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西酞普兰舍曲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两者在治疗抑郁症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法将6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和舍曲林组,两组分别采用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结果 西酞普兰组与舍曲林组的SDS问卷结果显示,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酞普兰组平均起效时间(5.13±1.10) d,舍曲林组平均起效时间(14.21±2.87)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西酞普兰; 舍曲林; 治疗; 抑郁症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2.018

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8月~2010年8月分别采用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抑郁症患者,通过比较西酞普兰与舍曲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两者在治疗抑郁症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64例,入选的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单相抑郁发作标准;男30例,女34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39.85±12.46)岁;病程0.5~18年,平均病程(2.19±2.01)年;所有患者1周内未服用过抗抑郁药;由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签署对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法将6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和舍曲林组,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经1周清洗期。西酞普兰组早餐后给予西酞普兰,以20 mg/d为起始剂量,以后视病情调整剂量,最高剂量60 mg/d,平均(39.63±8.53) mg/d。舍曲林组早餐后给予舍曲林,起始剂量50 mg/d,根据病情调整50~200 mg/d,平均(73.5±33.7) mg/d[1]。

1.3 疗效及安全性评定标准 (1)疗效:根据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结果按1~4级评分,以标准分50分为正常, 50~59分为轻度, 60~69分为中度,70分以上为重度[2]。由研究人员对患者提出相关问题,填写问卷;(2)安全性: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将治疗后各条目的最大评分≥2分(TESS定义为轻度以上)视为不良反应[3]。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抑郁情况比较 经过积极的治疗,西酞普兰组与舍曲林组的SDS问卷结果显示,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西酞普兰组平均起效时间(5.13±1.10) d,舍曲林组平均起效时间(14.21±2.87)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安全性 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为:食欲下降2例,恶心、头晕各2例,口干、腹泻、心悸各2例,便秘、乏力、ALT升高各1例,嗜睡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舍曲林组食欲下降、恶心、口干各3例,头晕、便秘各2例,腹泻、心悸、乏力、ALT升高各4例,嗜睡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7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患,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有一定的自杀自残危险性。近年来,新型抗抑郁剂得到了广泛发展,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剂,因其疗效好、安全、副反应少,已成为抗抑郁的一线用药。西酞普兰(citalopram)是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与其他的SSRIs相比,对五羟色胺(5-HT)的再摄取抑制性较强,选择性更高。相关学者研究发现,抗抑郁药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有效,并且起效快,用药4~7 d后,无论是患者的自觉症状还是研究者对患者的评分,均有显著改善,而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减分率更高[4]。本文分别采用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抑郁症患者,通过比较西酞普兰与舍曲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两者在治疗抑郁症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发现,西酞普兰组与舍曲林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张宪香,徐新民.艾司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7):2205-2207.

[2] 尤丽玲,王鹏.西酞普兰对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10,27(2):138-139.

[3] 谢健,高力舒,张海生.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惊恐障碍的疗效比较[J].苏州大学学报,2008,28(3):479-480.

[4] 刘珊,田博.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4):271-272.

(收稿日期:20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