多是工作环境差、薪水待遇低的岗位,淘汰的工人多为低端的工人,而那些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应求。“采用机器人的生产线或将形成‘技术人员+普通作业员’的标配,之前的传统工人可以转岗为作业员,而企业对懂机器人技术的人才需求将越来越大。”

再进一步看,因为机器人本身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只要事先输好程序就能正常运作。普通作业员的职位初中生或高中生即能胜任,薪酬将改为固定工资,不再计件。而对技术人员则要求较高,将扮演机器人技师乃至工程师的角色。

不少企业表示,目前机器人能投入的生产领域非常有限,大部分生产环节仍需人工操作,节省出来的人力会根据实际需求调配到其他岗位。只是,假如“机器换人”战略能长期顺利实施,产能最终稳定在某一水平的话,岗位上的人员流动和淘汰是必然的。

解决用工荒还需要时间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称,“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中,那就是制造业的数字革命。简单地说,就是指工厂的“无人化”与“批量定制”。

看上去,用工荒问题可迎刃而解。但在中国,这一预期实现的前提是需要大面积铺开无人工厂,这在目前阶段尚不现实。如果说过去“机器换人”的障碍主要在于行业认知和接受度,那么现在最大的障碍无疑是资金。

目前,在珠三角地区,尽管单台机器人的定价已降到20万元以下,但单台机器人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想真正节省人力成本需要系统引进形成规模集约效应,一个机器人系统价格则在200-300万元。

东莞南城一家小型电子企业主说,现在生产还是更多依赖人工,不是不想引进自动化,而是成本实在太高,一个车间配套下来将近百万,没有实力的企业想都不要想。还有企业主在实地考察了机器人的功能后,发现对于产能不高的中小企业来说,一台机器人还不足以替代一名人工,有的工作对于目前水平的机器人来说还过于困难。

此外,制约机器人普及的另一个问题,是能够对机器人进行编程和调试的工程师太稀缺。这某种意义上不啻于一种新的“用工荒”。

机器人的受欢迎程度还与人力成本有关。“如果工业机器人的价格能顶替一个工人一年半的工资,可能很多工厂就会买。人力成本继续上涨,那未来采用工业机器人的工厂还是比较多的。如果人力成本到了日本、欧洲那种状态,估计我们所畅想的无人工厂也会越来越多。”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研究员吴新宇说。

由是观之,机器换人才刚开了个头,离解决用工荒言之尚早。东莞实施机器换人战略,至今虽然替代了3万余人,但仍远远无法弥补用工缺口。

转型“中国智造”

尽管还解决不了用工荒,但“无人工厂”对机器人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1984年4月9日,世界上第一座实验用的无人工厂在日本筑波科学城建成,30余年间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现代制造业的新生力量甚至中坚力量。

据公开的信息,我国目前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仍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与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韩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每1万名工人中拥有机器人数量347台;日本次之,339台;德国位居第三,251台;中国仅21台,不及国际平均水平55台的一半。

这表明中国未来机器人市场空间巨大,特别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制造业发达的省份。今年3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3年将累计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这标志着广东已进入全面推进“机器换人”战略阶段。而在浙江,有3.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准备用“机器换人”。浙江省提出,计划5年内投入5000亿元,完成“机器换人”的计划。

有专家预判,2015年将成为工业机器人国产化元年。在中国版“工业4.0”背景下,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正呈井喷式增长趋势。未来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复合增速可达30%,爆发性增长可期。

发展智能制造已然成为中国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两化融合的必然趋势。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机器换人”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机器人科研技术将实现更多突破、更多国产化,其产业将迅速发展。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助理研究员黄阳华博士认为,我国机器人市场将迅速发展至万亿数量级,“蛋糕做大”的同时将会刺激更多市场主体进入这一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