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构建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构建以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之间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教学实践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应用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时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然而,多年来,我国培养的大学生基本上属于知识积累性人才。往往实践能力较差.高分低能现象比较普遍,这样单一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矛盾,结构性失业问题日趋严重”[1]。很多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快胜任本职工作,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因此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教育焦点的问题。
1、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步人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猛增,尤其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缺口量大的形势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应用人才,是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2]。我院是以教学为主的工科大学,以立足河南地区,依托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发展,主动为行业服务的专业建设导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把三流的生源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一流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
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承载着对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培养的首要责任,它不仅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感性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3]。我校加大实验教学的改革力度,确立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理念,构建以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之间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首先,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所需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技术能力和基本素质进行分解,然后按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并以“针对性、适用性、实用性”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对某些课程进行整合,将行业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与相关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对教学相关文件进行整合、优化,构建了“一条主线,两种形式,三类师资,四个教学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具体表述为:
一条主线:是指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实验教学活动当中,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引,创新是灵魂的课堂教学方式,把各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有效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系统传授与创新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新局面。
两种形式:依据实验教学内容特点,设置封闭式与开放式两种教学形式。封闭式教学是指依据教学计划老师指导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主要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与基本实验技能,具有实验数据处理及实验报告撰写的能力。开放式教学是指课程实验教学计划之外,实验室、实验项目与实验资源对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做好实验方案与老师预约好,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动手进行实验。
三类师资是指:理论老师、实验老师、在岗的专业工程师,这三类老师能力各有所长,在指导层次实验时进行能力错位各取所长使用,如基础性实验由讲解理论课的老师指导,能够防止理论与实验脱节变成“两张皮”;实验老师指导综合性实验,能够发挥设备性能的熟知性、知识综合性与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工程性实验由工程师进行指导,能够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工程应用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
四个教学层次: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工程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遵循教学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部分到整体,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立体体系。
3、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实验课堂教学中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引,创新是灵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教学的主体。
老师依据实验目的,构建实验教学情景(实物、模型、PPT、电子实验参考书、实验项目的技术背景、相关的工程应用视频、网络课堂、实验挂图及相关资料文献等),然后导出问题或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利用智能手机的蓝牙功能把教学资源传给每位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构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及相关实验用具。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发现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适时启发与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法、勇于探索直至完成。这样学生获得知识才具有亲历性,习尔久之便拥有自主获得知识的自学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及能力水平,在学校的实验教学资源网站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项目,然后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并与指导老师预约好,待老师审验合格后,再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选择仪器、实验用品,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记录、认真思考不断完善实验方法,老师则在旁边充当观察者与指导者,最后提交出论文式的实验报告。这样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融合、技术锻炼、思维培养、探索创新,促进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增强[4]。
4、建立以创新应用能力形成为主的实验考核方式
实验考核方式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为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5],我们创建了一种公开、公平、合理、公正、科学的过程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分为平时成绩(40%)、实验报告成绩20%)、操作成绩(40%)、实验项目权重四个部分,对学生成绩进行加权计算,按最后总成绩来进行评价。
平时成绩40分为:实验出勤与上课的准时性(上课时误一分钟为迟到,迟到为旷课一次,旷课三次取消成绩,)配分10分;基于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三次回答不出取消成绩,配分15分;实验过程的独立性、数据的真实可靠性,配分10分;实验现场整洁配分5分。
实验报告成绩20分:实验前预习报告10分,主要包含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思路、实验步骤及关键问题的处理措施;实验后报告10分:科技论文的形式撰写,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的问题、文章的写作的能力,资料选取、数据的分析归纳、步骤的科学性。
操作成绩40分:实验项目进程中的安全性、主动参与性、探究性、独立性、以及团队的协作及实验成功性与应用推广性。
实验项目的权重:实验项目权重分配原则是以创新应用能力形成确认的过程,按照项目的基础性与前沿性、经典性与现代性的结合合理分配权重,一般封闭性验证型的实验项目权重较低,开放性综合型、工程型、推广型与研究型的实验项目权重较高。
3、结语
通过近几年的实验教学改革试点,该体系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并卓有成效得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协调发展起到很好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杜,2007.