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春天”分裂之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春天”分裂之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汉语已被词典化了。词典化即意味着规范。什么样的规范?政治的,文化的,历史的,其他等等的,规范。这些规范的制订,并没有使现代汉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准确,而是越来越模糊。各种“词条”是这些规范的具体化,细致化,这些“词条”的复合构建起了现代汉语庞大的组织系统――不是行政的,而是语言的。具体化、细致化之后,仍没有停歇,进一步浓缩,概括,抽象,逐步单一化、象征化,一个词不再是一个词,而是它背后所站立的某物,它所聚集的某一类物,我们说出“太阳”一词.本能的意以,只会在零点儿秒的时间段内出现那个天上的独特物件,这零点儿秒之后,我们的语言意识将转向他物,比如伟人,比如国家,比如母亲(这与“太阳”同样是一个具有类似命运的词),比如……多是一些光明和温暖的象征体。

从普及“知识”的角度来讲,我们仍旧需要这样一种规范化,目前的语文考试,虽然一再为世人诟病,但仍是在不断对词语进行解释的过程中继续往前推进。然而从写作的角度,从精神提升的层次来说,这样一种规范化,却是致命的桎梏:我们是无法依照词典进行写作的,我们更无法过一种按图索骥式的语言生活。

词典中的语言是死的、没有魂灵的,活的语言、有生命力的语言只存在于不断开启运动的嘴里,只在我们看不到的那一片语言神经的运动中。曾经在作家创作上有个要求说“到世界广火的田地里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这句话虽然深藏着比较隐晦的政治文化含义,而且以“改造”为目的的大规模运动也留下了过多的遗憾,这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当可铭记和反思。这是题外话。但单是这句话,它却有着充分的合理性的。“人民群众”知识稀少,文化资源匮乏,“人民群众”不是词典的编撰者,那“人民群众”中为什么有“语言”存在?为什么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如果从“语言知识”上讲,作家和“人民群众”的文化当量,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因此,这里所说的“语言”,所需要“学习”的“语言”,肯定不是词典化的语言。

这个“语言”在我看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民群众的口语。这个很好理解,谁都能想得到。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如此鲜活的人民群众口语中所隐含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一种微弱但代代口口相传的文明传播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文明传播方式,因之于处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中就显得更为可贵。而且,它不是抽象地孤独地存在着的,恰恰相反,这样一种语言方式是与这个特殊群体所存在的那个并不宽广的世界水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相互取暖的关系,彼此需要,谁也不舍弃谁。

写到这里,我突然陷入一种深重的迷茫之中:如果我能肯定自己上述那些思考的话,那么我现在的写作所依赖的语言又该如何定义和解释?进一步问,你们这些最初的写作者的呢?看来,在“春天分裂之后,我们仍无法回避这个“分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