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非而“物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非而“物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相信很多人面对孙印昌的油画作品定都会慨叹不已,被他那惊人的写实技术而震服。我们会本能地将这些高度写真、纤毫毕现的写实作品圈定为超级写实主义或照相写实主义的风格范畴,这二者向来都是乐于以摄影作品为蓝本,以高度写实、极度逼真为其追求目标。但令人惊讶的是,孙印昌如此逼真的写实作品,却完全来自实物与实景的写生,这其中的区别细究起来,与上述的两种方法还是有着本质意义的不同。

在孙印昌自己看来,“依靠照片创作作品和写生作品应该说可以达到同样的艺术效果,前提是艺术家本人对描绘的照片内容有没有丰富的写生经历,这是关键。只借助照片的表面色调来创作,而没有写生经历、只能按图索骥的作品,是无法与有写生经历的作品比拟的。我的油画作品全都是写生写实。它取决于作者本人,一个好的抽象艺术家也会依据照片创作出艺术价值极高的好作品,艺术家是懂得照片背后种种故事的,那才是艺术家真正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让人不由想起黑格尔曾说过的:“艺术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把真实的东西,按照它在精神里的样子按照它的整体,拿来和客观感性事物统一起来,以供感性观照。”

由此,我们也知晓了孙印昌苦心孤诣完全写生写实的动力所在:艺术总要通过精神的浸润进行感性的直观,而这种感性观照的力量来源就是他所看重的这些老旧残破干瘪枯萎的物件所叙述的故事,这些故事所承载和传达的情感。而艺术家对于这些情感的表达方式,是赋予这些物件无比浓郁和沉厚的怀旧情愫,他的作品所喻指的“家园”,非常清晰地显示了这种感怀。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人类失落的“故乡”或者“家园”已非单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居所,因为水泥的丛林幽闭了无数人心:隔膜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石化的是我们内心的声音与自由的想象空间;平庸琐屑的生活令我们不及体察和把握生命长河中太多的激情,只能无奈地任由生命中那累积和承托着时间维度上人类由之所来的精神家园荒芜破败。虽然我们拥有了无比便捷发达的交通通讯手段,它们固然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然而这种开放性却也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充满更多不确定性的现代人的生活,无论在何种程度上,都变得飘泊不定,无主而失魂。

孙印昌也许本能地感受到这种失去“童年”、失去昨日真情记忆、失去历史的沉痛;落寞空廖的魂灵,被金钱、物质与信息的飓风荡涤着,不堪一击的梦想被席卷殆尽,犹如失却家园的大地、失落远古神秘的星空。在叹息中、焦虑中、哀挽中,我们终于无可奈何地目睹着以童年为象征、身心统的人的本真被逐消解。精神与信仰无处寄放、无家可归的情境,似乎成为现代人类无法解决的新的终极难题——“我们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了”。

正因为感受到如切肤之痛的这种感伤与黯然,艺术家于是试图以自己的真诚和恳切,以自己的耐心与执着,雕琢与玩味着往日岁月的累累痕迹,以求唤醒沉睡人心的那种美好纯真的记忆。他笔下精描细刻、无不记录着岁月沧桑、生命变迁、人非而“物是”的种种物件,悄默地叙述着自己的岁月辗转的故事,时光流潜的沉淀。他在作品中满满倾注的怀旧情愫,说到底是修复碎片、挽留这种本真的一种努力,它们的最终指向是以对过去与传统动态追溯的精微呈现,提供给每一位观者一种情感激发的机枢,记忆重现的触点,任由他们在自己的心田里,将破碎了的现实还原为完整、圆满而又充满本体性特征与个人精神特质的“家园”,重获对生活的虔诚之心,并以之抵挡现代性的碎片化现状对历史与信念的侵蚀。

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言:“……哪里有危险,哪里也生拯救……让我们为你以最忠诚的情感,穿行其中,返回故园。”艺术家以自己的技艺与精神感召的种种情怀所集聚的力量,在极端的情境中得到了完满的反观:满怀虔诚地“穿行其中”,不知不觉中,重返我们诗意栖居的故乡。现在的艺术家中取巧投机的人很多,很难有耐心像你这样沉下心来做高度写实的功夫,这种创作是否也给你带来无限乐趣,才会如此乐此不疲?

从事艺术创作确实需要一种耐力和定力,静下心来才能真正捕捉到写实作品中的无限乐趣,那是自然形成的结果。忠实真诚的对待艺术,真正的艺术才能从作品中体现,读懂画家的作品,也就读懂了画家本人。

你选取的题材,会有一种浓厚的怀旧的主题和意识在里面,这是否与你的某种生活经历有关?尤其是老玉米的题材,它是有某种情结或者特别的感悟么?

从北方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都会有种儿时的难忘回忆。那时老玉米可是人们的主食,我对老玉米产生了浓厚的情感,俗话说:“牛吃秸秆人吃粮,有时无粮人吃糠”。虽然这样,农民的劳动精神依然高昂,是值得赞扬的。我的油画《老玉米》系列、《家园》系列作品,意在喻人,农民劳动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画我最熟悉的事物,事物的本质越能够表达出来,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艺术家是发现事物本身存在之美的人,给予它们艺术的再创造是艺术家的种追求。

这种日复一日的精微观察和创作是否让你体验到人类感知的多样性和深度方面是具有无限潜能的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从无到有是一种自然法则,是个艰难、渐进的过程,不付出也就不可能得到。艺术家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丰富自己,历练自己,才能够观察到事物的深度,创作出符合自己情感体验的作品。艺术家需要“真诚、谦虚、诚恳”,才能源源不断地吸收自然的、知识的能量与思维。随着思维不断加深变化,“小而无一、以求最真”。作品的内容和意义也会不断更新,形式和效果也就会敲动人们的心弦。

在你的创作中,你是否也会有意识地以情感、社会、文化主题要素来作为视觉的扩展?

在我的油画创作过程中,作品由普通创作演变为《家园》、《老玉米》系列,这些作品有关我的成长经历,带有一种朦胧的怀旧气息。我的作品正在逐渐融入当代文化信息的符号,通过作品来感知当前的社会状态,逐渐地完善我的创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