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进肖邦的夜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进肖邦的夜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肖邦的每一首夜曲都是一首抒情诗,这些夜曲不光是只有抒情,其中也蕴含着肖邦的爱国主义民族气概。他的夜曲是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与个性特征的标志,是肖邦“钢琴诗人”的内心独白。

关键词:肖邦;夜曲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音乐史中一位最神秘最富诗意的钢琴诗人。在浪漫主义音乐家当中,肖邦是唯一专注于钢琴音乐并通过它传达自己的诗意情感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开创了独具个性的多样化的浪漫主义音乐――肖邦钢琴音乐。特别是他的夜曲,从旋律到富于色彩的和声都彻底的钢琴化,内容丰富并具有其他乐器无法表达的神韵,这是肖邦“钢琴诗人”的重要标志。他的音乐是无与伦比的幽婉、细腻、抒情而优美。在他的音乐中,一方面反映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潮流的一个侧面;另一方面他又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技巧上所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曾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温暖的友情,而亡国的激愤和无可排遣的孤独忧伤,是他音乐中永恒的主题。透过那些美丽的旋律,作曲家舒曼看到了肖邦精神深处的力量,他将那些动人的音乐称之为“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他的音乐没有任何描绘性标题,但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他胸中涌动着的一切,任何时候,这些日记式、自传式的作品都会在听者心里引起深深的共鸣。这就是独一无二的“肖邦风格”,这种风格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对19 世纪后半叶欧洲民族乐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肖邦夜曲的特点

夜曲一词的法文nocturne来自拉丁文,意为“夜的”。夜曲因演奏者、演奏时间、场合、结构和性格特征不同有多种指称。近代的夜曲为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所首创,其性格为抒情、充满幻想,主题旋律优美宽广、委婉如歌,它在后来也成为了浪漫主义器乐作品的体裁之一。肖邦在菲尔德的基础上深化和丰富了作为钢琴体裁的夜曲,扩展了作品的规模和表现力,同时也受古典主义音乐中悠远、宁静、亲切风格的影响,以及意大利歌剧创作的影响,使之具有戏剧性和交响性。但是肖邦的夜曲又有着明显的个人气质:自然真诚、忧虑沉思,淡淡忧伤。他的音乐优美温柔、浪漫甜美、令人如痴如醉。他的夜曲无论是在旋律结构上,和声色彩上,还是音乐体裁上都离不开波兰民族音乐这块肥沃的土地,并散发出波兰民族音乐浓郁的风格。他的21首夜曲是这一体裁的珍品。

二、浪漫主义风格

个性的高度张扬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征之一,肖邦的诗意就是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重要体现。他一生都集中于钢琴音乐创作,这在浪漫主义音乐家中绝无仅有,而夜曲是肖邦最为真诚的内心流露和细腻敏锐的情感表现。对肖邦的音乐创作有着巨大影响的是与乔治•桑长达8年的爱情生活,这段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肖邦夜曲创作的灵感与激情,大多数夜曲在这一时期完成。肖邦的音乐创作奠定在古典音乐传统基础之上,但其中却充满了敏锐细腻、富于诗意的感情,体现了他富于独创性的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时期的“新潮”作曲家李斯特对肖邦夜曲富于浪漫主义文学色彩的赞誉可窥见一斑:“肖邦对夜曲“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的高度成就,是“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驾齐驱的”。

1.抒情性与歌唱性

肖邦一生创作了21首夜曲,几乎每一首都是那么迷人。肖邦1830年创作的《降E大调夜曲》(OP.9NO.2),这首作品描写了大自然的景色,也倾诉着作者内心的话语。怡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主要的特点,是肖邦夜曲作品中最为明朗、最为优秀,最具代表性,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写作这首作品时,肖邦年仅20岁。这首作品全曲为12/8拍,回旋曲式,有三个主题素材,以行板速度呈现的a主题恬静华美,将听者带入夜的静谧。该主题在乐曲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旋律辅之以大量的装饰音,具有强烈的即兴色彩。这种即兴性在b主题中有所减弱,b主题注重速度的变化,与主题略有对比。接着c主题开始陈述。在c主题变化反复之后,出现了一段富有热烈的华彩段落,最后乐曲再次归于安谧、恬静。

