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习题评析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习题评析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物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应用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能力培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评析习题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就物理学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评析习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学用结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创造性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1充分全面的审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间接地概括认识事物的能力,是人们从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学生领会、理解教学内容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各种能力的突破口.在解答习题时,很多学生不是首先将全题浏览一遍,而是只局限于题目中的部分素材或问题,苦思冥想,却百思不得其解.而往往在该题目的其他素材或问题中答非所问.有这样一道题:“测量一个重约为6 N的物体的重力,选用哪种弹簧测力计最合适?A.量程为10 N,分度值为0.2 N;B.量程为5 N,分度值为0.1 N;C.量程为15 N,分度值为0.5 N;D.以上三种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学生对于题目中要测“重力”所以对量程比较注意,却没注意这道题还考察测量的精确度,所以就简单地做出选择,其实只要全面审题,就能得出正确答案.还有的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只研究了一个或两个供选答案便以为找到了正确答案而匆忙做答,却不知由于审题的马虎、知识和视野的局限,恰恰选错了答案.如果能将所有供选答案浏览一遍,就可能发现另一个答案更合适.如有一道选择题:“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A.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B.上衣、裙子都呈红色;C.上衣呈白色,裙子呈蓝色;D.上衣、裙子呈黑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的物体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的物体能反射各种颜色的光,物体呈现出所照射的颜色;各种颜色的物体只能反射物体颜色的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黑色的物体几乎不反射任何光,在任何光的照射下都呈黑色.所以经全面的分析,知道上衣反射的是红光,裙子没有反射光,呈黑色.拿到题目首先要将全题看一遍,大致弄懂题意,然后再逐句解答或选定正确答案.告戒学生一定不要只注重局部,不着眼整体.遇到障碍,要注意全面审题,寻找题目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要轻意或盲目做题.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立体思维能力.

2认真分析研究,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善于研究分析问题,从中获取所需信息,是每个当代人才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在评析习题时,教会学生怎样分析研究问题,是物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一条途径.有这样一道单项选择题:一辆重10 N的小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1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小车受到的水平拉力是多大?A.10 N;B.大于10 N;C.小于10 N;D.0 N.不少同学在面对刚刚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时,理解有困难,当与生活经验的深刻烙印冲突时,往往还是容易选择了后者,通常的疑虑是没有拉力,小车怎么能动起来呢?其实我们关注的是正在运动的小车是不是要力来维持.解此类问题,一是明确物体的运动是沿哪个方向;二是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了解在什么条件下物体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三是看到水平面是光滑的,小车没有受到摩擦阻力,即阻力为零,则不须有拉力.通过这样的思维分析过程,不少学生终于想到了:小车所受的重力的方向是坚直向下的,而小车的运动方向是沿水平方向的,即小车受到拉力也不可能等于重力的大小,故A选项是错的;水平面是光滑的,小车没有受到摩擦阻力,如果给它施加一个水平拉力,小车的运动将越来越快,故小车没有受到拉力,即B、C选项也是错的,所以正确答案是D.经过多次对学生进行类似的引导和训练,学生在解题遇到困难时,就会主动去分析题目中各种条件,主动去寻找题目中的关键字眼,获取解题所需的重要信息.从而使学生养成遇到困难不放弃,遇到问题爱探究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

3一题多变,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评析习题时,尽可能多地派生出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如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根1 m长的导火线引爆炸药,导火线以0.5 cm/s的速度燃烧,点火者点着导火线后,以4 m/s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600 m的安全地区?此题研究对象有两个:导火线和点火者,所研究的是点火者离开危险区和导火线燃烧完引爆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道多解题,可以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我们知道导火线和点火者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和前进的距离都是已知的,要求点火者点燃导火线跑到安全地点后,炸药才能爆炸,求时间是解此题的关键.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求出导火线从开始燃烧到燃烧完这段时间内,点火者跑开的距离,将这个距离与安全距离比较;其次,也可把导火线烧完所需的时间和点火者跑到安全区所需时间加以比较.当然也可以求出点火者跑到安全区所需时间,再算出这段时间内可燃烧多长的导火线,把这个长度与1 m相比较.

总之,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练习,不但巩固了物理知识,增大了课堂容量,还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及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4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

现行的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能力要求,即将教材中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学现象,解决身边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因此,在物理学课堂教学中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熟悉的物理学现象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学用结合能力的必要途径.如有这样一道题: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A.自来水笔吸墨水;B.把茶壶盖上的小孔堵住,再把茶壶盖紧后倒不出水来;C.针筒吸取药液;D.玻璃杯对桌面的压强.这类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评析这类题时,要着重提示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自已的一些生活经历认真思考.自来水笔吸墨水时,按下橡皮管外的弹簧片,橡皮管里的空气排出一部分,松开弹簧片后,橡皮管内的压强小于管外的大气压强,于是在管内外气压差的作用下,墨水压进自来水笔的橡皮管内.把茶壶盖上的小孔堵住,再把茶壶盖紧后倒不出水来,是因为把小孔堵住,壶内没有与外界的大气相通,当水要流出时,壶内气体的压强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水就倒不出来.针筒吸取药液的道理与自来水笔吸墨水的道理类似,也是利用筒内外的气压差把药液压进针筒.所以上述三个现象都与大气压有关.玻璃杯对桌面的压强是由于玻璃杯的重力而产生对桌面的压强.所以符合题意的答案为D.这就是要考查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许多现象都与大气压有关,而大气压的存在往往不易被人们所觉察,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进一步了解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每当拿到题目和遇到问题时,就会主动在自已的身边寻找与之有关系的实例进行联系、对比、思考,从而提高学用结合的能力.

5一题多问,培养创造性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素质型人才的基础.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可以说任何科学发现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对于一切都习以为常,不加怀疑,提不出问题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发明创造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在习题评析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多发问,大胆质疑,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对已知和未知事物进行怀疑、联想和想象.

在讲完机械效率后,笔者提出了下面问题:小明用如图1所示的滑轮组,在10 s内将质量为60 kg的物体G匀速提升了2 m.已知在绳子的自由端所用的拉力为200 N.请学生们提出并解答与此题相关所有的物理量.经过学生的思考得出了下列问题:

(1)求物体的重量:

G=mg=60 kg×10 N/kg=600 N;

(2)求有用功:

W=Gh=600 N×2 m=1200 J;

(3)求绳子段数n=4;

(4)求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路程s=nh=4×2 m=8 m;

(5)求总功W=Fs=200 N×8 m=1600 J;

(6)求机械效率η=G nF=600 N 4×200 N×100%=75%;

(7)求总功率P=W t=1600 J 10 s=160 W;

(8)求物体上升的速度v=h t=2 m 10 s=0.2 m/s;

(9)求绳子自由端运动的速度v=s t=8 m 10 s=0.8 m/s等等.

通过这样练习达到“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它不但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还能锻练其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出发,采用多种方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总之,评析习题虽然是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普通环节,在当前大力提倡研究性教学中易被所忽视和弱化.但和其他教学环节一样,也包含了许多可以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教师对评析习题的过程和方式进行认真的钻研、精心设计,也能达到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在物理教学中,如能持之以恒,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