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七嘴八舌 第7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七嘴八舌 第7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漫话“骨灰级”

翟河贵

央视的媒体广场提醒:高考日益临近,劝考生们在高考时切忌滥用网络语言。时下一些标榜为新新人类的网民尤其是中学生,动辄就是“东东”、“虾米”、“偶”、“BT”之类的网络语言,甚至经常性地出现在了口语和作文中。其本意是营造一种轻松、愉悦或者调侃的氛围,彰显自己的时髦新潮,以引起对方的关注,谋得对方的倾心。倘若老师对网络语言感兴趣还好,如是对此词意根本就不了解,或者本身就反感不能接受甚至拒绝,那么,这种轻松和调侃就将事与愿违,其结果与初衷就将何止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这里,央视还举了个例子,说是一位记者,采访了一位极有学术成就且又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便在报道的文章中尊之为“骨灰级”教授;而教授则对“骨灰级”的说法断然不能接受,为此还引发了一场不必要的窝心官司。“骨灰级”本意是指在游戏界水平和技巧都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高手,既十分迷恋并钟情游戏,又有很高的身份、等级、地位,受到游戏界玩家的尊重和敬慕。应该说,这或多或少是有着褒意的成份。然而,受着传统而正规教育的老教授却不能接受了。为什么?个中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潜心学问的教授本身不懂得网络语言的真正含义;二是现实中的骨灰其本意是人体死亡后的灰烬,作为感叹“夕阳无限好”的老人对此有一种天然的本能的忌讳和反感。诚然,网络语言虽被正规传媒拒之门外,但它自有它的生存环境和空间,有喜爱它的网迷的追捧,使用频率和人群范围也在肆无忌惮地扩张。走进也好,走出也罢,但在今日,网络语言毕竟以它的随意和不规范,难以甚至根本就没有被主流语言环境接受和认可,为此,喜欢使用网络语言的人,还是在自己的圈子里使用为好,千万别硬往别人的语言环境里扔,以免造成别人视觉和心理上的不悦。也就正如臭豆腐一样,喜欢的人,就自己独自享受吧,千万别强求他人。各人爱已所爱,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自得其乐。

(作者为贵州省玉屏县政协《和谐玉屏》编辑部副主编)

从教育部发言人被断章取义说起

陆高峰

“我的许多说法,遭到严重有悖于本义的‘概括’,这是非常遗憾的”,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如此大倒苦水。比如,当他谈到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任何一种职业时说的“大学生养猪,媒体不必哗然”,被说成“大学生养猪论”。原话是“如果媒体不宣传国家助学政策,说浅了是对国家政策的无知,说深了是对国家政策冷漠”,结果被“概括”成“媒体无知论”。

从采访、写作、编辑的表面操作程序来看,新闻的确是一种取舍的艺术。任何新闻都不可能是对客观发生事实的原生态的完整记录,如果这样不仅拖泥带水,眉毛胡子一把抓,犯了写作大忌,而且良莠不分,让读者找不到主次,不知作者想告诉他们什么,等于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端给受众。但是,从新闻的本质和定义来看,新闻不仅是一种取舍的艺术,更是一种客观真实的信息。

编辑、记者在采编新闻的时候,虽然充当一种“把关人”的角色,有权利对新闻事实进行取舍过滤,从而决定哪些事实能报,哪些不能报,哪些需要适当强调突出,哪些应该淡化乃至湮没。也就是说,编辑记者在某种程度上有决定新闻的生杀大权的权利,可以在自己的权限内决定事实可以成为“新闻”、“旧闻”还是“不闻”。但是,编辑记者的这种权利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公众通过媒体和其他社会机构间接授权的。既然记者编辑的职业是公众授权的,尽管不是直接的,记者编辑也要对公众对读者负责,否则,就是失职失责,就会最终为读者诟病和抛弃。

(作者为江苏《党的生活》杂志社编辑)

批评报道莫让读者模糊

周弟平

只要是经常读报阅刊的读者,如果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一种现象,即凡是报喜表功的稿件,读者从中对其内容、人物、时间、地点等都能一目了然,而凡是批评类稿件,读者就很难看清楚这些内容了。因为这些报道中往往用“某”居多,比如:“某乡……张某……等,”“某商店出售的食盐经工商、技术监督部门突击检查有60%以上为假冒伪劣产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或者非常含糊其词,这类消息既没有告诉读者,讲明食盐是什么牌子,或介绍食盐是什么规格,仅仅只用了一个百分比,让人搞不明白,让读者雾里看花,总是担心自己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此类报道不仅没有对读者起到指导作用,反而使读者疑神疑鬼,不知所措。为此,笔者建议这种类型的报道干脆不要写,它带给读者的只会是担惊受怕,忧心不已。

这种怀抱琵琶半遮面的批评报道,不疼不痒,难以一针见血,表面上看是给被批评者留了情面,实际上是对读者和消费者的不负责任。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如果也采用“某某”、“某省某厂某单位”、“某年某领导”等报道方式的话,我想这个栏目也不会受到全国亿万观众的欢迎,更不会存在这么长久。为此,笔者恳请各位记者、通讯员在写稿时不要再用什么“某”字代替,同时呼吁各新闻传媒对此类带有“某”字的稿件一律不用。多点名道姓,多说清道明,坚决不给坑害老百姓的不法行为和不法分子留情面。

(作者单位:湖北省监利县龚场镇民政办)

警惕另一种遗忘

张永军

七月七日,是“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的日子。对于抗日战争,记住了我们的民族曾经遭受过这样的耻辱和浩劫,并不足以表征遗忘没有发生。真正的“毋忘”,应当是在牢记这件事的同时,进而深刻反思我们的民族想当年为什么会遭受到这样的耻辱和浩劫,并将这种反思铭刻在心,时刻激励自己,警策自己,保证让历史不再重演。――有时,笔者甚至会硬下心来想:其实,对于这场战争,我们已不必再偏执于日本人忘了没有,只要我们自己没有忘记就足够了;只要我们时刻反省着前进,让我们的民族不再做奴隶、不再遭受那样的耻辱和浩劫,这就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和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作者单位:山东省无棣一中语文组)

从“香蕉谣言短信”看新媒体的影响及防控

李兴达

发生在2007年4月份以来不断有传闻说海南省的香蕉会致癌,后政府部门出面才使事情得以澄清,可又有人利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向社会散布谣言说,香蕉含有病毒,舆论哗然。造成的经济损失近7亿元。现在的谣言借着手机短信的方式快速的扩散,手机谣言短信比起口传谣言来,危害更为严重,控制也更为困难。可以说,利用手机短信散布谣言是谣言传播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加强对短信传播内容的防控,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谣言止于公开,提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信息快速便捷,传达到老百姓手中,才能有效地遏制短信谣言的传播;谣言止于智者,提高公民素质和识别问题真伪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谣言止于法律,执法部门立即追究个人对谣言的传播所负有的责任;另外,规范移动通信运营商和网站之间的合作关系,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