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们台湾这些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们台湾这些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4月,在上海“世博论坛・城市阅读,阅读城市”活动中,台北作家朱天心向大家聊起阅读对于她的意义:即通过图书文本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轨迹。她说:“如果不是因为有了文字的记载,恐怕我们现在的很多人都不再能够得知一些已经故去的记忆。幸好,焚书坑儒的事件没有再次发生,不然很多历史都会在人间消失。”这位女作家在这个汇集世界知名作家的论坛上,郑重提及了2009年轰动两岸的一本书《我们台湾这些年》(廖信忠著)。廖信忠是一个来自台北的70后青年,他在上海工作两年后,发现两岸民众之间的陌生,“尤其是大陆人在对台湾充满热情的同时,又对台湾全然的不了解”。于是决定写一封家书,给13亿大陆同胞。

这也让笔者想起了两年前一部轰动台湾的电影《海角七号》,当年说,希望大陆民众能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其中的许多场景或许可作为了解台湾的起步。

《我们台湾这些年》从作者廖信忠出生的1977年开始,以原生态的方式记录着台湾30年来诸多“大事件”背景下普通百姓的“小故事”,正如作者所言:“我尽量不去评论,很客观地记录。”

在廖信忠笔下,《我们台湾这些年》有三个层次――1985年以前的内容大多来自别人的口述,夹着个人年幼时诸多的直觉体验;1985年至1995年是他从教科书和媒体上学习到和看到的台湾;而1995年以后则完全是他个人对于台湾社会的认知。由此大陆的读者在阅读对方经历时,或许也不免感慨两岸民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同境遇:

1977年,中国大陆地区恢复停止了10年的高考,知识重新点燃了一个民族的进取热情。而同样是1977年,“台湾整个社会气氛都是怪怪的,就像是一只气球,随时都可能破掉。重大基础建设快要完成,经济腾飞开始,但大家都在等待冲破的气氛。台湾代表被赶出联合国后不久, 1978年底的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台湾官方形容当时的时局就是‘风雨飘摇’。”

1978年,蒋经国就任,并开始“十大建设”。所谓“十大建设”是指台湾在20世纪70年代时所进行的一系列基础建设工程。尽管当局没钱,还是举债建设。到后来证明当年蒋经国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它确实推动了台湾经济起飞。以当时蒋经国的理念来说,“富可敌国”与“贫无立锥”如果形成两个极端,却被理解为经济成长了,这应是一大讽刺。因而“十大建设”里,“七大建设”是经济基础建设。

1987,台湾开放大陆探亲。社会逐渐开放,外省老兵问题开始浮上台面,而长久思乡的煎熬开始渐渐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威权的体制愿意退让,开放返乡之路。这一年(1987年)的年底,老兵赴大陆探亲的新闻充满了所有新闻媒体的版面。在新闻里看到,大量“老芋仔”疯狂地抢进红十字会的办事处申请探亲,新闻也播出一群年近半百的老人挤在红十字会的探亲说明会中,操着各省的口音抢着发问,又看到许多隔了几十年重逢相拥而泣的画面。尽管作者与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但看了也为之动容。

大陆探亲的开放,了却了许多人几十年来的心愿,但毕竟两岸分隔了近四十年,人事景物都跟当年不同,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现实问题的产生。最常见到的问题就是有些老兵在家乡已结婚生子,来台后觉得回乡无望,又在台湾结婚了。本来一切都很美好,没想到开放通信及探亲后,台湾这边的老婆才赫然发现丈夫在那边已经有了“原配”,自己只不过是个“二奶”而已。当年开放探亲后讨论得最热的话题,恐怕就是这到底算不算“重婚”,后来还有赖法律的解套,这些“宝岛夫人”才有了合法的地位。

在许多远离家乡的老兵心里,一定怨恨过那摆弄命运的大时代。谁愿意失去和亲人相处的天伦时光呢?几十年后再回乡,难免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慨。但毕竟分离了几十年,人事景物不复当年,思想看法也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就跟很多老兵说的一样:“在台湾,他们说我们是外省人;在家乡,他们说我们是台湾人……”时代造成这些人与两边的社会都产生疏离,都不可能回到以前了。

在全书“眷村”、“”、“党外运动”、“江南案”等这些大陆民众并不熟知的关键词背后,是一幅30年台湾社会生态图谱。廖信忠说,他就是要展现一个最朴素的台湾社会,与大陆一同经历了这30年风云的台湾,如今的面貌怎样。

“实际上这本书的审查时间将近一年,出版商和我本人的压力都很大。”廖信忠回忆起《我们台湾这些年》面世的艰难时说,“没有想到会如此漫长,现在读者看到的已经是我所能呈现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