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无换声区混声共鸣的训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无换声区混声共鸣的训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关于无声区和无换声点问题一直是本人研究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有换声区会出现的问题,认为是人为制造的“坎”,去掉这个芥蒂和坎就是一条坦途了。

关键词:无换声区 无换声点 歌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37-01

声乐理论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革更新,一种是反映在教学形式上,一种反映在教学法上。早在十七、十八世纪很多声乐理论大师就将人的声音划分为两个声区、三个声区、四个声区等,而目前在我国声乐教学中,常规上人们也认可两个声区或三个声区,并明确确定换声区的音域和换声点的具置,但是随着声乐教学水平的发展提高,人们愈发觉得声区概念、换声点越来越禁锢了学生学习的思想意识,无形的“坎”需要很长时间的意识磨合和肌肉适应。笔者认为混声训练完全可以打破“传统”训练模式,即无换声区概念,建立一种完整的、统一的、无换声区的一站式混声训练方法。

所谓有换声区概念除了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外,还有这么几方面原因值得剖析:

1、主张以真声为基础,上面接假声,或者在低声区构筑了“坚实”的低音基础,中、高音再混声。学生在这种思维指导下势必长期真假声打架。

2、过分追求胸声,强调胸腔共鸣,为使声音浑厚,不顾整体感觉,出现撑喉、压喉,致使喉部肌肉痛苦处于疲竭状态,高音时声音不灵活,易“破音”。

3、孤立、分割声区练习。有的专业教师为了打好中低音基础,练低音时过分追求稳定喉头,练中音时过分强调张开口腔。这种割裂势必会影响整体协调和注意力的分配,整个声区难以统一起来。

4、脱离气息支持。有了换声点就会出现字声不协调、气不搭腔,即漏气唱、憋气唱,声音里出外进,噼里啪啦。

5、声音没有依托。声音要依托字,字的产生是唇、舌、齿、喉、腭。有换声点的学生机会出现咬不住字、吐不出声,声音空而虚。

而声乐无换声区训练法是当前声乐教学的一个重大突破,能将问题简单化,避免不必要的环节,加声乐训练进程,其实质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混声。具体理念如下:

1、建立“一步式”混声视之为唯一、正确的崇高信念。无论男女高音、中音、低音,不仅在高声区要混声,在中声区混声,更要在低音区混声,要自然流畅,不能做作,注意唱低音不要往下压喉强调胸腔;唱中音不要追求大音量而去撑喉、撑口腔;唱高音不要勒紧喉咙,推挤、砸、绕声音。

2、要做到气、字、音同步进行、同步结束。起音时三者要统一,不能强调突出某一方面,不论声音高低,气息保持和控制都由腹部丹田来进行,唱中低音气的走向在下两肋中间丹田处,歌声向高音进行时,气息保持和控制靠丹田和腰部四周进行。字和音是向气的上面走动,气是字和音的支持,字和音是气的依托,三者汇集在一个焦点上,并在此点一起唱出。其音响效果就是:中低音区圆润、柔和;高音圆润有金属效果,声音具有穿透力、响亮达远。而不会卡紧脖子不会漏气。做到字字清楚、圆润,根本没有换声区和换声点。

3、利用高位置及混合共鸣。混合共鸣包括胸腔、头腔、鼻咽腔、头腔等共鸣混合在一起,不能夸大某一方面,无声区训练法就是不论什么音什么字都是高位置,在深呼吸高位置上起始,这样的声音既具有胸腔共鸣,又具有头腔共鸣。在旋律大跨情形下起音似乎哼出,为后音打好物质和心理基础,犹如撑杆运动员经过助跑,顺势凌空而起的感觉。唱同一音高时应注意高位置的保持,音量均匀、音色一致、统一没有过渡音的感觉。

4、利用气息支持进行混声。所谓气息支持混声,是让字和声建立在气息上,即气息流畅,声音才流畅,气沉丹田,声音才丰满自如轻松。即在起音一刹那,可以先用少量、微弱的气流通过鼻咽腔,同时保持腹部及两肋保持扩张状态(避免收腹起音),如果脱离气息支持的声音就不是乐音,很可能出现虚声、沙声、破音、卡克音等,有气息支持的混声,犹如用气流把各个字或者说各个音串起来,比较均匀送出去。出现低音的音量不大,随着音域向上递进并逐渐增大,音色渐亮。到高音时字和声已飞出头腔,发出金属般的声音。

5、利用母音转换方式。在发声训练时首先采取“I”(咿)母音进行混声,即上下门齿轻轻咬住自己手指,借以达到上下齿分开的目的,然后将舌尖抵住下齿背;中声区起音时与头、咽、胸腔搭上,高音区逐渐加大气息的控制力,这样就容易混声了。第二和母音”U”唱出一个轻松纯正的“u” 母音就是混声;第三个母音是“iou”,先用中等音量读“iou”,读的比较纯正后,再加大音量,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当用音阶练声时,注意“iou”的三个音节(i―o―u),每个音都要清晰可辨在腔体里流动,先从中音区向上递进,然后从高音向下,直到小字组a。

6、利用感觉和心理暗示。体会头腔“抓住”的感觉,在低中高各音区,即或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要在头腔“抓住”一个起音点,这个点就是头腔共鸣点,“抓住”是心理的感觉,也是通过心理意识去“抓住”、去“固定”,一个出字点或出声点,都是神经性本能的体现,然后将字和声投射到头腔额窦中去;同时这种心理反应会激励声带和周围肌肉群的肌能,使之产生恰如其分的能力,并能协调运动。这种“抓住”的感觉在高音时,能防止喉部肌肉紧张、僵硬, 能消除高音恐惧心理,增强唱高音的自信心;会使声音稳定、安全,使音色纯净、甜美,金属性较强;歌者不论演唱任何一个字一个音,应将中低音区就“安放”在“面罩”中,整个声区达到匀称。所谓“安放”就是从高位置说出字和声,然后自然地、轻松地顺着硬腭向前送出,并使声音得到适当共鸣,然而这种共鸣具有依附和悬挂的感觉,或者说“放置”在一个稳定的“位置”上,能让字和声落到“实处”,没有换声区的界限和换声点痕迹。

7、联想和想像是先导。想像是行为和动作的先导,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多用联想和想像,启发学生去理解歌唱和发声技巧,当学生声音送不出去时,教师会启发他向前上方往远处唱,人站定声音走起来;还有学生起音韵腔很重时教师就会让他体会书法中起笔的瞬间要提腕、藏锋、收锋等。在使用声音时,要调动联想和想像,使音量大小、能量消耗、声音强弱的布局等,能恰到好处的控制好,演唱轻松自如联想在水上飘动、在草坪上走路轻盈。在起始音上要准确无误的在高位置上发出,像钢琴家演奏前的瞬间,像芭蕾演员起舞的脚尖准备等。这样的想像越丰富、越生动、越具体,理解就会越深,技能掌握的就会越快、越牢靠。

总之,无声区概念和无换声点会解放学习歌唱没必要的牵绊,会更容易的认识到歌唱并不是多么深不可测,只要把意识提高,把上述几方面弄明白,我想歌唱技能技巧会有更加开阔的认识和发展,也会很快建立科学、严谨的声乐理念,让声区、音色统一,让气息、共鸣、吐字行腔更加顺畅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