歌唱性旋律、常使用装饰性经过句或华彩变奏的手法是肖邦的夜曲最主要也最吸引人的地方。肖邦的旋律线条特点是柔和的、富有感情的和歌唱性的,这与当时意大利歌剧的声乐旋律有不少相似之处。肖邦的装饰音的运用很华丽,但这并不妨碍旋律线的优美,而是突出了旋律的优美,如《e小调夜曲》(Op.72, No.1),是肖邦还是华沙音乐学院的学生时便写下了这首夜曲,这是肖邦21首夜曲中最早的一首。这首作品开始时随着柔和、舒缓的伴奏缓慢地进行,通过动人、悲伤的旋律流露出对遗失的强烈情感。随着主题的展开,它慢慢流露出焦虑感和渴望感,并短暂地建立起似乎在情感爆发边缘的状态。但乐曲的结束却柔婉得多,在限制了开头的忧伤后平静地收尾。这是一首极富创造力的作品,即使有人会指责肖邦因沉浸其中而不断反复出现的主题,唯一交替出现的旋律也不过是整个悲伤主题的过渡乐段和轻微的变奏。但肖邦巧妙地将其定义为情感色彩上的细微阴影与强烈感情的展开。从作品中表现出的忧郁的亲密感和其抒情特点上充分反映了作者的风格烙印,洋溢着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特征。

2.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

肖邦是在波兰民族文学和民间音乐的熏陶中长大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始终伴随着他一生的创作,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他在钢琴领域中的成就,使肖邦在音乐史上获得了重要的地位,也使肖邦成为19世纪中叶兴起的民族乐派的先驱。如肖邦的《升F大调夜曲》(OP15 NO2)作于1830年至1831年,作品反映了背井离乡的肖邦深切地关注着自己的祖国、惦念着故乡的亲友,那优美而富有抒情性的音乐抒发了他的离散之苦与孤寂之感。全曲共分为三段,第一主题优美委婉、感情细腻,表现了肖邦身处异国他乡的孤独之感与思念之情,但随着旋律进行的趋势与情绪不断地上升,又描绘了作者对幸福家园和对美好生活的回忆与向往。

第二部分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其音乐情绪的表达随着旋律的进行而高度地紧张化和富有戏剧性,表现了一种绝望中的痛苦呐喊与呼叫,这也是肖邦对多遭劫难的祖国命运的不平与关切,也是肖邦内心矛盾、痛苦与无奈的表现。

作品的第三部分再回到第一主题。且篇幅较第一部分有所缩减,但其音乐情感的表达仍然十分地优美抒情。整个作品在这优美与抒情的意境中有近而远、有强而弱,给人以曲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感受。

民族的悲剧和生活的冲突,使肖邦的作品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气势,但这宏大并不妨碍肖邦音乐的细腻,强烈的戏剧性和优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对立统一的。这也是肖邦作品浪漫主义气息和波兰民族气节最完美的结合。

三、结语

肖邦的每一首夜曲都是一首抒情诗,但这些夜曲不光是只有抒情而已,其中也蕴含着肖邦的爱国主义民族气概。肖邦通过这些作品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歌颂人类对美好生活和美好愿望的追求。

我们通过对肖邦夜曲的学习和了解不仅可以学习、把握夜曲的情感,培养我们对音乐美感的把握,更可以提高和陶冶我们的情操。笔者相信在听过肖邦夜曲之后,每个人都会爱上肖邦,爱上他的夜曲。

参考文献:

[1]王建欣主编.《音乐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

[2]靳超英,陶维加主编.《大学音乐鉴赏教程》.2008.8

[3](日)门马直卫著,阎泰公编译.《外国音乐家转》.

1985.1

[4]余志刚主编.《西方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2

作者简介:

欧小琪,成都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